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湾金矿与晚燕山期基性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大湾金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探讨该金矿的控矿条件、赋存状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为同类型金矿床的勘查开发及滇东南地区扩大找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保成  林畅松 《地球学报》2002,23(6):547-552
通过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矿石与围岩Pb同位素、S同位素、C同位素、Co和Ni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认为金矿质主要来源于沉积岩地层,其中中三叠统浊积岩为最重要的矿源岩.  相似文献   

4.
5.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浊积岩,容矿岩石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矿体明显受断裂控制。硅化和黄铁矿化围岩蚀变明显、强烈。矿床形成温度180℃-250℃。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流体来源于主要为大气降水。矿源层为中三叠统浊积岩。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沉积期的预富集和燕山期的大气降水渗流、萃取、富集成矿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柏林 《贵州地质》1996,13(4):300-310
本文应用卫星遥感信息,研究了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可能性。在MSS图像线性体目视解译基础上,定量分析了线性体与金矿的关系,指出分维异常与金矿化的吻合率达80%。应用IM图像数据,经图像处理,直接提出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信息,最后根据遥感异常信息,综合其它资料,圈出7个遥感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7.
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产于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沉积层序中,溶矿岩石以泥质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富含有机质。矿石中有沥青分布,含金石英中存在有机质裹体。碳质含金量较高,可达53.60×10~(-6),在黄铁矿型矿石中,碳质含量与金的富集具有同步消长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有机质中对金的迁移和富集起主要作用的是Au(CN)_2~-,Au(CN)_1~-,Au(HS_2)~-等化合物,含金有机络合物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运移沉淀。  相似文献   

8.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右江盆地金矿床原生包裹体中液体包裹体占包裹体总数的90%以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较低,化学组成富Na 低K 、富Cl-低F-,2<Na /K <10,1.5<Na /(Ca2 Mg2 )<4,不具有岩浆水和热卤水的特点.氢氧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氢同位素变化不大,氧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但在δD-δ18O图解上具有大致沿华南中生代大气降水δD=-70%的直线上下分布的规律.流体包裹体中36Ar属大气成因,Sr同位素具有壳源的特点.上述证据表明,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指出大气降水在金矿成矿过程中不是矿区范围内的直线下渗,而是作盆地规模的由南向北的渗流.  相似文献   

9.
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小春 《黄金地质》1997,3(1):72-78
归纳了国内外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基本特征,研究的可能途径及其存在问题,指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刘克云 《贵州地质》1991,8(2):174-179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标志归纳为:层控、岩性、构造、围岩蚀变、矿物标型、地球化学、火成岩、沉积相及古地貌等。金的成矿作用是极其复杂的,是漫长地质作用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成矿期后的叠加改造,使矿床复杂化.在找矿勘探中应用这些标志应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北方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着若干差异。重视并研究这种差异性,对扩大找矿领域,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皖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福元  李音平 《江苏地质》1991,15(3):137-143
通过对皖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矿物共生组合、载金矿物、包裹体、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述了该区金矿载金矿物特征及成矿热液组成性质,并探讨了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指出本类型金矿成因上属于地下热卤水浸染型,初步总结出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与古油藏均产于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或侧翼。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和矿石抽提物色质谱分析均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官能团,暗示金矿成矿过程与古油藏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裂陷期和凹陷早期的沉积地层,流体来源于沉积地层中封存的建造水,形成年龄>172Ma。在随后约40Ma(172-130Ma)的时间里,流体向盆地中生物礁及其他构造部位运移聚集。由于盆地中烃源岩逐渐成熟,这一过程是油气运移成藏的过程,也是有机流体萃取成矿物质,最终演变为有机成矿流体并聚集的过程。燕山运动是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130-46Ma),同时也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正是古油藏的破坏打破了流体的动态平衡,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右江盆地的金矿和古油气藏是同一种流体体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与古油藏均产于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或侧翼.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和矿石抽提物色质谱分析均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官能团, 暗示金矿成矿过程与古油藏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裂陷期和凹陷早期的沉积地层, 流体来源于沉积地层中封存的建造水, 形成年龄 > 172 Ma.在随后约40 Ma(172~130 Ma)的时间里, 流体向盆地中生物礁及其他构造部位运移聚集.由于盆地中烃源岩逐渐成熟, 这一过程是油气运移成藏的过程, 也是有机流体萃取成矿物质, 最终演变为有机成矿流体并聚集的过程.燕山运动是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130~46 Ma), 同时也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正是古油藏的破坏打破了流体的动态平衡, 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右江盆地的金矿和古油气藏是同一种流体体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17.
详细论述了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赋矿层位、赋矿围岩岩性和赋矿构造,对地洼构造与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以及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时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类型金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章正军  丁俊 《云南地质》1996,15(3):282-289
通过对滇东南及邻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的研究,及滇黔桂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区微细粒型金矿的空间分布规律,产出层位,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及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该区微细粒型金矿的金源自地壳深部,其成矿与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幔上隆拉伸及扩容拉伸作用和多期岩浆活动有关,并形成以右江地幔隆为中心的微细粒型金矿成矿带。该矿带具有自幔隆中心向外矿化渐弱,矿床规律变小,赋矿层位变老等规律。  相似文献   

19.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找矿潜力很大的一种矿床类型。近几年来逐渐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矿床类型加以研究和勘查。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层控地下热卤水成矿作用。层控有机成矿流体作用和层控深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是该类矿床的三种主要成矿作用。该类矿床的成因类型总体上可以归属于层控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20.
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滇黔桂交接地带已发现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点)和矿化异常100余处,并己找到若干大型矿床,证明这一带为我国进一步寻找这类金矿的有望远景区.本文据已知矿床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该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控矿的地质、构造、物理及化学条件进行了论证,确定矿床为低温渗滤热液型金矿,初步建立了成矿地质概念模式,提出了四大成矿带和十三个成矿远景区,为本区扩大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