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地磁学与高空大气学》1979年19卷6期刊载芬克利什泰和卡姆巴罗夫合写的题为《关于地磁变化——地震前兆的研究》的文章,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地震数据模型。它是地震数据库系统管理的数据内容按一定格式建立的实体。目前所观测到的测震数据及工作参数划分成十种数据,将这十种数据分为十六种数据文件。设计了十六种数据逻辑记录,数据项。提出了主数据文件和从数据文件、主索引目录。数据文件和数据记录划分原则必须遵循: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家地震局主办的《地震文摘》  相似文献   

4.
苏联《地球物理》杂志1979年第9期刊登了索罗维也夫的文章,介绍了苏联1978年举办的一些地震及抗震建筑科学讨论会及其有关情况,摘译如下:苏联在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建立了专业地震研究所;而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尽管也很需要,但尚未有这样的研究机构。目前,苏联大约有60个科研单位正从事着  相似文献   

5.
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撒孟尔盆地发生7.3级地震,主余震为6.7级。地震发生于北天山褶皱带内。震中烈度Ⅸ度。极震区内地震滑坡、崩塌呈EW向带状分布,并有地裂、泥砂喷发现象发生。主震和主余震的宏观震中区均产生地震断层陡坎。主震断层陡坎最高3.35m,陡坎总长度为1km,陡坎走向为N65°E~N80°E,主震断层以逆推为主,并兼有右旋扭动。地震断层自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2m左右。主余震断层陡坎长3km,走向N65°W,高75cm左右。探槽开挖证实,主余震断层产状为N72°W/192°∠10°,地震时由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1m。Ⅶ度以上等烈度线特征、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者有关地震断错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6.
7.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地质矿物学博士古宾对不同地区(其中也包括塔吉克斯坦)的地质构造及其沿断层发生的孕震运动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确定了人们过去还不知道的地震能量与地震构造(地壳块体)尺度和类型之间有规律性的数值关系。这种综合性关系被称为古宾地震构造规律。这个规律不仅能导致建立预报地震各种不同要素的新(原则上)方法,而且还能导致绘制出完全新的、反映许多要素的地震区划图(标出可能  相似文献   

8.
苏联《文摘杂志(地球物理学部份)》1979年第2期13页转载《亚美尼亚科学院报告集》1978年66卷4期235~242页塔姆拉江写的题为《1975~1976年世界强震在昼夜内分布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文的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1月第69卷1期299页刊载克洛德(W.K.Cloud)写的《地震危险的评定与减缓》的书评,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谨敞  邵顺妹 《中国地震》1994,10(2):168-174
1927年古浪地区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震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分析了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古浪地震的地面破坏类型和滑坡滑动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12.
地震b值与地应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即高应力对应低b值,研究汶川地震区b值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地震前后的应力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联合反演的方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M_s8.0)前后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工作,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内b值大小的变化趋势及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b值在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性,15 km以上b值较高,15 km以下b值较低,反映上部岩石为脆性,下部岩石为韧性的特征;(2)区域平均b值在汶川地震之后出现下降,而后有所恢复并逐渐增加,芦山地震后又降低,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同震变化和震后愈合过程;(3)分时段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在芦山地震之后,汶川地震破裂区b值下降,即应力增加,这意味着汶川芦山地震之间的空段存在韧性变形,且芦山地震的发生促进了汶川地震破裂区的愈合;(4)映秀附近彭灌杂岩区在震前呈现低b值异常,反映该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应力,可能是震后最大位错发生在该区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北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东北区油田井斜,压裂、钻探资料及该区震源机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该区应力场的时空变化.发现东北大陆内毗邻的南北两区在地震活动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其应力场特点也明显不同.无论是绝对应力值的大小,滑动系数的高低,还是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都有明显差异,其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地震活动性与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点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弄清这个关系,对于从应力测量角度预报地震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9—10月第11卷5期刊载罗杰斯(Garry C.Rogers)等人合写的题为《加拿大西部沿海的地震研究:太平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的文章,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信息中心地震目录资料的分析,表明有可能划分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三个组成要素:1)地球各半球和一些巨大地区普遍具有的全球性要素(T要素);2)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镜像对称要素(M要素),其特点是南半球地地震活动性增强时,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减弱,反之亦然;3)反映地震活动性长期减弱或者增强的线性活动性要求(L要素);4)对于最强的地震全球性要素(T)表现最为显著,在研究弱震为主的地震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家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主持的“断裂力学及其与地震预报的关系”第三次大会于1977年12月1—3日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召开。会后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78年汇编了“78—380号”公开档案报告会议录,刊登了大会有关文件和论文。现将其中由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金森博雄写的题为《利用地震辐射推算震源参数》一文译载如下(插图均略):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引进遥感资料和应用遥感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地震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在国家地震局领导下,应用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编制了中国地震构造图(1:400万),这是我国应用遥感资料编制的第一张地震构造图。它既有别于根据一般常  相似文献   

19.
崔效锋  谢富仁 《中国地震》2001,17(3):280-288
通过对华北地区1963~1998年间126个地震(Ms≥4.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①中等主应力σ2基本上是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都接近水平,σ1、σ3的方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变化;②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角为68°(北东东向);③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华北北部地区和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仍为北东东向,方位角保持68°不变,而华北中南部地区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则发生了顺时针的转动,方位角变为87°(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20.
高名修 《地震地质》2005,27(1):172-173
《全球扭动构造———地球演化学说(GlobalWrenchTectonics—TheoryofEarthEvolution)》是挪威古地磁学家K.M. Storetvedt2003年的新作,篇幅 397页,是他 1997年出版的《我们演化中的星球(OurEvolvingPlanet)》一书的续篇。印度的H.C. Sheth在 1998年《全球构造新概念通讯(NewConceptsInGlobalTectonicsNewsletter)》第 7期上,曾对《我们演化中的星球》一书作过较全面的介绍与评述。《全球扭动构造———地球演化学说》一书为了把新的全球框架置于正确认识地球科学的适当位置,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阐述了包括魏格纳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在内的,试图统一全球地质现象内在联系的研究史。第三章快速展示了有关地球起源、内部结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在第四、五章中勾画了新的动力-构造系统原理。最后第六、七章扩展了应用上述理论解释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侧重研讨了阿尔卑斯时期印度洋—南极—东南亚区域的构造发育,以及从太古代到中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变迁。Storetvedt教授的理论,与由地球地极游移和行星旋转速度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