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震旦世是中国各主要板块普遍发育海相沉积的开始,是目前被证实是最早的有效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处于新一轮洋盆扩张、板块离散、海水进侵旋回的初始期,总体的构造沉积格局呈“多岛洋”。陆块的固结年龄、规模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三大准地台及其周边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组合。华北准地台的基底固结年龄最早,规模最大,稳定性最好,因此在早震旦世以大面积古陆为主,在台地边缘以浅海滨岸相碎屑岩为主,浅水碳酸盐台地相和深水斜坡相不发育。塔里木准地台在早震旦世以海陆并存为特征,在塔北、塔中存在古陆剥蚀区,向外以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和斜坡盆地相混合沉积为特色。扬子准地台在康滇地区存在古陆,其余地区基本为海水所侵没,发育台地斜坡盆地的完整相序。这种构造沉积格局具有长期的继承性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早古生代早期的洋盆扩张海侵旋回,扬子和塔里木比华北更发育被动陆缘斜坡盆地相烃源岩;(2)在早古生代晚期的洋盆关闭海退旋回,华北最先经历海退,而扬子和塔里木仍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海相沉积,甚至在准地台内部发育较深水烃源岩相。  相似文献   

2.
中国晚前寒武纪构造、古地理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鸿允 《地质科学》1991,(4):309-316
本文主要对中国自中元古代末晋宁造山运动(1100—880Ma)后震旦纪时期呈现的古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并就各单元特别是扬子地台、东南地槽、及塔里木-华北地台范围的构造-古地理、沉积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讨论和概括。  相似文献   

3.
康滇大陆古裂谷带分布在扬子板块(地台)西缘,由北向南延伸,纵贯川滇两省(大致北起四川康定,南抵红河哀牢山前缘),绵延700多千米;东西两侧以甘洛-小江和箐河-程海深断裂为界,宽约数十至数百千米。该古裂谷带习称康滇地轴或康滇台背斜或川滇经向构造带,陈国达强调中生代的强裂凹陷特点,则称川滇地洼系。从地质历史发展看,本区前震旦纪表现为地槽状态,晋宁运动(8.50亿年)岩层褶皱变质,并固结为扬子地台基底的一部分。古生代大部分时期和大部分地区为古陆隆起,遭受侵蚀,仅局部范围(主要在边缘地带)有海浸,发育少量稳定类型地台盖层建造,属于浅海-滨海台地碳酸盐岩相和陆缘碎屑岩相。古生代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深入和细化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就显得迫在眉睫。基于大量野外露头和最新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作者对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图件编制。研究认为: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受控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西北边缘的古地理位置和超大陆大规模裂解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初期的成盆构造环境,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四古陆剥蚀区(汉南、康滇、牛首山和江南古陆)、三台地区(上扬子、中下扬子和浙北台地)与四盆地区(扬子东南缘与北缘坳陷、万源—达州和湘鄂西内裂陷)相间的沉积面貌和格局。其中,台地区以局限—开阔台地,盆地区以台缘斜坡、陆棚和半深海等为主要优势相。4个古陆是扬子陡山沱组主要的碎屑物源区,下伏裂谷盆地构造和陡山沱期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共同控制了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陕南、川东北、鄂西和湘黔渝临区是最有利的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区,其次是浙北—皖南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及其邻区是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或页岩气勘探值得高度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格局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断裂带为界分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南秦岭在早古生代是扬子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在志留纪末曾因垂向隆升变为古陆。因其南缘长期处于地幔上涌的构造薄弱带,所以到泥盆纪首先从这里开始扩 张,并逐渐演化成有限洋盆,与扬子板块分离,成为独立的板块,内部也因拉张形成裂陷盆地与块断隆起相间的环境格局。其自南而北依次为安康古陆→旬阳-镇安盆地→小磨岭古陆→刘岭盆地。在盆地内堆积了从陆相到海相,从浅水到深水的各种沉积体系,组成向上变细和变深的充填序列。而在北侧,该板块仍在向华北板块下面俯冲。北秦岭南缘的弧前沉积体系记录了这种俯冲作用的演化。这种与早古生代十分不同的古地理格局标志秦岭造山带已进入了新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深入和细化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就显得迫在眉睫。基于大量野外露头和最新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作者对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图件编制。研究认为: 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受控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西北边缘的古地理位置和超大陆大规模裂解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初期的成盆构造环境,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四古陆剥蚀区(汉南、康滇、牛首山和江南古陆)、三台地区(上扬子、中下扬子和浙北台地)与四盆地区(扬子东南缘与北缘坳陷、万源—达州和湘鄂西内裂陷)相间的沉积面貌和格局。其中,台地区以局限—开阔台地,盆地区以台缘斜坡、陆棚和半深海等为主要优势相。4个古陆是扬子陡山沱组主要的碎屑物源区,下伏裂谷盆地构造和陡山沱期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共同控制了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陕南、川东北、鄂西和湘黔渝临区是最有利的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区,其次是浙北—皖南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及其邻区是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或页岩气勘探值得高度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中三叠世是中国南方沉积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变的重要时期,因此阐明该期的地层结构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对于揭示该区域构造和地质发展历史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将中国南方划分为四个沉积区:东南沉积区、下扬子沉积区、上扬子沉积区及右江沉积区.同时对各沉积区序列、岩相生物群的分布和分异进行了总结.从而认为当时东南沉积区与下扬子沉积区是一个直接关联的沉积古地理整体,而上扬子沉积区与右江沉积区为另个沉积古地理整体.前者在中三叠世时是-个南东高,北西低的向北西方向倾斜的陆缘海沉积盆地,从安尼期至拉丁期,沉积相带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并在安尼期与拉丁期之交完成从海向陆的转变.后者在中三叠世时期是一个由北向南加深的大陆边缘,其沉积相的分异亦大体呈南北方向.上扬子主体为一个巨大的浅水碳酸盐台地,向南海逐渐加深,构成台一盆式的古地理格局,但进入晚三叠世,本区全面隆升,而长期隆升的康滇古陆开始接受沉积,从而形成东西向分异的新的古地理格局,两者具有很不相同的演化历史,反映了它们从海向陆的转折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分异演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早三叠世中国南方的岩相古地理总体上表现为“两隆两凹”的格局,即西部以康滇古陆为核心的中、上扬子地块,东部以华夏古陆为核心的华夏地块,两地块之间为扬子古海洋。两古陆附近沉积滨浅海相碎屑岩,其间的古海洋内为碳酸盐岩台盆,岩相分带显著。中国南方早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取决于扬子扳块与华夏板块的裂离和拼合。由Induan期到Olenekian期,中、下扬子地区的北部缓慢抬升,下扬子地区由较深水转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与此同时,西南部的康滇古陆下沉,东部的华夏古陆隆升,导致岩相向西推移,右江地区表现为活动性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9.
稳定型内源建造泛指陆壳板块上克拉通盆地的内源沉积物共生组合体。当大陆板块内的古陆风化剥蚀物质供给停滞,克拉通盆地由于缺乏陆源输入而转变为清水陆表海和内陆棚海环境,开始出现广泛的浅水碳酸盐沉积作用和硫酸盐的蒸发沉积作用。我国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区内在晚前寒武至古生代均发育有广泛的稳定内源建造类。稳定内源建造类,根据其共生组合性质和分布,区分为颗粒碳酸盐建造、陆源碳酸盐建造、石膏白云岩型蒸发盐建造。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近年来综合研究,证实了晚古生代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是中国扬子地台上的一次重大地质事件。它表现为上扬子地台西部的松潘-甘孜地区发育一系列小洋盆,向其东南缘(滇、黔、桂、湘)发育弧后拉张盆地,到上扬子地台内部(黔中和川中地区)拉张破裂为台块和台槽和大陆裂谷(康滇地区)等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和盆地动力演化刘宝珺,许效松,徐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扬子板块早古生代的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古大陆的板块构造演化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用新发展起来的露头层序地层方法和沉积盆地演化分析来阐明其变化规律。在扬子板...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姚凹地苴铜矿成矿机理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路乔 《云南地质》2006,25(4):423-426
六苴铜矿区位于滇中中新生代红色盆地中北部,盆地位于扬子地台康滇地轴南延元谋古陆西侧,北西以箐河一程海断裂为界,与巴颜喀拉印支褶皱系相邻;西南为红河断裂所限,同三江褶皱系相接;东以普渡河断裂及绿汁江断裂和康滇地轴长期隆起的元谋古陆相隔。属中、新生代大型沉积——断陷楔形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勘探大油气田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塔里木地台(盆地)大地构造背景轮廓塔里木地台(盆地),位于中亚—蒙古地槽褶皱系与南方特提斯地槽褶皱系的夹持之中,总的方面受南北挤压应力场所制约.元古代—古生代,中亚—蒙古海槽由北而南逐次迴返,西伯利亚古地台往南呈同心圆式增生和扩进.中、新生代、古特提斯海槽也逐渐关闭.迴返褶皱,特别是印度古地台往北对亚洲古陆的挤靠与碰撞,使塔里木地台(盆地)处在巨大的压扭应力场的作用之下,使边界产生了起调节作用的大型平移断层.这一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着塔里木地台(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简言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东南部广泛出露的变质岩的时代和大地构造环境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是原地的前寒武纪古大陆——华夏古陆,并认为华夏古陆是与扬子地台并存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2)是漂移的前寒武纪古大陆——华夏古陆,认为华夏古陆属外来地体,晋宁期(约9亿年)沿江山—绍兴—萍乡一线与扬子地台碰撞对接;(3)是加里东褶皱带。  相似文献   

15.
秦岭→巴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是中国地质构造的一个缩影。本文论述了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特征、分区和形成机制,将区域陆壳的形成发展史划分为古陆块形成期、陆缘增生期、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联合期和南北联合大陆期。并将区域划分为华北、扬子和华北—扬子陆间三个构造区。指出,华北—扬子陆间构造区是华北与扬子构造区的交接过渡带;前三叠纪华北、扬子构造区是分別形成的南北两个古陆块及其陆缘地槽褶皱带,二者在地质构造史和构造特征方面均明显不同;陆缘地槽褶皱带以东窄西宽为特征,晚古生代和三叠纪自东向西有较明显的构造迁移,早古生代以来古生态气候区带逐渐北移,古生态气候区带与现代纬线的交角逐渐变小;区域构造的形成主要与华北、扬子陆块向北位移的速度差和相对旋转运动的速度和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白垩纪大陆成矿体系的初步研究及找矿前景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白垩纪大陆成矿体系,是指在白垩纪时期发生于大陆环境(包括大陆边缘)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地质要素构成的整体。由分布在东北、古阴山-燕山、华北地台、古秦岭-大别、扬子地台和东南沿海等大型、超大型矿集区的12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可大致构筑起中国白垩纪的大陆成矿体系。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已知的白垩纪矿产资源尚少,找矿潜力很大。即使是东部地区,研究程度虽高,但只要开拓思路,深入研究,仍然可以取得找矿新突破,如到盆地区找金属矿床,到非金属矿集区找金属矿床,到“山下去找山上的金属矿床”等等。  相似文献   

17.
贵州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纪生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贵州及其邻区寒武纪地层出露广泛,发育完整,地跨扬子、江南两区,是深入研究我国寒武纪地层极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寒武纪时包括本区在内的中国南部广大地区均为海水淹没,这个海域隶属于古太平洋。本区西部是康滇古陆,为扬子区主要碎屑物供应地,这一点可由寒武纪各时期扬子区自西向东沉积物由粗变细以及碎屑物质及泥质含量递减的事实加以证实。本区东部为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相的早石炭世地层分布广泛,除了华北古陆、东南古陆、上扬子古陆、祁连古陆、康滇古陆、塔里木古陆和松花江古陆等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根据沉积的特点可将中国早石炭世划分为四个沉积区域和三种沉积类型:即天山—兴安区,大致位于北纬42°以北,天山—阴山隆起带以北的地带,简称“中国北方槽区”,是一套海相  相似文献   

19.
秦岭-巴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是中国地质构造的一个缩影.本文论述了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特征、分区和形成机制,将区域陆壳的形成发展史划分为古陆块形成期、陆缘增生期、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联合期和南北联合大陆期.并将区域划分为华北、扬子和华北-扬子陆间三个构造区.指出,华北-扬子陆间构造区是华北与扬子构造区的交接过渡带;前三叠纪华北、扬子构造区是分别形成的南北两个古陆块及其陆缘地槽褶皱带,二者在地质构造史和构造特征方面均明显不同,陆缘地槽褶皱带以东窄西宽为特征,晚古生代和三叠纪自东向西有较明显的构造迁移,早古生代以来古生态气候区带逐渐北移,古生态气候区带与现代纬线的交角逐渐变小;区域构造的形成主要与华北、扬子陆块向北位移的速度差和相对旋转运动的速度和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