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天山硫磺沟矿区为典型研究区域,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及野外调查成果,分析研究区内矿区分布、开发和环境变换间的响应关系.利用不同时相及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取生态环境时空变化信息,结合GIS空间技术对矿区的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建立了1975-2004年间矿区环境变化定量分析模型.针对矿山开发对植被的影响,分析了30年间矿山环境下植被生长状况,探讨了研究区矿产开发对自然环境系统影响的过程、机制及危害.应用空间(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绘制了矿产开发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分布范围等专题图,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初论山东巨野煤矿开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巨野矿区是目前山东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未开发整装优质煤田。规划的7对矿井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为进一步了解开发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信息,增加编制矿区防灾减灾规划、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参照依据。论文根据矿区的环境地质条件、煤田地质特征及开发规划工程特点,对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土地、土壤环境破坏与污染、地下水资源破坏和水质污染、矿井突水、煤矸石危害5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预测和分析。同时结合矿区开发进程提出了规划设计、建设开采和矿山闭坑3个阶段加强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天山硫磺沟矿区为示范研究区,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分析基础上,利用1975年以来30年监测的遥感数据,提取研究区煤、铁、粘土等矿床开发区的时空分布和生态环境时空变化信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矿区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硫磺沟矿区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建立1975年以来矿区开发与环境变化定量评价模型,绘制主要矿产分布、生态环境变化等专题图件,直观展现了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30年来矿产开发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系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确定不同类别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变化和资源破坏的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陕北煤炭资源主要特点及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矿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应该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分散开发、就近转化、保水采煤的开采总方针,坚决杜绝小煤窑的滥采乱挖,组建大型集团公司统一开发,作好煤炭液化、气化、水与煤关系的研究工作,确保矿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煤矿矿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山东新汶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例,论述了煤矿矿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效应已经阻碍了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了当地人群的身体健康,并探讨了煤矿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内容的分析和对GIS的深人研究,探讨了基于GIS的矿区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结构与功能、系统和数据库设计、建库和系统开发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神木矿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神木矿区地处陕北侏罗纪煤田的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矿区地质环境脆弱,地下水资源贫乏,煤层自燃严重,火烧岩广泛分布。本文对矿区建设及开发中的环境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火烧岩的工程地质问题,煤自燃,煤矿顶板冒落地面变形,地下水资源枯竭与水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四川煤层气单井产量差异大、产能规模小、探明储量极低等问题与挑战,以古叙矿区为例运用“一票否决+多层次模糊评价+多层空间叠加”等方法来应对煤层气开发选区等主要问题,综合分析了钻完井各种井型的条件与经济效益情况,提出“丛式井组为主体成井方式、地面煤层气开发模式、煤炭与煤层气有机协调的井上下联合抽采开发模式及关闭矿井煤层气抽采模式”分别适用于筠连和芙蓉矿区、古叙矿区及零星矿井;坚持传统“清水+砂”方式储层改造继续扩大运用,开展新型压裂液的研究是解决南方高煤阶构造复杂区煤层气开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潼关、大柳塔及辽宁阜新矿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差异性响应的主要因素。上述3个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前,陕西潼关金矿区是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十分混乱的矿区之一,地下开采的采矿废石随意堆排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三废"无序排放导致土壤、河水及其底泥的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陕西大柳塔煤矿区,20年大型机械化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塌陷及其链生的地下水含水层破坏严重,但矿区土地沙漠化程度总体没有呈现加重的趋势,水土环境重金属呈轻度污染;具有百年开发历史的辽宁阜新煤矿区,露天开采使土地生态破坏严重、边坡滑坡灾害频发、土地压占与破坏突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地表建筑物及人居安全影响严重,但相对于金属矿区,该矿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相对轻得多。对比上述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其差异性响应主要因素:矿产资源种类、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开采方式及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王义 《西北地质》2003,36(C00):41-47
神东矿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煤田大规模开发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与破坏。神东公司通过保护、建设矿区整体生态环境,使矿区整体生态系统与环境功能得以加强和完善,从而解决矿区内局部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与危害,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治理中,通过积极的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完全符合神东矿区的生态建设技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合理解决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区域煤炭开发战略是国家总体开发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煤炭资源依据开发制约的主要因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资源约束型、环境约束型、区位约束型。晋陕蒙(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具有三大特征和两大瓶颈,即煤炭资源优势、生态环境劣势、区位中势之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运输能力之瓶颈。研究并总结了该区域煤炭资源开发所特有的规律,即:资源禀赋对开发规模的约束规律;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对岩层体、水体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规律;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规律;煤炭开发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成本和收益规律。提出了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近期与长期兼顾的总方针。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保障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实现煤炭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相统一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产能东稳西增、开发布局时空有序、生态缀块差异管理、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稀缺煤类保护等五项具体战略。  相似文献   

1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多种矿产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年的建设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相对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的煤炭生产和转化来说,其环境压力巨大,暴露出的矿产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已影响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加强多种矿产并存区的综合地质勘探、评价和规划,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生产矿井的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资源采收率;开展矿区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协调管理;深化《保水采煤技术研究》,推广实施矿井水及工业、生活污水的综合利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矿区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及治理工作;加强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陕西神南矿区煤炭开采保水煤柱留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榆神府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原煤产地,与丰富的煤炭资源比较,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煤炭基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神南矿区为例,研究了保水采煤保水煤柱留设的科学性,分析了保水采煤的技术措施,提出了针对神南矿区浅埋煤层保水需要而留设保水煤柱尺寸为20~57.2m。  相似文献   

1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采煤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侏罗纪煤田是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首选基地,采煤引起的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课题。从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将煤田区划分为7个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和5个含水系统,按照排泄基准面进一步将含水系统划分若干地下水流子系统。在经验公式和数值法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研究区实际,提出了本区能够保障生态、水资源和采煤安全的冒裂带高度为240 m,"三带"安全高度为300 m,并据此将煤采区划分为非导水区、无水导水区、贫水导水区和富水导水区。从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水采煤"、"煤水共采"和"含水层再造"的煤炭资源开发近期和中远期对策。  相似文献   

15.
神东煤炭开采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与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矛盾突出,现已出现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该区环境特点,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探索出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如地表生态系统优化措施、水资源保护措施、沉陷区治理及矸石减量资源化等。这些措施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和社会可接受,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对其它矿区生态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煤炭仍是我国能源供给的根本保障,长期高强度开采带来了严重环境问题。新时代要求煤炭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依据我国绿色煤炭资源的特征,指出了煤炭资源的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绿色利用、恢复绿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主攻方向:即绿色勘查的核心问题在于煤系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协同勘查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扰动、破坏;煤矿绿色开采的核心是智能化开采;煤炭绿色利用的关键是要实现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恢复生态绿色要正确处理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贫乏,但煤炭储量丰富,且埋藏浅。煤炭开采覆岩土破裂常发育到地表,破坏浅表层水资源,造成潜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枯竭,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实施水资源保护性开采(保水采煤)是西北干旱地区煤炭科学开采的唯一选择。本文叙述了保水采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采空区储水的基本条件和机理,给出了采空区储水的水量预计方法,并以实例说明了采空区储水水量和水质效果,认为采空区储水是西北干旱区浅埋煤层大规模保水开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地下水循环影响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是限制煤矿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煤炭资源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的矛盾将日益加剧。我国富煤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 仅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四省自治区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就占全国的73.1%, 这些富煤地区多是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全国86个重点矿区缺水的占71%, 严重缺水的占40%, 而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矿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 这一问题在能源大省山西尤为突出。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采煤引起含水层结构变化, 造成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使地下水资源由原来可供开采的优质水源变为被污染的矿坑水而排走, 破坏了地下水的补径排, 破坏了水文下垫面条件, 破坏了地表水循环, 进而影响了区域地下水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19.
文中进一步厘定了煤炭资源/储量的概念,全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深入阐述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认为煤炭资源总体丰富,可采、预可采储量不足,服务年限少,区域煤炭资源保障不平衡,优质炼焦用煤稀缺,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压覆严重,中西部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分析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基础上,根据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勘查开发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勘查技术、煤矿高精度高效安全开采地质探测技术、煤矿水害探测与防治技术、煤矿绿色充填开采关键技术、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再造技术、煤矿瓦斯井上井下联合抽采技术、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恢复技术研究、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及固废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地质研究、煤系多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和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层气联合协调勘查开发技术、煤源雾霾研究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十二项煤炭绿色勘查开发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这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可分为资源毁损、地质灾害、环境污染3大类。又可细分为土地资源压占、植被资源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风景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煤矸石自燃、水土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种类。这些矿山环境问题给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论文阐述了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了有关防治对策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