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澎列岛及其附近海域、岛屿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南澎列岛及其附近海域、岛屿地震构造上属东南沿海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东支的南段,近年来地震,地质和海洋部门很多学者和研究者对该地震构造带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使对该地震构造带的认识愈来愈深入。但上述研究大部分主要限于沿岸第四纪盆地及其附近地带,对海域内及岛屿上的地震地质特点论述不多,因此详细地研究该带在海域内和岛屿上的地震地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东南沿海的地震构造,震源物理和地震活动,对于沿海国民经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强余震之参数复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早期国际地震观测报告,采用现代地震定位理论和技术,对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2次强余震之参数进行了复核确定。结果表明,新核定的南澳地震及其强余震震中位置在南澎岛附近,是现代小震密集带,具有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滨海断裂带之所在及其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对华南沿岸海外地质、地貌、重磁异常、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分析,结合邻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滨海断裂带属北东东向构造系统,其位置自东而西为:兄弟屿—南澎列岛—红海湾口—担杆列岛—川岛—海陵岛—雷北遂溪,它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强活动构造带.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唐山及周边地区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发生的4 115个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得到了更加准确的3 466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并对比分析了重定位后的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并且以研究区东部的唐山震源区最为集中,从水平方向来看,小震事件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呈现出较好的条带状分布特征,从地震震源深度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5~15km深度范围内,且不同地震带区的小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存在差异;(2)张渤地震带小震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而渤海海域地震带的小震发震层为上地壳;(3)张渤地震带的小震震源深度由西向东呈现出逐渐变浅的趋势,且唐山断裂带东侧存在一个NE走向、倾角较陡的小震活动带。  相似文献   

5.
震前地震活动图象 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发生在聊城—兰考断裂带(以下简称聊考带)南段。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就位于5.9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今此断裂带的小震活动仍较活跃。 沿聊考带东西两侧各取50公里作为研究区域。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为2.0,研究了此范围内1970—1983年11月7日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发现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有以下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郑建常  冀东普  王鹏  王峰吉  赵金花 《地震》2010,30(3):129-139
应用改进的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MS≥5.0地震进行了回顾性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地震前小震活动的相对增强或减弱变化程度; 在小震目录较为完整的情况下, 中强地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震前1年的小震活动与之前三年的活动背景相比, 会出现较明显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相似文献   

7.
结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点,研究粤闽交界及其近海地区(N 22.80°~24.00°、E116.50°~118.00°)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1具备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2现代小地震呈北东方向密集成带分布在南澎列岛附近,与北东向滨海断裂的方向一致;3 6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多属主余型;4 1971年有小震记录以来,一直存在背景性的ML2级左右地震活动;ML4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特征明显;中等地震(ML4~5级)的发生与本区小震活动增强之间无明显关联;当出现年平均b值低于平均值、且较上一年b值下降幅度≥0.5时,可能预示本区进入ML4级地震活跃时段,东南沿海地震带在未来1~2年内可能有中强或以上地震发生;ML4.5级以上地震前,应变能释放曲线存在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观测,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前同一纬度“段”上两侧MS≥6.0地震活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二者都可以作出回顾性时、空预测的结果。不仅如此,根据红山地震台的记录仍然可以得到“活动时段”预测的结果。最后强调了我们对大震预测的基本认识:大震前小震活动水平的涨落和分布情况是预测未来大震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基础资料,而且都是这次大震前的“整体多维活动”。  相似文献   

9.
河北邢台地震区外的小震丛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南部邢台地区发生TM6.8和M7.2大地震,之后,与其相邻的一些地区及由邢台地震引起的各烈度异常区也相继发生了小震活动。追述了邢台地震区附近的一些小震丛集活动序列,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地质构造分析、地震学参数时空扫描计算、地震背景形势分析等认为: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异常背景。预测区域为:胶东及北部海域3-4级地震条带及边缘有发生4.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渤海海域自1969年7.4级地震后,其地震能量释放呈下降趋势,近20年活动水平为4级左右,渤海海域近期发生大于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北黄海海域近几年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渤海海域。北黄海未来一、二年或稍长时间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应注意山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地震活动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6年荣昌地区地震活动增强,调查发现,荣昌县发生的一系列小震活动与附近油气井注水密切相关。荣昌井孔注水与地震活动之间具有时空关系,对注水与地震序列的时序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和丛集性地震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有序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指出,频度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海北部海域近几年来地震空间活动特征和幕式活动特征的分析讨论,认为该区域大震前小震空间活动征兆明显;此区域仍然处于高应力水平,存在发生Ms≥5.0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1986年2月9日、3月1日、8月16日在黑龙江省德都县龙镇附近相继发生5.0级、5.4级、4.8级和5.5级四次中强地震.对于这几次中强地震我们是有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的我省从1973年地震台网投入观测以来,共记到省内发生的Ms(?)5.0级地震五次(不包括深震)除1986年龙镇附近发生的四次中强地震外,还有当时属于我省的新巴尔虎右旗的5.1级地震1984年以前,我省小震活动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的嫩江断裂附近和东部依舒带北端的萝北地区西部地区小震频度和强度都高于东部(见表1)  相似文献   

16.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这8次中强地震前及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文中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X区及其附近地区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划分出小震密集带,根据小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X区范围内断裂构造与小震密集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震主要集中在NE向断裂与磁县—大名断裂交汇处以及断层切割区。  相似文献   

18.
中,强震前应力场动态演变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英  陈虹 《地震》2000,20(2):27-36
使用由地震记录P波初至波符号求取的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结合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综合归纳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 及附近应力场的动态演变特征,并尝试给出了小震综合机制解参数预报地震的判剧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中、强震前应力场动态演变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由地震记录 P波初至波符号求取的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 ,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 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结合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 ,综合归纳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应力场的动态演变特征 ,并尝试给出了小震综合机制解参数预报地震的判据指标。  相似文献   

20.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