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收集了142个射电类星体(28个射电宁静类星体、114个射电噪类星体)、43个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82个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和80个Seyfert星系的样本,基于Logistic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红移和热光度、黑洞质量、5 GHz射电光度、爱丁顿吸积率、核主导参数R的关系进行研究,拟合出相应的演化曲线,得到如下结论:(1)射电类星体的演化是从射电噪类星体(RLQ)演化到射电宁静类星体(RQQ),当演化到一定阶段射电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2)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CDQ)和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LDQ)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随红移演化.  相似文献   

3.
丁利  刘当波  尤峻汉  陈磊 《天文学报》2007,48(2):130-138
类星体与赛弗特Ⅰ型星系中观测到很陡的巴尔末减缩,与传统的理论预言相矛盾.这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困惑.如果活动星系核的宽的氢线是产生于“Cerenkov线状辐射”机制,这一难题就可解决.搜集了过去已发表的近百个有巴尔末减缩观测结果的类星体与赛弗特星系源,并采用“Cerenkov线状辐射”这一新型辐射机制的线强比公式完成了对观测的巴尔末减缩的理论计算.理论与观测符合很好,这是活动星系核宽的氢发射线主要起源于“Cerenkov线状辐射”机制的一个重要证据.如果这一结论最终获得肯定,将大大改变人们对活动星系核物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997-1998年期间,使用2.16m望远镜对ROSATX射线源进行光学证认,证认出4个ROSATX射线源是新发现的类星体,2个ROSATX射线源是新发现的赛弗特星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低红移SDSS类星体(0.025z0.5)的辐射效率。首先利用类星体中心黑洞的质量估计,通过薄盘吸积模型估计了每一个类星体的吸积率。其次根据光学波段的观测光度,利用经验的类星体全波段模板谱估计了每个类星体的热光度。最后由估计的吸积率和热光度得到了每个类星体的辐射效率。发现低红移SDSS类星体的辐射效率与黑洞质量强相关,并满足ε∝M0.63。这一结果与Davis和Laor(2011)对PG类星体样本得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讨论由于辐射效率估计中各种假设可能引入的偏差及其对ε与M关系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从六十年代初发现类星体以来,关于类星体的红移性质一直存在着两种看法。持宇宙学观点的人认为:类星体的红移是由于类星体的距离十分遥远,因而以极大的速度离去所造成的;而持非宇宙学观点的人则认为:类星体与较近的星系有物理上的联系,它们的红移与距离无关。尽管红移的宇宙  相似文献   

7.
星系的红移     
红移(redshift)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了。根据多普勒效应,波源朝向观察者运动时,光谱会向短波端移动,叫做紫移(blueshift);反之,当波源背向观察者运动时,光谱就会移向长波端,产生红移(redshift)。  相似文献   

8.
新发现的4个X选类星体和2个赛弗特星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7-1998年期间,使用2.16m望远镜对ROSAT X射线源进行光学证认,证认出4个ROSAT X射线源是新发现的类星体,2个ROSAT X射线源是新发现的赛弗特星系。  相似文献   

9.
在此工作中,分析了一个类星体样本的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类红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要结论:a)反常吸收线红移的主要部分是宇宙学红移;b)吸收体相对于类星体的运动是弱的;c)结果表明产生这些反常吸收线红移的吸收体位于类星体寄主星系或者类星体内部并且朝着类星体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值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相似文献   

11.
王家庆 《天文学报》1996,37(4):449-454
文[1]提出,类星体红移分布周期性可能由两点因素造成:首先是主要谱线固有波长呈周期性;其次是光学窗口对谱线红移范围的限制.本文赞同上述第二论点,同时论证了上述第一论点不能成立.此外,该文在处理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当之处.本文屏弃上述第一论点,仅从第二论点出发,应用概率分析方法,得到类星体相对观测几率-红移分布.此分布与部分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大致可解释类星体红移周期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各光谱特征对其色指数的影响以及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随着红移的增加,位于Lyα发射线短波方向的各种吸收特征进入了可见光区,内禀的幂律谱和发射线强度的分布对类星体色指数及其弥散的影响将是次要的,各种吸收系统的作用将改变类星体色指数随红移变化的趋势,其中,Lyman系限吸收系统的影响最大。利用IUE观测的类星体光谱求得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本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布。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植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各光谱特征对其色指数的影响以及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随着红移的增加,位于Lya发射线短波方向的各种吸收特征进入了可见光区,内禀的禀的幂律谱和发射线强度的分布对类星体色指数及其弥散的影响将是次要的,各种吸收系统的作用将改变类星体色指数随红移变化的趋势,其中,Lyman系限吸收系统的影响最大,利用IUE观测的类星体光谱求得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集了457个活动星系核样本,根据活动星系核的演化实质是指宇宙时标上的变化,讨论了红移量与活动星系核演化的关系,最终证明了活动星系核的演化分为两个序列:(1)从类星体到Seyfert星系之间的演化;(2)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BL Lac天体—射电星系(RG)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类星体与星系成协、类星体是遥远的星系核以及类星体跟活动星系,正常星系形成一个活动程度的明显序列等方面,评述了类星体和星系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意味着类星体和星系有演化上的联系,还有待从观测和理论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有射电子源结构类星体的红移、视星等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最大子源间距D是个重要的参量,可以用它进行“标准烛光”分类。 2.由于红移,视星等及D之间存在着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关系,所以,这种类星体的红移可能主要是宇宙学的。 3.红移与距离的关系是r∝z-0.19z~2,在z>1时与哈勃线性关系有明显偏差。 4.对于射电星系,这个红移距离关系所给出的视星等红移关系也比哈勃关系为好。 5.随着子源间距的增大,类星体的光学光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 ( 1 993 )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 ,得到了包含 4 0 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 ( 93 .6% )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 (样本大小 50左右 )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1993)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称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得到了包含40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93.6%)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样本大小50左右)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强闪烁类星体的视星等-红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类星体十几年来,为了探究它的本质,人们在观测上和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红移问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视星等-红移图上,全部类星体的分布相当弥散,看不出多少倾向性的关系。这里有两种可能性:(1)类星体的红移是非宇宙学的;(2)类星体不是单一类型的天体,可能包括许多种次型,各次型的绝对星等差别较大,如果将各个次型分别挑选出来进行统计,视星等和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