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福建永定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闽西南晚古生代坳陷带南部。闽西南地处东南大陆的东南缘,历经元古代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早古生代华南大陆褶皱隆升、晚古生代陆内裂陷以及中生代以来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一套晚古生代赋存铁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碳酸盐岩及含煤碎屑岩沉积,以及大量晚中生代侵入花岗岩浆。其中"马坑式"铁矿床为闽西南一带赋存于中  相似文献   

2.
马坑式铁矿位于闽西南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内,是福建省境内最主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受岩性界面及构造结构面控制,尤以硅钙面控矿作用显著。马坑式铁矿主矿体定位于林地组(C1l)石英砂岩与经畲—栖霞组(C2j—P2q)碳酸盐岩的岩性界面(硅钙面)。通过对马坑式铁矿硅钙面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划分了五类主要的成矿结构面类型:林地组与经畲组—栖霞组、经畲组—栖霞组与文笔山组、经畲—栖霞组内部碎屑岩与灰岩、经畲组—栖霞组与花岗岩类以及推覆(滑脱)界面。研究认为马坑式铁矿主矿体受不同的物理化学岩性界面(硅钙面)控制,这种界面在构造活动及流体参与过程中容易形成扩容空间,构成成矿地球化学障,有利于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在以上认识基础上,建立了以硅钙面为主要成矿作用标志的马坑式铁矿成矿模式,认为运用硅钙面控矿理论指导闽西南地区找矿预测的具有重要的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西南部永梅坳陷的东侧,沿古生界古陆边缘分布有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构造断陷盆地。于下、中石炭统之间,在这些盆地中沉积有具工业意义的铁矿床。例如,马坑、潘田、洛阳、阳山等铁矿,这些矿床在其形成过程有共同的特性,尤其是马坑铁矿为最典型,所以将这些铁矿称之为马坑式铁矿。这些沉积铁矿床由于遭受后期的花岗岩化作用的影响,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工作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起福建永安,南至广东梅县,故称“永梅坳陷”,资源丰富,尤以“马坑式铁矿”为最著名。多年来,矽卡岩派观点一直统治着该矿床的成因解释。但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所谓“马坑式铁矿”为一受后期改造的沉积型铁矿。但在物质来源方面,还存在分歧。一派认为铁质来源于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5.
永梅坳陷为我国华南海西—印支期发育起来的四个断裂坳陷带之一。其走向为北东—南西,长约三百公里,宽约一百八十公里,面积约五万四千平方公里,由福建省的永安县往西南延伸到广东省的梅县,故称永梅坳陷,任坳陷东侧外带分布有多处“马坑式”沉积—变质铁矿,内带则分布有沉积型铅锌矿,靠中心部有沉积锰矿。根据航磁资料,本区存在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基底断裂,它基本上控制了永梅坳陷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覆盖区马坑式铁矿层位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坑式铁矿床是永梅晚古生代坳陷次一级北东向龙漳基底断裂凹陷带内的大型铁矿床.其赋矿层位并不是很清楚, 这影响了找矿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和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探讨了马坑式铁矿的控矿因素, 认为马坑式矿区的褶皱主体为倒转背斜, 而不是背斜的一翼; 经畲组-栖霞组(C2j-P1q)及其与上覆文笔山组(P1w)之间的界面才是马坑式铁矿的赋矿层位, 而不是林西组(C1l)与上覆经畲组-栖霞组(C2j-P1q) 之间的界面; 认为逆冲推覆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因素, 并指出了找矿方向.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是Izanagi板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马坑铁矿是闽西南凹陷带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已知的最大铁矿床。自1957年被前华东地质局403物探队发现以来,大批学者对马坑铁矿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认为马坑铁矿是海相沉积型矿床(陈跃升,2002;林朝霞,2008);一些学者认为马坑铁矿是典型的海相火山沉积-热液改造矿床(葛朝华等,1981;王文斌等,1981;韩发和葛朝华,1983;陈述荣等,1985;姜益丰,  相似文献   

8.
<正>福建平和大小矾山火山岩覆盖区位于福建省闽南地区,与紫金山同属于上杭-云霄NW向铜多金属、明矾石成矿带。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化蚀变强烈,并与紫金山铜金矿田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因此,对比研究它们的成矿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华夏板块东南沿海火山断坳带上,闽西南-粤东北坳陷带东侧,并处于NW向  相似文献   

9.
《福建地质》2012,31(2)
大田元沙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带中北部,大田一龙岩坳陷的东北边缘,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铅锌矿床产于倒转翼林地组砾岩与楱霞组石灰岩接触带中,严格受层位和构造控制。矿区F0断裂为矿液运移提供了通道,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一热液改造型。  相似文献   

10.
周志勇 《福建地质》2012,(2):115-121
大田元沙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带中北部,大田一龙岩坳陷的东北边缘,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铅锌矿床产于倒转翼林地组砾岩与楱霞组石灰岩接触带中,严格受层位和构造控制。矿区F0断裂为矿液运移提供了通道,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一热液改造型。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含假象赤铁矿铁矿石磁选工艺流程的改进。利用磁团聚工艺省去了赤铁矿回收段单独的粗精矿再磨设备及后继的中磁场精选作业。节省了设备投资费用及生产成本,而且铁实收率较之传统工艺有所提高。对类似该矿石性质的氧化带混合铁矿石磁选流程的制定及现场流程改造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丛群 《探矿工程》2014,41(9):158-162
马坑铁矿——福建龙岩野外基地是全国首次以深部钻探关键技术研究为课题的科研基地,是以"福建马坑外围——大田深泉全国47#整装勘查组之一"为依托,全面收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钻探工艺技术,结合马坑矿区、石岩坑矿区钻探施工研究解决钻探技术难题,探索出深孔钻探技术组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性成果。建设具有科研、教学、培训和科普功能的深孔钻探技术应用示范与科研基地并建有应用示范与成果展示服务于社会。介绍了基地立项及建设情况,以及马坑铁矿钻探实践成果及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岩石力学及分形统计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探讨了扩容构造控矿机制及其在福建马坑铁矿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指出马坑铁矿床成矿过程与构造变形作用造成的扩容机制密切相关,其中,锯齿状断裂扩容构造及流体超压作用扩容是马坑铁矿床除接触交代作用外成矿的关键因素。锯齿状断裂扩容构造形成于伸展剪切作用,造成矿体沿倾向的尖灭再现。成矿流体超压扩容主要是由于流体沸腾作用引起,使岩石发生角砾岩化,其中大规模角砾岩是矿体的有利赋存部位。福建马坑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应重点关注大规模高强度的汇流扩容区。  相似文献   

14.
张雪亭 《地质与勘探》2017,53(4):680-685
东昆仑南坡埃坑北花岗斑岩位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镇南八宝滩以南、马尔争以北的埃坑德勒斯特沟中游一带埃坑铜钼矿带的北矿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中生代弧后前陆盆地,是古特提斯北部活动陆缘的南部边缘区域,也是广义的东昆仑岩浆弧构造带的组成部分。该斑岩体是埃坑铜钼矿的围岩和成矿母岩,花岗斑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成岩年龄为242±1.2Ma,推测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这一成果对该带斑岩型铜钼矿的找矿勘查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南及邻区特提斯格局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2000,18(2):113-120
塔里木盆地西南和相邻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构关系十分密切,特提斯末期构造演化在特提斯东段形成独特的构造现象:突剌状弧形构造(构造结)。帕米尔构造结的演化过程控制了这一区域构造格局,构造转换在该时段是主要构造作用形式之一,已知形成著名的恰曼左行走滑断裂系、塔什库尔干右行走滑盆地、康西瓦右行走滑构造带等。同时作者还在七美干一带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前缘构造转换域的存在,使得前陆冲断带和前陆沉降带横向不能连接,  相似文献   

16.
王翠芝  刘文元 《地球科学》2013,38(6):1240-1252
福建中生代钼矿分布广泛, 并伴生有一定的铼.通过系统研究福建中生代钼矿基本特征, 总结出主要有斑岩型、岩浆期后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构造角砾岩型(热液石英脉型)及少量矽卡岩型, 选择坪地、上西坑、罗卜岭、马坑等4个典型钼矿进行重点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的基础上, 进行了矿相学及辉钼矿矿石矿物学的系统研究, 得出福建中生代钼矿中辉钼矿的晶体形态主要表现为颗粒较大(粗到中细粒), 结晶度高, 多呈片状、鳞片状、局部板状, 多色性明显, 个别矿区辉钼矿颗粒较小, 结晶较差, 多色性不明显; 辉钼矿多型主要为2H, 少量2H+3R型、3R型; 辉钼矿矿物化学成分中微量杂质元素(包括Re含量, 一般为(N~N×100)×10-6, 并以(N~N×10)×10-6为主)较低.本区辉钼矿的这些矿物学特征说明其形成时的温度条件较高, 多为中高温环境, 其物源可能是壳幔混染源, 且以壳源为主; 中生代钼成矿在福建省内具普遍性, 辉钼矿中的Re作为有益的伴生元素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漳平可坑矿区地处福建省中部含煤条带,赋存有丰富的高变质无烟煤,有较好的煤系石墨资源前景,是福建重要的石墨成矿区。为了查明可坑矿区煤系石墨的赋存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技术,结合矿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对煤成石墨结构演化特征、煤成石墨化作用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系石墨是岩浆热和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煤成石墨化过程中,岩浆热产生的高温促进芳香层相互连接和横向增长,构造应力有利于芳香层的择优定向和有序堆叠,煤成石墨结构在温度、应力等因素作用下,碳层间结构缺陷逐渐消亡,石墨晶格逐渐形成,微观相逐渐转变,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石墨结构。研究明确了矿区构造和岩浆岩侵入对煤成石墨化作用的影响,划分了构造动力—岩浆热变质带、岩浆热—构造变质带、构造动力变质带三个变质带和三级控矿断裂带。可坑矿区煤系石墨产于构造动力—岩浆热变质带中,矿层靠近岩体呈近东西走向的单斜层状、似层状展布,但矿床的展布不完全受制于岩体,在空间上也受三级控矿断裂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马坑铁矿火山沉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地处闽西南—粤东地区,以加里东褶皱带为基底的永(安)—梅(县)上古生代拗陷,又分为中间基底隆起带和两翼基底凹陷带。南东翼阳山—龙岩—梅县基底凹陷带是一个重要的铁成矿带,在福建有阳山、潘田、洛阳、中甲、马坑等,粤东有铁坑拗、铁山峰、尖山等铁矿,其中大中型矿床沿北东向略呈等间距分布,主要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和东西向。  相似文献   

19.
华南晚前寒武纪硅铁建造的层位、类型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布于华南诸省的晚前寒武纪条带状变质铁矿,1957年首先发现于江西新余地区,被命名为“新余式铁矿”,后又相继在湘中、闽北、桂北等地被发现。由于此类铁矿分布广泛,层位稳定,不仅是南方重要的铁矿资源,而且对我国南方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澄江—加里东地槽的形成演化,以及变质铁矿的成因研究等,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而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在系统研究江西新余式铁矿,并实地考察华南诸省铁矿的基础上,综合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