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1371-1433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伟大航海家。早在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之前,从1405-1433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他7次率领庞大船队跨洋远航,遍访西太平洋再度洋沿岸亚非30多个国家。在船队规模和组织、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经贸谋略和文化交流,以及和平外交各方面,他都勇于开拓、善于适应,敢为天下先,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的光辉业绩使得中国当时在航海和海洋科学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纪念郑和的光辉业绩,研究郑和的航海历史,弘扬郑和的开拓精神,可以强化全国…  相似文献   

2.
读编往来     
《海洋世界》2013,(8):4-5
不少读者因为上期的航海主题开始对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产生了兴趣,这次我们就聊聊他的几次重要航海行程吧。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  相似文献   

3.
航海的重要事件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12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历时近30个春秋,到达过30多个国家,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1487年,B·迪亚士率队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今天的“好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  相似文献   

5.
英国人孟席斯用了14年,遍访120多个国家,参观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考察中国郑和舟师的航海史迹,2002年10月,他出版了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1492年-1493年)到达美洲和先于麦哲伦(1519年-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这一论点轰动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档案是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载体。档案资源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生在15世纪初叶,郑和及其使团所创造的英雄航海史诗及其留存航海档案的可歌可泣事迹,试图从档案视角,揭露毁档祸世恶行,揭示中华海洋文化之百折不饶,生生不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镜鉴蓝色记忆轶闻,发展海洋档案事业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7.
公元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近三十年间,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今南太平洋、印度洋一带),访问了亚非两洲四十多个国家,在我国航海史和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执行了“不称霸”的正确路线,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孟席斯是英国的业余航海史学家。他在14年时间里,足迹遍及120多个国家、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惟一的目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2002年10月,《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正式出版。孟席斯的主要研究结论是,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孟席斯的主要证据包括:(1)郑和和他的宝船分宗在1421年-1423年间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2)洪保分宗到达非洲西岸的佛得角,横穿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穿过麦哲伦海峡,到达南极,经过澳大利亚、印度洋、南海回国;(3)周满分宗从佛得角到达南美洲,经麦哲伦海峡秘鲁海岸横穿太平洋,经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回国;(4)杨庆分  相似文献   

9.
直到前往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讲学时,我才第一次听到“郑和”这个名字。当时,我刚作完题为《欧洲人的航海与地理大发现》的报告,一名学生凑上前来告诉我,古代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叫郑和,是明朝的宦官。“郑和下过西洋,”这名学生显然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对我说这番话,“他到过许多地方,有印度、阿拉伯,还有非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昨日,重现于今天军校学员从“黄水”到“蓝水”。我海军单舰跨越太平洋——印度洋这无异于一次跨世纪的远航! 外国航海权威称:只能在近海航行的海军,叫黄水海军,有力量走出近海到大洋远航的海军,叫蓝水海军,而且,这才是真正的海军!约600年前,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扬帆东海、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遨游印度洋,遍访亚、非数十友邦,至今为炎黄子孙们引以自豪!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一名专家近日援引新证据提出惊人学说,指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领导的船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早在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航海家便已经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他们比哥伦布先发现了新大陆,比麦哲伦早100年便绕行世界一周,也比英国的库克更早到达澳洲,并一度航海到南极附近。如果此说属实,这将有可能改写世界航海和文明发展的历史。“除了中国人,还会是谁”3月4日的《每日电讯报》报道说,退休的潜艇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济斯运用他的航海专业技术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他即将在英国皇…  相似文献   

12.
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现代航海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航海类专业推行“双证制”教育,提出了以掊养高职院校航海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海洋对北欧的维京人来说非常重要,北欧最著名的航海者就是维京海盗,在北欧的神话体系中,海洋也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广袤富饶的大海给北欧人带来丰富的食物,而变化无常的海洋也给他们带来危险和死亡,所以北欧的维京人在征服海洋的同时,也对海洋流露出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直接表现在他们对海神的描述上。在北欧神话中,主要的海神有两位,一位是代表丰饶和财富的近海之神尼奥尔德,另一位则是代表贪婪和残酷的深海之神埃吉尔。  相似文献   

14.
郑和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航行29.6万千米,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要早将近一个世纪。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评价郑  相似文献   

15.
主编手记     
9月转眼就到了,秋天不远了。北京又将迎来一个短暂的金灿灿的季节。8月初,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海洋科技暨航海”夏令营在三亚开营。8月5日下午17时许,全体营员在海军榆林基地乘船向西沙永兴岛进发。永兴岛距离陆地180海里,而西沙距离所有夏令营成员心中的距离又何止180海里。  相似文献   

16.
在西欧,率先发起大规模航海探险活动的国家是葡萄牙.正如每一次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成功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人的.葡萄牙作为大航海时代最早的受益者,也并不是偶然的.为什么幸运女神会格外眷顾葡萄牙人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人物--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5,(7):18-18
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主任、厦门集美大学教授陈延杭认为,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舰只数量都不一样,但是从《明史》、《郑和家谱》等书综合来看,郑和下西洋舰只的实际数量每次应在63艘左右。这些船在茫茫大洋上都是按照什么阵式航行的呢?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名叫罗懋登的人写了一部通俗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20世纪末,山东大学张维华据此将郑和舰队布局图画了出来,纸上呈现出的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飞燕”。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张“飞燕阵图”与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所画的一张水军阵的图式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推论,郑和舰队虽然不在了,但他们在海上布阵航行的实战经验却为明代水军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8.
莫知 《海洋世界》2008,(9):24-29
在人类的历史上,16世纪是个大航海、大发现、大贸易的伟大时代。而在中国,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明朝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海政策,留给海外贸易一条“濒死的生路”:朝贡勘合贸易。明朝的中国商人是不允许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外国商人跟随“贡使”,在前来“朝贡”的时候,通过市舶司,把货物以“贡品”的名义,  相似文献   

19.
印度的门户提起印度,人们总爱把它同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联系起来,唐僧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前往的西天,指的不就是这个国家吗?真是三生有幸。去年底,我随海军“郑和”号训练舰出访南亚四国,得以亲临这片西天乐土!我作为随舰记者,一靠码头就先行下舰抢镜头,不料竟成为中国海军从海上踏上印度国土的第一人。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叫孟买,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上一讲已经了解到,海洋环境和航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远在帆船时代,航海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海上水文气象条件;即使对拥有大型、高速、优质的现代海轮的今天,水文气象保证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航海过程中,船长全凭个人经验和对海区天气、海况的粗浅知识操纵船舶,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许多船舶常因遭遇风暴、巨浪、冰山、浓雾等蒙受巨大海损。因而长期以来,人们花费了很多精力不断探索比较客观的、既安全又经济的船舶最佳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