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地区出现中等以上的冰雹灾害性天气,我台都基本能及时准确地发布了12-36小时的冰雹预报,并积极开展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介绍我们冰雹的短期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冰雹的时段分布: 历年2-5月份是我地区的降雹季节。为了给予报提供清楚的气候背景,我们根据70-86年16年的降雹资料,以时间(日期)为数轴,点绘历年的降雹次数分布。根据降雹频数密度,划分为:多冰雹时段——3月下旬到4月下旬,占降雹总次数的71%;少  相似文献   

2.
袁玉华 《气象》1991,17(4):2-2
历年春夏之交经常出现的冰雹,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而且在观测降雹时常因忙乱而出错。为了防止这类错情的发生,在日常的测报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一套观测降雹的程序。 我站有固定白天8—19时的航危报,有4月1日—9月30日的冰雹重要天气报。所以,我站观测降雹的程序是: 1.将事先编制好的罩子盖好地温表; 2.在5分钟内发出危险报; 3.测定冰雹的最大直径(以毫米为单  相似文献   

3.
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自动雹雨分测计所测16次降雹天气系统自记纸做雹雨分档、同步读数分析,得到5种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1)降雹强度特大类;(2)降雹强度中小类;(3)降雹总量特大且具有毁灭性灾害类;(4)雹量成脉冲式涌动;(5)降雹云系弱、持续时间长、降雹量小及强度弱。这对研究冰雹云的结构、雹胚的生成起引导作用,为模拟冰雹生成和落地提供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2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1个地面观测站降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雹日数时空分布及降雹直径、持续时间和致灾危险性特征。结果表明:(1)近60 a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降雹日数以11.6 d·(10 a)-1趋势(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下降,且1995年后降雹总日数距平由正转负,化隆降雹日数最多,尖扎最少;(2)降雹主要发生在4—10月,具有季节性差异,其日变化明显,峰值出现在午后16:00(北京时);(3)降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7;(4)近60 a降雹直径小于6 mm和降雹持续时间小于9 min的过程较多,分别占总观测次数的58.33%和73.55%;(5)循化是降雹轻危险区,化隆、湟中、湟源是降雹中危险区,乐都为降雹高、特高危险区。  相似文献   

5.
延安地区13个测站1981~1990年187次降雹个例的大气环流背景分析得出了降雹的7种天气类型和6~8月降雹多发区与降水、雷暴多发区的相关关系;并重点研究了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的天气形势条件以及地形对降雹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2011年延安测站711雷达资料和降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延安市境内降雹以中部的宝塔区和南部的洛川为多发区.年平均降雹在6d以上;一年中降雹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一日中降雹主要发生在14—20时;7月是大范围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过程高发期。对延安市雹云回波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延安市雹云产生的主要源地为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降雹日延安上空500、700hPa为一致西北风,此型占总降雹日的80%。对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的5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欧洲识别冰雹云的Y模式、Y值分布图以及区域降雹分布图的绘制。结合玛纳斯河流域一次强降雹过程的观测资料,研究和探讨了利用Y值分布图或区域降雹分布图,在识别雹云、指挥防雹作业、评估防雹效果以及研究雹云的降雹特征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测站降雹和区域降雹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晓霞  杨贵名  董旭光  李峰  马杰 《气象》2005,31(5):55-58
应用1960~2001年测站降雹和区域降雹(包括非测站资料)两种资料,对山东省降雹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分析了山东省两种降雹资料气候图的相似离度。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降雹比测站降雹明显偏多,但时间和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相似度在86%%以上,应用测站降雹资料制作的气候图具有86%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降雹以小冰雹为主,发生大冰雹的概率小;降雹持续时间以短时降雹为主,降雹点1日内多次降雹可能性小;降雹日数余庆最多,赤水最少,遵义东部降雹日数最多,中部、西部和北部依次递减,大范围降雹的可能性较小;降雹时间集中在2~5月,其中4月最多,旬分布上看,5月上旬降雹日数最多;遵义地区降雹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集中在14~20 时;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11~2020年冰雹日数总和很可能跌破历史极值;降雹点出现大风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个遵义地区在同一天内既出现降雹又出现大风的概率高达74.23%;冰雹直径和降雨量之间呈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应用1991—2000年西北地区基本站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地区降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雹主要的高频区在青藏高原中部、祁连山和天山山脉西段,并呈带状分布,多雹中心一般位于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坡,南北走向山脉的东坡。西北地区降雹旬、侯分布不均匀,产生双一多峰特征,从多雹区各代表站的旬或候际演变看,高原北部降冰雹来的比其南部早且持续时间长,但降雹日数明显少于其南部。天山山脉、祁连山降雹盛发期处于波动状态而高原中部降雹盛发期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1.
张仙  谌芸  王磊  曾波 《气象》2013,39(12):1570-1579
首先对冷涡进行定义,利用2000—2011年4—9月天气图普查冷涡,分析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命史特征。应用2000—2011年4—9月京津冀地区176站灾害天气报资料和分辨率为1°×1° 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冷涡背景下京津冀地区4—9月连续降雹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0—2011年4—9月的冷涡个数呈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到贝加尔湖以东地区,70%为长生命史冷涡。2000—2011年4—9月京津冀地区的降雹主要为长生命史冷涡背景下连续降雹,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京津冀地区连续降雹主要是位于冷涡中心的偏南方位,能够发生在冷涡的各个时期。连续降雹的位置在冷涡中心偏南200~1200 km,主要受冷涡直接影响和冷涡后部横槽影响。不同移速的冷涡产生连续降雹过程的位置距离冷涡中心的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东滨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与61个人影作业站点观测资料,结合高空观测及探空、ECMWF再分析等资料,对2001—2011年滨州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特征、降雹形势分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降雹日数年均8.6次,总体呈现明显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4—10月可降雹,6—7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14时—翌日02时;北部沿海相对较多。(2)降雹形势主要有5种类型:冷涡型降雹、低槽型降雹、横槽型降雹、西北气流型降雹、其他小范围降雹。根据冷涡中心位置冷涡型划分为两个关键区;低槽型可分为前倾槽、阶梯槽、较深低槽、与中低纬度共同作用的槽;横槽型降雹范围广、破坏性大;西北气流型存在连续性。(3)4类13种物理量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和变异系数,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月份、不同降雹影响程度和影响系统,物理量具有较明显差别。(4)0℃层高度在1370~5331m时,7种物理量可用于预报冰雹,K≥17℃、T850-500≥25℃、LI≤2℃、SRH≥0.1m^2·s^-2、SSI≥240、SWEAT≥100、Cape≥2J·kg^-1时可能降雹。6月、7—8月和其它月分别有3种、1种、3种物理量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报冰雹,物理量的组合和数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七九年降雹基木情况一九七九年,全省共有雹日五十六天,五十七县降雹一百九十三次。降雹次数最多的是陇县,年内共降雹十三次,其次是府谷九次,韩城、横山  相似文献   

14.
以FY-2G卫星反演产品为输入参数建立决策树模型,对2020年贵州降雹进行识别研究。收集了2020年贵州68个降雹点数据和68个未降雹点数据,从中随机选取58组降雹点和58组未降雹点数据用于建立决策树模型,剩余10组降雹点和10组未降雹点数据用于检验所建立模型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降雹识别准确率为80%,其中对10个降雹点识别准确率为70%,对10个未降雹点识别准确率为90%。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降雹的若干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最近三十年中国东经110度以西各气象站资料,分析了我国西部降雹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还收集了西北区东部大量的降雹资料,以讨论测站密度加大后降雹的详细分布以及降雹持续时间、雹粒大小等与地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东滨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与61个人影作业站点观测资料,结合高空观测及探空、ECMWF再分析等资料,对2001—2011年滨州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特征、降雹形势分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降雹日数年均8.6次,总体呈现明显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4—10月可降雹,6—7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14时—翌日02时;北部沿海相对较多。(2)降雹形势主要有5种类型:冷涡型降雹、低槽型降雹、横槽型降雹、西北气流型降雹、其他小范围降雹。根据冷涡中心位置冷涡型划分为两个关键区;低槽型可分为前倾槽、阶梯槽、较深低槽、与中低纬度共同作用的槽;横槽型降雹范围广、破坏性大;西北气流型存在连续性。(3)4类13种物理量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和变异系数,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月份、不同降雹影响程度和影响系统,物理量具有较明显差别。(4)0℃层高度在1370~5331 m时,7种物理量可用于预报冰雹,K≥17℃、T_(850-500)≥25℃、LI≤2℃、SRH≥0.1 m~2·s~(-2)、SSI≥240、SWEAT≥100、Cape≥2 J·kg~(-1)时可能降雹。6月、7—8月和其它月分别有3种、1种、3种物理量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报冰雹,物理量的组合和数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关中东部连续性冰雹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关中东部各气象站和各县防雹站(点)建站以来的连续性降雹资料,统计分析了连续性降雹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强回波移动規律,总结出影响关中东部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天气特征及渭北多雹和多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原因是特殊地形与秦岭背风波相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闪电监测系统限制,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强对流天气的地闪(cloud-to-ground lightning,CG)活动特征。本文利用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资料,结合雷达观测等资料对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雹天气过程的全闪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发生前,闪电活动主要分布在对流系统的后部,闪电数较少,且以负地闪活动为主;降雹期间,闪电频数显著增加,云闪(intracloud lightning,IC)及正地闪活动明显加强,该阶段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流系统强回波中心及其前部雷达反射率因子梯度较大的区域;降雹结束之后,强回波中心基本移出北京,北京范围内的闪电频数明显减少。正闪比例在降雹发生前逐渐增大,在降雹期间稳定维持在较大值,降雹结束后迅速减小;云闪比(云闪频数/总闪频数)表现为降雹发生前和降雹结束后逐渐增大趋势,在降雹期间基本维持稳定少变。闪电的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50 kA之间,20 kA以下的低雷电流强度的云闪和地闪多发生在降雹期间及降雹结束后,而20 kA以上的高雷电流强度的云闪和地闪在降雹发生前占有很大比例,小于5 kA的云闪在大雹发生期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地闪。降雹发生前及降雹结束后云闪发生高度在2-6 km,降雹期间有所抬升,约为2-8km。闪电频数峰值超前于降水峰值5-20 min。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人工防雹决策指挥系统在大连的人影业务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例举2012年6月7日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介绍了系统业务功能以及实时指挥防雹作业的技术流程,再现了系统对雹云初始回波、雹云类型的自动判别,以及作业预警、决策和作业方案量化输出等技术环节和实时科学作业指挥过程。通过系统运行和科学作业指挥,有效地抑制了雹云的发展,同时避免了盲目作业带来的炮弹的损失和浪费,起到了防雹和增雨的综合效果。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海省东北部11个地面观测站1980-2020年的降雹和高空资料,分析了降雹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及海拔、气温、相对湿度、0°和-20°高度层变化对降雹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1a青海省东北部站点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的最大值出现在化隆县,高达9 min,最小值出现在同仁县,仅为4.89 min;年平均降雹持续时间以0.9 mim/10a趋势下降,持续时间小于9 min频率最高,占总观测次数的73.55 %;降雹持续时间月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16时,占总降雹累计持续时间的19.12 %;降雹持续时间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1(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降雹持续时间的减少与平均气温升高、0 ℃和-20 ℃层高度升高、气温日较差及相对湿度的减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