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国辉  康建红  贾若  关升 《中国地震》2021,37(4):924-928
0全球火山活动概况 2021年6-9月全球共有67座火山出现活动,其中,警戒级别I级的火山15座,警戒级别Ⅱ级的火山17座,警戒级别Ⅲ级的火山31座,警戒级别Ⅳ级的火山4座(表1).从空间分布上看,绝大多数活动火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链上,少数分布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上,个别活动火山处于其他板块交界地带、板块内部、...  相似文献   

2.
关升  顾国辉 《中国地震》2023,39(4):922-926
<正>0全球火山活动概况2023年7—9月全球共有63座火山出现活动,其中,警戒级别Ⅰ级的火山15座,警戒级别Ⅱ级的火山23座,警戒级别Ⅲ级的火山25座,无警戒级别Ⅳ级的火山(表1)。从空间分布上看,绝大多数活动火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链上,少数分布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上,个别活动火山处于其他板块交界地带、板块内部(图1)。从国家分布来看,活动火山多集中在美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  相似文献   

3.
叶希青  康建红  关升 《中国地震》2023,39(1):219-223
<正>0全球火山活动概况2022年10—12月全球共有67座火山出现活动,其中,警戒级别Ⅰ级的火山15座,警戒级别Ⅱ级的火山21座,警戒级别Ⅲ级的火山27座,警戒级别Ⅳ级的火山4座(表1)。从空间分布上看,绝大多数活动火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少数分布在地中海火山带西南段,个别活动火山处于板块交汇处和板块内部(图1);从分布国家来看,活动火山多集中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一带一路”沿线有7座火山出现活动,其中,印度尼西亚5座,意大利2座。2022年10—12月全球火山活动水平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6年全球活动火山监测信息的统计,2016年共有96座火山记录到喷发活动,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界上。火山预警等级共有4个,可以标识火山的危险程度,本文根据火山每个预警等级在全年52次监测信息报道中的出现次数,将96座活动火山按危险程度划为4类,并对每类的火山活动作出了详细描述。2016年的火山喷发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尼西亚是受火山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此外,根据火山灰柱海拔高度的整理及近年活动火山数量的调查,推测2016年的火山活动仅会使火山附近区域的天气受到影响,应不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相似文献   

5.
归纳总结2017年度全球81座活火山的活动情况,共计活动1058座次,平均每周记录20座活火山的活动信息。根据火山潜在喷发的危险性和火山活动的强弱程度对上述火山进行分级描述,火山活动主要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其中大角度俯冲带的弧后火山最为强烈,小角度的俯冲带、拉张裂谷和走滑为主的板块边界火山活动较为平静,火山活动频繁的印度尼西亚岛链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预计全球火山活动将进一步加剧,印尼岛链受火山灾害威胁的程度依然较大。位于印尼岛链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自2017年9月开始活动以来,整个喷发过程极具代表性,监测阿贡火山喷发过程可为全球典型火山喷发事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吉平  李纲  刘杰  倪四道 《中国地震》2011,27(1):103-110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表1),最大地震为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图1).与2009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加.2010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明显高于19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与2009年(20次)相比,地震频次明显增加.2010年南美板块西边界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跃,全球28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16次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北边界和东边界上,5次在南美板块西边界,4次在菲律宾板块边界,2次在北美板块边界,1次在中国青藏块体边缘地区,显示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7.
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和火山都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因而地震活动区往往也是火山活动区。根据全球大震、火山活动目录,分析研究了全球地震、火山分布的特征。描述了各区的地震、火山活动分布,总结了地震、火山活动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全球地震、火山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陆火山活动比大洋火山更受应力场的影响。大洋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岩浆活动主要是平静的岩浆溢出与洋中脊的扩张,往往没有形成火山喷发。有记录的火山喷发主要来自深部地幔的热柱。俯冲-碰撞活动区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最强烈,大角度俯冲的弧后火山活动最强,当板块运动方向与板块边缘走向成小角度相交时,缺少正面俯冲的动力,火山活动相对平静。>500km深震的地段,火山活动较弱。火山与地震强烈活动的大多在大地水准面(Geoid)异常高的区域。地震与火山平均纬度随时间表现出同步的变化外,火山和大震活动也显示了大致同步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期阿贡火山(巴厘岛,印尼)喷发警戒等级已升至最高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尼西亚岛链是西南太平洋最为活跃的一条"火链",生活在该火山区的居民数量也为世界之最,阿贡火山就是这条"火链"中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阿贡火山的喷发周期约为50年,其上一次喷发是在1963年(距今55年)。从2017年8月开始,阿贡火山的地震明显增多,有复苏和再次喷发的前兆,9月份火山警戒等级已升至为Ⅲ级,10月份开始有喷发柱喷出,11月喷发柱急剧上升至4 km并开始有岩浆活动,警戒等级也升至最高级(Ⅳ级)。本文整理分析了当地对阿贡火山的实时监测数据,展示了阿贡火山从开始活动以来,火山地震、形变、地球化学和遥感影像等的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9.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火山中,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的约有1500余座,其中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火山分布数量最多且集中(约80%的火山喷发发生在该带).我国是晚更新世火山发育的国家之一,分布着数座活火山或具备喷发能力的休眠火山( Hickey,1982;Davies,1992;刘若新,2000).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相似文献   

11.
关升  康建红  贾若  顾国辉 《中国地震》2021,37(3):745-748
正1)吉林省地震局,长春1301172)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所,长春130117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A study is presented of spectral features of volcanic tremor recorded at Mount Etna (Sicily, Italy) following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suggested by the resonant scattering formalism of Gaunaurd and Überall (1978, 1979a, 1979b) and the model for hydraulic origin of Seidl et al. (1981). The periods investigated include summit and flank eruptions that occurred between 1984 and 1993. Recordings from a permanent station located near the top of the volcano were used, and the temporal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 the average spacing ( ) between consecutive spectral peak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1–6 Hz, (b) the spectral shape and (c) the overall spectral amplitude were analyzed. values are thought to depend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gma, such as its density, which, in turn, is controlled by the degree of gas exsolution. Variations in the spectral shape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the geometrical scattering from the boundary of resonant conduits and magma batches. Finally, the overall amplitude at the station should essentially reflect the state of turbulence of magma within the superficial ascending path. A limi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onant scattering formalism to the study of volcanic tremor is given by the fact that the fundamental modes and integer harmonics a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in the frequency spectra, as tremor sources are likely within cavities of very complex geometry, rather than in spherical or cylindrical chambers, as expected by theory. This study gives evidence of 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nalyzed temporal patterns and the major events in the volcanic activity, related to both lava flow and explosions at the summit vents. In particular, relatively high values of have been attained during the SE crater eruption of 1984, the complex eruptive phases of September–October 1989 and the 1991–1993 flank eruption,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relatively dense magma for all of these events. Conversely, very low valu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December 1985 activity and the paroxysmal explosions at the summit craters of early 1990, which are interpreted here as fed by fluid-vesiculated magma. Appreciable modifications in the spectral shape have been observed in relation to changes of the volcanic activity that probably preceded the opening and disactivation of shallow dykes or magma batches. Finally, the overall amplitude seems to be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the state of gas turbulence within the shallow conduits, as is suggested by the high values attained during phases of intense volcan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