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孔压力触探求固结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利用孔压静力触探求取土层固结系数的可行性与规律,在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区进行了大量孔压静力角探超孔压消散试验。对试验场地、设备和方法作了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分析了试验机理及结果,并将孔压消散试验估算的固结系数与室内固结试验得到的试验值以及现场沉降资料反算值作了比较,证明它们之间有很好的规律性,且用孔压静探所求固结系数更接近于实际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加固方案处理软土地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孟庆山  王吉利  汪稔 《岩土力学》2002,23(3):375-377,381
采用强夯法,排水固结法和动力排水固结法3种不同方案对某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并且从孔隙水压力消散,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等方面对不同方案的加固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动力排水固结法是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孔隙水压力圆锥静力触探这门新技术,着重评述近年来在探头优化设计方面的进展,以及在划分地层和鉴别土类、估计土的超固结比和固结系数方面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用孔压静力触探求固结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利用孔压静力触探求取土层固结系数的可行性与规律, 在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区进行了大量孔压静力触探超孔压消散试验.对试验场地、设备和方法作了简明扼要地介绍, 重点分析了试验机理及结果, 并将孔压消散试验估算的固结系数与室内固结试验得到的试验值以及现场沉降资料反算值作了比较, 证明它们之间有很好的规律性, 且用孔压静探所求固结系数更接近于实际值.   相似文献   

5.
塑料排水带地基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强  王钊  刘华清 《岩土力学》2006,27(11):2056-2060
在濒海某场地的塑料排水带地基固结试验中,进行了孔隙水压力、沉降量、侧向位移等原型观测,并按沉降计算固结系数和固结度。固结结束后,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仪、标准贯入和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排水带在很短的时间(50 d内)使加固的地基达到固结稳定,说明在濒海软土地区采用排水带固结是有效的加固手段。  相似文献   

6.
饱和土体小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析解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肖昭然  张昭  杜明芳 《岩土力学》2004,25(9):1373-1378
将土体在圆孔扩张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分为三个区域,基于修正剑桥模型,推导了圆孔扩张过程中土体在三个区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固结比对土体中应力分布的影响。分析推导可为沉桩、旁压试验、静力触探等岩土工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煜霞  许波涛 《岩土工程技术》2010,24(5):217-220,226
在砂井地基固结度计算中,土的固结系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土的固结系数通常通过室内试验求得,但室内取得水平向固结系数制样比较困难。利用软基处理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监测资料来推算软土的固结系数,并和室内试验加以对比分析,总结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深入了解土在外荷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与变形变化规律对研究土的排水固结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黄石地区淤泥质土进行分级加荷与一次性加荷的各向等压固结试验及单向固结试验,分析全过程孔压与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加荷方式孔压消散的规律并不相同,当孔压降到相应某临界值以下时,固结过程会变得缓慢,即使在较大的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孔压反映也远不如加载初期明显。固结排水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主要是自由水与孔隙水排水速度变化所引起的。黄石淤泥质土的主固结时间总体在5-100min范围内,当固结压力接近先期固结压力时固结系数最小,而次固结系数约为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K0固结条件下砂土的循环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茂田  张振东  许成顺  金丹  郭莹 《岩土力学》2008,29(9):2323-2328
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针对福建标准砂Dr = 30 %,在K0固结条件下,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循环三轴试验,探讨了K0固结过程和K0固结条件下砂土的孔隙水压力特性与强度特性,并与原有均等固结条件和非均等固结条件下的循环三轴试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和比较表明,砂土的K0固结试验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初期的缓慢变形阶段,第2个阶段是后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围压对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测定有一定影响。不同固结过程对砂土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K0固结条件下试样出现明显的剪胀现象。另外,K0固结条件下砂土动强度高于非均等固结条件(Kc = 1.67)下砂土动强度,低于非均等固结条件(Kc =2.94)下砂土动强度。  相似文献   

10.
强夯荷载作用瞬间饱和土层固结变形计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白冰 《岩土力学》2003,24(1):57-60
在已有强夯荷载作用下饱和土层内孔隙水压力分布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估强夯荷载作用瞬间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所引起的饱和土层固结变形量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固结系数、卸荷固结比等土性参数对强夯冲击荷载作用下固结变形量大小的影响,进一步解释了强夯法加固饱和土层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孔压静探试验(简称CPTU)在国内是一项尚待推广的土体原位测试新技术,着重介绍了珠江三角洲高速公中工程建设中的孔压静探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土分类图及不排水抗剪强度的估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孔压静探试验估算的固结系数Ch较室内试验估算的固结系数大1 ̄2个数量级,而与沉降观测资料反算的固结系数接近。  相似文献   

12.
The 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U) is commonly used as a fast and economical tool to identify soil profile and to estimate relevant material properties in soils ranging from fine to coarse-grained. Moreover, in the case of fine-grained soils (clays and silts), the consolid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ermeability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the dissipation test. Undrained conditions are commonly assume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PTU in fine-grained soils, but in soils such as silts, penetration may occur in partially drained conditions. This aspect is often neglected in data interpretation thus leading to an inaccurate estimate of soil proper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numerically the effect of partial drainage during penetration on the measured tip resistance and the subsequent pore pressure dissipation response contributing to a mo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field data. A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the cone penetration is achieved with the two-phase Material Point Method, modelling the soil response with the modified Cam-Clay model. The approach takes into account large soil deformations induced by the advancing cone, soil–water, an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nonlinear soi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3.
王君鹏  沈水龙 《岩土力学》2013,34(11):3335-3339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通过孔压静力触探(CPTU)确定土体的渗透系数,但是存在偏差大,而且不能从机制上清楚地解释孔压静力触探确定土体渗透系数的原因。为了应用孔压静力触探现场快速地确定土体的渗透系数,在总结前人对孔压静力触探确定土体渗透系数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孔压静力触探时锥头处呈球冠形孔隙水流动的计算模型,假定锥头处初始超孔隙水压力为负指数型分布,推导出土体渗透系数的表达式,并且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将所提出的方法与已有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所提出的方法扩大了现有方法的应用范围;渗透系数计算结果受锥头角度的影响较大,随着锥头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针对国际上通用的60°角的标准锥头,所提出的方法计算的渗透系数大于前人的方法,而且更接近室内外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原位测试技术分析软土的应力历史可以避免取样及室内土工试验对土样的扰动,其结果能真实地反映现场土体的工程特性。以往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技术的超固结比(OCR)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超固结土取得的,缺乏对现场处于欠固结状态土体的考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不完全孔压消散曲线的末段及时间平方根倒数外推法计算原位初始孔压,如果初始孔压大于静水压力,表明原位土层中存在固有孔压,为欠固结土。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固结状态参数,可进一步对软土层的欠固结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不受软土性质和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合理可行的。在缺乏室内固结试验成果的情况下,可高效快捷地判别软土层的固结状态。研究成果对合理评价欠固结软土的工程特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的工程分类是工程勘察和设计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原位测试参数进行土分类是高效实用的方法。国内外现有分类方法的名称及标准与我国《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不符合。因此,建立基于CPTU原位测试参数、符合我国行业标准的土工程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在收集大量国内外水运工程CPTU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616个间距小于5 m的CPTU测试孔和相应钻孔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选择国内外7种常用的CPTU土分类图进行应用比较,发现这些土分类图所采用的应力修正计算方法在考虑浅层土体的有效上覆应力修正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引入新的应力修正方法和修正土分类边界线,建立了适合我国水运工程的CPTU土分类方法。对比应用分析表明,该分类图能够准确地进行水运工程土类划分,尤其适合于软土、粉细砂和中粗砂的划分,可作为我国水运工程的土工程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海迭层土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飒  徐保照  刘剑涛  周扬锐 《岩土力学》2014,35(Z1):203-208
我国海域普遍分布有迭层土,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其性质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海洋工程诸如打桩、钻井船插深等问题预测的准确性,关系到海洋工程建设的安全。现场进行孔压静力触探CPTU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分析我国南海海域迭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特点,对迭层土抗剪强度值的确定进行探讨。CPTU试验数据显示,迭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单一土层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由于迭层土中砂层的存在,室内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UU试验)确定的不排水强度明显偏低,是CPTU确定的不排水抗剪强度的下限值。CPTU的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了迭层土的特点,根据CPTU试验结果得到的摩阻比变化范围较大,在0~8之间远大于一般的砂土或黏土的变化范围,摩阻比与修正端阻之间的关系可用双曲线近似表示。建议进行静力分析时,迭层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选取应参考CPTU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孔压触探测试中探头饱和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压触探(CPTU)作为一种新型土体原位测试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推广,但CPTU测试中的一些技术环节尚需进一步探索和规范。本文对严重影响CPTU测试结果精度的探头饱和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探头饱和的重要性、一般方法、注意事项及检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最小二乘法求解超定方程组原理,通过参数反分析,探讨了多层地基条件下,结合地基沉降资料,利用CPTU原位测试技术快速确定地基土压缩模量的方法研究,以求按照土层获得不同的压缩模量与锥尖阻力的经验系数.并结合崇启大桥北接线工程的CPTU试验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CPTU计算压缩模量是室内试验的2倍,与其他原位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镜培  操小兵  李林  龚卫兵 《岩土力学》2018,39(12):4305-4311
为了探究静压沉桩与CPTU贯入力学机制,开展了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及CPTU贯入的离心模型试验,获得了静压沉桩与CPTU贯入过程中土压力、超孔压和贯入阻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将静压桩和CPTU压入过程视为一系列球孔的连续贯入,应用圆孔扩张解答,建立了静压沉桩和CPTU贯入过程中锥头阻力、侧阻力与超孔压的预测方法。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理论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随着桩体的压入,桩周土体的超孔压和土压力均逐渐增大,当桩头通过监测点时,超孔压与土压力均达到最大值;在饱和黏土中,CPTU锥头阻力、锥侧摩阻力和锥头超孔压与锥头贯入深度总体上呈线性关系。预测方法估算沉桩和CPTU贯入引起的土压力、超孔压与模型试验结果相符,较好地反映了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和CPTU贯入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