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含魚化石地層在我国各处发现的很多,分佈區域也相當广泛,所以地質工作人員足跡所到之處,常可能發見魚化石;如何把這些宝贵的材料採集回來,使牠發揮應有的價值,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這裡僅提  相似文献   

2.
李四光 《地质论评》1937,2(4):317-320
「地質論評」,第一卷第六期中載有熊秉信先生一文,論及北平西山清水澗頁岩層。由此頁岩中,熊先生曾採集化石甚夥,其中有孔蟲一類,已由熊先生初步鑑定,列舉種名。自研究中石炭紀地層者觀之,熊先生此次所獲之化石,極為重要,其重要之理  相似文献   

3.
楊鍾健 《地质论评》1938,3(3):293-298
一年以來,關於新生代骨化石之採集與研究,續有進展。除賈蘭坡在四川,技工王存義在河北邢台西所獲標本爲前所採集,新經研究者外;關於第三紀初期者,李悅言在河南盧氏,卞美年在雲南曲靖及魯南,均獲有確切無疑之始新統或漸新統  相似文献   

4.
李悅言 《地质论评》1937,2(4):377-388
一 緒言山西垣曲縣及河南澠池縣之第三紀初期地層,在一九一六年首為瑞典人安特生發見,迄至一九二一年安氏方復去該地作詳細研究,由其所採之化石,安氏認其應属於始新統,但未能確  相似文献   

5.
楊鍾健 《地质论评》1936,1(3):323-330
早年考查中國地質的人士,對于新生代地質,多不甚注意,尤其是新生代後期的地層大半以含義很廣的黄土及冲積層,去包括一切上新統及以後的堆積。到民國八年左右,因在各地採集化石和研究地層的結果,把上新統下部,蓬(蒂口)系三趾馬紅土的層  相似文献   

6.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3,27(2):65-77,F003,T001,T002
古人类的起源及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远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掌握的重要化石材料包括:距今约5600万年的灵长类,约1700万年的人猿超科代表,620万年(?)-440万年的人科动物,以及约350万年(?)-200万年的古人类和人造石器等。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及与之演化相关的化石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先后找到已知最早的高级灵长类——约450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人猿超科的早期代表——l400万年和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240万年-200万年前的人造石器,200万年前的能人(?)化石,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及28万年-20万年前的智人化石等。拟从迄今的化石记录人手勾勒出古人类起源及演化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7.
周明镇 《地质学报》1951,(Z1):89-96
山东大学地质礦物系同學及王鳞祥、關广岳二先生,於1950年春在膠东萊陽縣金刚口及趙疃附近,白堊纪上部王氏系中所採的恐龍化石及蛋化石,已經初步研究,恐龍骨骼屬於鸟脚類中的鸭嘴龍科,屬類及種類因材料不足,未能作確切鑑定,但与谭錫疇教授及司丹斯基博士在同一屬位及地區內將軍頂附近所採的譚氏龍(Tanius)很相近,可能為同一種屬,祇是骨骼形體较罈氏龍稍大,但就僅有的材料作比較,則与外蒙古所採的姜氏巴克龍(Bactrosaurus johnsoni Gilmore),亦甚接近。山大地质礦物系所存標本,除零星碎塊外,计有大體完整之脊椎骨七,左鸟喙骨一,左右脛骨各一,左腓骨一。蛋化石包括受壓擠破裂之蛋三枚,零星蛋殼破片若干。由外表及製成薄片後在顯微镜下觀察之結果,發現舆現今已知的恐龍及其他爬行動物蛋殼構造,都不相同。但比較上舆外蒙古白堊纪上部伊蘭達巴索層內所採的鴨嘴龍式蛋殻結構,最為接近。依據外形,內形结構,及一般爬行動物和鳥類蛋殼之生長及構造,作比较推测,莱陽所產蛋化石為一種新的恐龍蛋型,可能為一種屬於鴨嘴龍類的恐龍所產。本文著者承山大地質礦物系何作霖主任及王麟祥先生供給標本和有關资料,及各项帮助,中国科学院楊钟健教授在标本之鉴定及研究上,赐予指導,並為校改原稿,表示無限謝忱。  相似文献   

8.
任乃雨  杨钟健 《地质论评》1945,10(Z2):182-183
中瑞科学考察团刊物之十七第五组无脊椎古生物, 龙德地质矿物报告九十一,中国古生物誌(无号) 化石地點在吐鲁番正南稍偏西约一百公里之 Arpishme-bulaq本书所研究者只为珊瑚类,其他尚未研究,共六十四页,(八开本图版十二,另附插图十,共记载四射珊瑚七种,内新种及新(?)种二,八射珊瑚十七,内新种及新(?)种八,兹列其种名於下:  相似文献   

9.
中國志留紀地層,最初德人李希霍芬在秦嶺山之南麓,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與甘肃南部,曾經一度研究。李氏復在南京附近之崙山奧陶紀石灰岩之上,發現筆石頁岩層。嗣後美人威理士調查揚子峽地質,統名巫山石灰岩以下徐家壩過渡層以上之頁岩砂岩系,曰新灘頁岩,彼等在新灘頁岩内並未採得化石,僅依其層  相似文献   

10.
苏联利用水化学方法找矿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並成为地球化学找矿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近几年来該方法于国内亦漸見重视,但因缺乏簡便快速而灵敏的分析方法,因此尚未能普遍展开。一般分析方法需採集大量水样加以蒸发,然后测定干涸殘渣中的微量金屬之含量。如此非但蒸发水样需时甚长,蒸发过程中易致沾污,且因所採集之水样体积龐大(每一样品需一公升以上),故採样时虽付出大量之劳力而所得之样品为数不多。若在野外无条件进行蒸发时則更須展转运輸,常难免保管失当而使水样发生变質、沾污以致结果失真。苏联之水化学工作者曾制定若干天然水中微量金属离子的野外快速测定法及天然水中微量金屬离子的濃集方法。后者  相似文献   

11.
武平宁洋下二叠统上部含(?)灰岩中,发现丰富的(?)类、腕足类、非(?)有孔虫等化石。本文论述(?)类动物群组合特征及其时代,确立了 Polydiexodina-Neomisella 组合,为本区早二叠世晚期的最高(?)类化石带。文章详细描述和讨论了Neomisellina wupi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2.
在广泛地进行第四紀地質研究以来,对松散沉积物的标本採集,常常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如冲积層中的交錯層、黄土中的古土壤層及其它地層中岩性急遽变化和特殊结構的現象等等,往往既不能保存原样而又無损地把标本採集回来,因而或多或少地給工作帶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在目前如何採用新的方法多快好省地更圓滿地採集标本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路兆洽  白家驹 《地质论评》1939,4(5):343-346
民国廿七年秋,经济部地质调查所闻云雲南西部蒙化縣境产油頁岩,乃派路兆洽、白家驹二君前往调查。二君於十月出發,於十二月归来,前后二阅月。除油页岩外,蒙化、祥云等县之地质矿产,亦为研究之對象。所得材料甚为丰富,并撰成『雲南蒙化县附近地质』一文,記载其重要部份。惜所採化石,多未鑑定,地层時代不能確實,未便予以發表。茲先取油頁岩及油頁岩生成時代有关之矿  相似文献   

14.
王鈺 《地质论评》1938,3(2):131-142
引言民國二十五年冬,計榮森,許德佑和著者三人奉地質調查所所長命令,到湖北宜昌三峽束段作野外調查。調查的目的是在测製各地層的詳細剖面,並大量逐層採集化石。出發以前我們將關於此帶地質的一切參考書曾分別閱讀和討論,結果我們  相似文献   

15.
彭琪瑞 《地质论评》1939,4(Z1):231-240
附結晶圖三版本篇研究之水晶標本,係何成鑾君在廣西田陽、天保、百色一帶所採集,計共大小二十四塊。產地有百色之大楞、隴外;天保之定祿那慕、隴成、岜坪;及田陽之五村隴沓、驮问等七处。  相似文献   

16.
应用Johns等(1997)的形态分类系统,对首次报道出现于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的软骨鱼类的微体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其中的1个牙齿化石(可能属于弓鲛鳖科的)和7个鳞片类化石的形态属种,其中包括两个鳞片类化石的新属种,即Lobaticorona cf. floriditurris,Sacrisubcorona co. circabasis,Glabrisubcarona co.arduidevexa,Parvi-corona dacrysulca n.gen.et.n.sp.s.f.Annulicorona pyramidalis n.gen.et.n.sp.s.f.,new(?) paragenera A和new(?) paragenera B。还初步探讨了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在三叠纪地层划分中的应用,以及中国西南部三叠纪软骨鱼类与北美相当地层中软骨鱼类的洲际对比。  相似文献   

17.
李學清 《地质论评》1936,1(1):55-60
一,引言南陽玉石,産於河南省南陽縣獨山。標本爲河南焦作工學院張嗚韶先生於調查該處地質時所採集。二十四年秋,張先生將標本郵寄著者,囑爲顯微鏡之觀察,茲將所得結果,述之於下:  相似文献   

18.
林朝棨 《地质论评》1948,13(Z2):265-266
台湾北部及中部於第三纪鲜新世下部之锦水页岩(新定义之锦水页岩,相当本人丰原地方之埤头山层群)中,产一种扇蟹化石,因此称扇蟹化石产出很多,并且只限产於新定义之锦水页岩中,故於地层对比上有相常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楊鍾健 《地质论评》1937,2(3):267-272
(一)過去研究中國北方各地新生代後期各地層中,常有易見的一種化石,就是鸵鳥蛋。他的骨格雖也有發見,但至今所知尚少。獨其蛋皮,差不多每次旅行,都可以採得若干,但完全的究爲少數。安特生在他的中國北部之新生界一書中,有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鴕鳥  相似文献   

20.
鄂西松滋、宜都早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涛 《地质论评》1965,23(3):163-170
一、引言鄂西地层自1923年经李四光在三峡地区研究之后,逐步奠定了基础。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又在长阳、宜都一带发现了晚泥盆世地层,当时杨、穆在分析他们列举的上泥盆统剖面时,曾怀疑有下石炭统存在,由于没有化石材料,他们将中石炭统黄龙群灰岩之下,中泥盆统(?)云台观群石英砂岩之上的一套地层统列为上泥盆统,命名为写经寺组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