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2000年来云南洱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云南洱海湖泊岩心沉积物进行了多环境指标的分析,建立了近2000a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序列:气候演化具有暖干、冷湿交替的组合特点,不同于东亚季风区黄土沉积记录的冷干-暖湿气候组合特征。一些特征气候阶段如中世纪温暖期、小冰期气候特征在洱海湖泊沉积记录中均有反映。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暖干、冷湿气候交替变化规律反映了西南季风影响下的气候演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法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 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 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 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  相似文献   

3.
中国4Ma来孢粉植物群气候的多重旋回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Ma来的孢粉植物群气候波动,确定存在准120,30(或40),10(或6)万年的周期。依据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建立了多重气候旋回模型,该模型将4Ma来气候划分为3个1.2Ma的气候幕,12个0.3(或0.4)Ma的气候期,48个0.1(或0.06)Ma的气候段。并且讨论了模型与自然环境演变及季风气候兴衰的关系。指出在冬、夏季风交替活动过程中,夏季风兴盛于2.0-1.8Ma及0.8-0.2Ma两个时期;冬季风活跃于2.5-2.3Ma及1.2-0.8Ma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王重刚  陈品健 《台湾海峡》1998,17(2):121-123
本文研究了pH对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期α-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曲线呈“倒钟”形,最适pH为4.5 ̄5.0;稚鱼期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4.0,在pH为2.5和5.0 ̄6.0时出现小的活性峰值;幼鱼期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为3.0,在pH为2.5、5.5、7.5时也出现小峰值。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下降,是消化系统不断发育完善的结果,也说明  相似文献   

5.
云南玉龙山地区的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玉龙山—虎跳峡—点苍山一带表土孢粉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植被与孢粉散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共划分了5个孢粉带,对应的植被带分别为高山灌丛、草地带、寒温针叶林带、针叶林带(分两个类型)、干热河谷稀树草地。在寒温针叶林带中依据建群种花粉峰值的不同可划分云杉林、冷杉林及红杉林群落。云杉林中草坪上的孢粉组合与林中基本一致,显示了区域植被在花粉组合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ky1石笋采自位于暖温带东亚季风影响下的山东半岛西部开元洞,自顶部到距顶42.769mm处发育有连续沉积的678个微层,均为典型的透光年纹层。在高精度U-230 Th测年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年纹层的连续计数,确定第1、678纹层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217AD、1894AD,即ky1石笋上部微层的沉积时间为1217—1894AD,恰好涵盖中世纪暖期后期和小冰期。根据微层厚度及δ18 O比值测试结果,在1217—1894AD的678年中,ky1石笋微层的厚度变化和厚度的波动程度变化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且与同期夏季风强度、降水量及其波动程度变化同步。其中,微层厚度与夏季风强度、降水量本身呈负相关,微层厚度高值期对应夏季风微弱—偏干期,而低值期对应夏季风强烈—偏湿期。另一方面,微层厚度与夏季风强度、降水量的波动程度呈正相关,微层厚度高值期对应夏季风强度、降水量的高波动期,而低值期对应夏季风强度、降水量的低波动期。因此,除与气候因子本身变化有关外,开元洞石笋微层厚度变化还与气候的稳定程度有关。在暖温带东亚季风区沿海,小冰期与中世纪暖期的气候差异,除了表现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以外,还表现为气候稳定程度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4期,跨越地质时代0-71ka;Rd-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110ka。  相似文献   

8.
鲻鱼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叶金聪  蔡良侯 《台湾海峡》1997,16(3):260-264
本文报道了1991-199御鲻鱼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在水温24.0-26.0℃,盐度2.0-30.0和pH值8.21-8.26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培育38日龄变态为幼鱼,全长达25.10mm;1994-1995年及1995-1996年度分别育出幼鱼51240属及112049尾,育苗成活率为5.9%-12.0%《文中介绍了饵料系列,鱼苗生长与发育观察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许氏平鲉繁殖群体的生物学及其苗种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山东近岸许氏平Sebastesschlegeli繁殖群体的种群结构,系由体长235~467mm、体重300~3770g的3~14龄个体组成,其生长特性多数为L∞=480.34mm、W∞=4111.70g、k=0.2211、t0=0.567、α=1.0905×10-5、b=3.198.雄鱼3岁、雌鱼4岁达初次性成熟.产仔期在4~5月、盛期为5月上中旬.繁殖力为1.52万~31.45万尾.在水温11.6~20.5℃的条件下、约40d进入幼鱼期。在此基础上报告了亲鱼选择与产仔、苗种培育方法、饵料系列以及水质管理等技术措施,取得育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海带、裙带菜病烂处分离得到5株褐藻酸降解菌,经鉴定属于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espejiana)(菌株A101、A102,A103、A105)、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macleodii)(菌株A104).菌株A102发酵培养时,褐藻酸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培养基含0.3%~0.6%的褐藻酸钠,0.5%的蛋白胨,pH7.5,装量为500cm3三角瓶装200cm3培养基,在25℃下培养144h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