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1:100万地貌图符号系统库和注记系统库的设计,是在对中国区域地貌的形态与成因类型特征全面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基本专题内容、图例系统、幅面负荷等的要求,从定量制图符号的基本问题出发,根据不同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设计各种点状、线状、面状符号和注记,建立了地貌符号库。同时,构建了满足1:100万地貌图制图和出版要求的地貌注记库。它们均应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中,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该地貌符号和注记库的设计和内容对其他相关专题图集的编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造动力作用可引起地壳局部地带一系列能量的转换。岩体发生断裂时由于局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温度、压力、振动),原来岩石物质成分和结构变得不稳定。在某些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特别是水的积极参与下,导致局部岩石矿物的新生与转化。不同原岩转化的方式及产物各有所异。文中引用了具体的地质实例和个别实验资料,阐述了在动力作用下几种岩石、矿物的转化过程,并说明了这种地质转化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工建筑物深开挖边坡中常出现的随机楔体,应用概率与统计学理论,分析组成楔体结构面的分布及组合特征,采用三维结构面网络模拟的方法模拟边坡工程中的结构面分布,进一步研究随机楔体稳定性及分布规律,提出了三维随机楔体的稳定性系统分析方法,为边坡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二维不同类型叠加变形的有限应变分解方法。只要测定有限应变及能代表各期主应变面的面理或剪切指向,就可以计算出各期构造应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山字型构造受力模型的选择、面力和解析解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另一种受力模型的面力和解析解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这两种受力模型合理性的分析,明确指出较为合理的受力模型。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7.
济阳拗陷坨147井沙三段岩心的颗粒流沉积中,存在一系列特殊的同沉积期变形构造,包括:颗粒流向下侵蚀,并沿纹层面挤入到下伏油页岩层中,形成伸长状的小砂体;砂楔上部的泥页岩薄层在后续流体的冲刷下向后翻卷变形;翻卷片被撕裂、断开混入到颗粒流中,并被流体拖曳变形;变形体被继续拖曳形成脉状分叉的拖曳痕.上述几种现象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的变化序列,与油页岩的薄互层和颗粒流的流体是形成上述连续变形构造的重要条件.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重力流的冲刷、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8.
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辽东营口虎皮峪地区早元古宙条痕状花岗质岩石成因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属混合交代成因;二是认为属幔源岩浆型花岗岩。作者通过对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石为重熔型花岗岩。形成于辽河旋回,是辽河群下部火山—沉积岩在热动力作用下发生重熔形成再生岩浆,然后就地固结或沿着地壳薄弱部位上侵形成岩浆型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顺层滑脱构造的研究,揭示了湘中测水组主要可采煤层煤厚、煤质的变化原因,建立了先期顺层滑脱构造、叠加顺层滑脱构造等概念,对于顺层滑脱构造成因、滑移距及滑移方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气象异常等。这些因素对地壳产生了附加垂直力,后者引起局部地层弯曲,进而导致应力集中、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改变乃至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是白云凹陷2个有利成藏区之一,目前勘探正面临转向古近系深层的阶段,急需重新认识深层洼陷结构构造。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古近系深层缓坡带砂岩变少,与伸展型半地堑储层发育模式矛盾的问题,利用改善深层成像的重处理三维深度域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进行综合解释,开展了白云东区古近系及基底之下滑脱面全三维构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按动力学机制对盆地演化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构造层序由一个被动裂陷旋回,修改为被动裂陷-主动裂陷-被动裂陷3个旋回;构造幕由3分细化为6个幕次,即由断陷幕-断坳转换幕-坳陷幕细化为裂陷两幕-褶皱两幕-裂陷萎缩幕-漂移幕,细分方案更好地反映了地层变形规律。地层变形方式表现为基底呈东西向挤压构造,盖层为南北向伸展构造。伸展构造发育过程中,主动裂陷旋回参与的基底盖层脱耦变形的新模式协调了白云东区古近纪构造-沉积响应,补充了主动裂陷阶段盆地充填富泥旋回的认识,挤压-伸展同步变形模式丰富了南海盆地空间演化模式,支持了白云凹陷深层新领域的勘探。  相似文献   

12.
石门断裂到铁炉子断裂之间的广大区域是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造山带的过渡带,陶湾群分布于该带近造山带一侧的最前缘。特殊的构造环境决定了陶湾群的构造变形史是以推覆构造与平卧褶皱组合十分发育为特点。这种构造环境也是导致陶湾群变形较之其北侧寒武系及元古宇变形更为复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山东省德州市东南部深覆盖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勘查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相继发现了李屯、大张、潘店铁矿床;该区找矿工作中使用的“地质—磁法—重力—电法—地震—钻探—测井—综合研究”等找矿方法效果明显。大张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即该区奥陶纪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分布,燕山晚期中基性侵入岩发育,构造活动显著。以往大张异常西半环地区勘查工作取得了良好找矿成果,而对该异常东半环则尚未进行异常查证。本次研究在总结大张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大张异常东半环开展了异常查证工作,施工的DZK2钻孔虽未见矿,但井中三分量磁测工作在该孔揭露的奥陶纪地层和岩体接触带处发现了矿致异常,推断其为一盲矿体,由此表明大张异常东半环亦有较好的铁矿找矿潜力。井中三分量磁测工作成果表明该勘查手段在矽卡岩型铁矿勘查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北天山东段康古尔塔格带是晚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碰撞的结果。它是一条复杂的、强烈的高应变带.并具有独特的变形机制、应变序列以及构造变形。本文运用构造-地层研究方法对该碰撞带的构造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中条山进行1:25万侯马市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认识到涑水杂岩新太古代晚期的构造变形表现为产生紧闭褶皱及冲断形成构造片体及各类小型构造,晚期的构造变形表现为构造片体基础上的短轴-中常褶皱,其轴向与中务群褶皱轴向一致,是中条末期褶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变形岩石中普遍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体积损耗。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历史、现状及新进展,总结了三类体积损耗的估算方法.第一类方法是直接对比未变形的和已变形的标志体的体积;第二类方法是基于有限应变类型变化的分析对比;第三类方法是依据变形前后物质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层状变质岩系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形成于太古代的大陆边缘环境。早太古代以前(大于3000Ma),本区已发育了成分不均匀的原始地壳,后期表壳岩系沉积在这种地壳的裂谷当中并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大约在2800—2500Ma,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趋势;太古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增生迥返,先存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的定位,并形成钙碱性的演化趋势。在整个太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形作用一直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南部的秦岭构造带,受北北东向深断裂的切割,可以大致划分为秦岭、桐柏和大别区段。根据已知地质和矿产的特点,反映了它们目前是纵向上不同构造层次经剥蚀而暴露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矢量数据在三维GIS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指示地理对象、解释空间关系和丰富图面信息等。随着图形硬件的迅速发展和虚拟地理环境的广泛应用,为了在三维地图中精确、高效地绘制出具有复杂样式的线性地图符号,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OpenGL Shader Language的三维地形表面线状符号渲染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矢量数据进行编码形成纹理数据,完成矢量数据在程序与GPU间的传输;将地形单元和矢量线段间的映射关系存储在索引纹理中,用于关联线段的实时查找;通过计算当前屏幕片元与关联矢量线段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片元所属符号的区域,进而设置片元的颜色。实验表明,本方法可在三维地形上高质量地渲染出几种典型的复杂线状符号,并能保持较好的渲染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塔塔楞环斑花岗岩主要矿物结构及成分研究表明,岩体结晶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最早结晶的矿物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随后为钾长石球斑的主要结晶期,紧接着有球斑的环边生长和中粗粒基质形成,最后结晶产物为分布在中粗粒基质间隙的细粒基质。黑云母都是富铁的,从早期到晚期富铁程度增加,w(TFeO)/w(TFeO+MgO)从0.80增加到0.96。钾长石广泛发育出溶钠长石条纹,推算出的球斑钾长石、中粗粒基质和细粒基质钾长石的平均成分分别为Or69.61Ab29.59An0.80、Or71.50Ab27.94An0.56、Or72.63Ab26.47An0.90。球斑内斜长石的An为25.98~29.41,中粗粒基质的An为23.85~27.48,而细粒中的An为11.94,主要矿物特征与经典环斑花岗岩一致,而矿物成分的变异显示岩体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有效的结晶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