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中,笔者发现,山洞内测点与地面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存在差异现象。山洞内测点比地面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的幅度小,它们之间日变幅度的差值δf具有随其日变幅度ΔF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台地面测点与其山洞内测点的δf=0.45nT,δf/ΔF=0.013;滇西地区下关地面测点与洱源山洞内测点的δf=2.4nT,δf/ΔF=0.042。这两次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有所不同。鉴于我国有些地方的地磁观测是在山洞内进行的,在利用这些资料从事地磁分析与震磁前兆探索研究时,应当考虑山洞所带来的影响,以便获得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12年7月间,在北极地区布设了3个测区,共有33个地磁测点.在这些测点上,测量了地磁总强度,获得了宝贵的北极地区地磁数据.测量数据显示,地磁总强度最高为54978.1 nT,最低为54515.8 nT;所有测点地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54750 nT.与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定量比较的结果表明,北极地区地磁总强度的测量值与IGRF-11相应计算值比较接近,但有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值△F,北极地区1号测区△F=-185.2 nT,其差异大;2号测区△F=-58.7 nT;3号测区△F=9.4nT,其差异小.北极地区地磁总强度与IGRF-11的差异是由IGRF-11的局限性、地磁局部异常与地磁观测误差等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冀鲁豫交界区开展的流动地磁9期次测量资料,分析相邻期、半年期、一年期的地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015年11月、12月地磁场总强度相邻期异常变化较大外,其余期次的相邻期地磁场变化较小,在10nT左右;半年、一年尺度磁异常整体表现为上升。将范县附近8个测点磁异常变化与地震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磁异常变化梯度较大时,范县易发生小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4.
尤伟  施发奇  倪喆  李春光 《地震研究》2012,35(1):98-103,158
详细论述了《2005.0中国地磁图》、《2010.0中国地磁图》西藏测区的两次测点点位勘选及测量工作过程,通过大量的、与规范指标要求相关的数据分析,说明了野外观测质量的可靠性,并对通化后的2期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在西藏测区覆盖范围,磁偏角零等值线向西偏移,偏移量约为0.4°;地磁场总强度平均增加值为206 nT,磁倾角的平均增值为0.45°.  相似文献   

5.
密云水库的构造磁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库地区的构造磁效应,在密云水库周围布设了221个测点,测点间距为2——5km,测点离水库堤岸的距离为几十米至15km不等,使用G-816型与G-826型质子旋进磁力仪,在1983——1987年期间,每季度观测一次地磁场总强度.地磁与密云水库蓄水的资料分析得到,地磁变化与水库的水位变化、水容量变化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280.22)nT/m与-(0.350.31)10-8nT/m3,表明地磁变化与该水库蓄水变化有着较强的负相关.这种较强的负相关可能是密云水库地区地下较强磁性岩石的压磁效应的反映.由于水库构造磁实验是地震磁现象的较好模拟,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相信,在地震活动区布设加密的高精度地磁观测,是能够捕捉到震磁前兆信息的.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地震局地磁项目测量组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对香港国际机场磁罗经校正场(CCP)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磁倾角Ⅰ进行了科学、规范、准确的地磁绝对测量。利用肇庆地磁台高精度的数字地磁观测资料,将香港国际机场磁罗经校正场(CCP)内各个测点在不同时间的测量数据进行了通化处理。根据2010年和2015年的地磁测量结果及香港地区历史地磁观测资料,通过初步研究可以看出香港国际机场地磁场F、D、I三要素时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与肇庆地磁台长期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香港国际机场地磁测量不仅是项严谨的工程项目测量任务,它还为香港地区地磁场变化的研究取得了第一手宝贵的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地磁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苍山5.2级地震前后鲁南流动地磁观测网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苍山5.2级地地震的前兆反映,而且震中处于地磁场变异带附近。  相似文献   

8.
地下核爆炸前后的地磁观测及其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志佳  高金田 《地震学报》1992,14(3):351-355
为研究震磁效应,在我国西部地下核试验现场布设了17个测点,于1983年9-10月间进行了地磁总强度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地下核爆炸点3.8——140km 范围内,各测点地磁总强度的差值变化在地下核爆炸前后存在异常,最大异常约为1.9nT;而且该异常与各测点至地下核爆炸点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地下核爆炸时刻,存在2-3nT 地磁总强度的异常变化.这一结果对震磁关系与地磁预报地震的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剑川5.3级地震的地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剑川地震前流动地磁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在震中的北东、南西两侧地磁场总强度发生了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本文概述了流动地磁的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观测精度,通过资料分析,认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有下降—回升—发震的特征,地磁场变化的原因与地震的孕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铸  王保银  郭惠敏 《地震学报》1983,5(3):336-347
本文用趋势面分析的方法对1976年8月起在华东鲁、苏、皖、豫交界一带开展的流动地磁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表明,观测结果主要反映了地磁场的正常变化,趋势变化部分是地磁场长期变化.测区内各测点的长期变化速率不尽相同,而是呈现一定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这一结果与其他资料所得的长期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测区内未发现有局部地磁长期变化异常.整个测区的观测精度约3.0伽马,大部分测点观测结果中的残差变化基本在观测精度范围内.但1979年3月2日固镇 MS=5.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测点呈现了超出观测误差的可能磁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地磁台站和地磁台网的现代化技术专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磁观测资料在地磁学,空间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料质量对研究工作有重要影响,台网资料对研究工作有特殊意义,根据作者近年来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本文第一部分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就地磁台站现代化中的系统组成,功能,仪器和主要技术指标,台网建设,资料质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世界地磁台网,包括INTERMAGNET的目标,历史,现状,原则,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中强地震发生前地磁总强度测量异常较明显,因而具有一定的监视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对太原基准地震台数字化仪器及地磁资料作一准确评价,利用太原基准地震台地磁相对和绝对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收集兰州、乾陵、红山地磁台的地磁资料作为参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基准地震台相对观测仪器M15、GM4运行稳定,能够真实记录场源的变化,绝对观测仪MingeoDIM优于CTM-DI。同时存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和存在背影噪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健 《四川地震》1996,(4):117-121
利用差值对比法,统计以碍并借助计算机图形分析程序,对1993-1995年鲜水河测区流动磁力复测资料进行处理,绘制了地磁总强度变化图,差值变化图及磁场年变速率等值线图。通过对资料的逐一分析,获得了鲜水河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信息及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北京地磁台1987~2012年已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资料,对北京地磁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北京地磁台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对进一步认识了解北京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以及应用北京地磁台的资料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解用明 《华北地震科学》1998,16(3):62-66,74
利用河北省及邻省、市共17个地磁台相对观测Z分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日变化。认为,一次较强地震前可能有多次异常出现,日变反向可作为中短期异常,而后出现的日变低点位移,当分界线连续在某区出现,地震可能进入短临阶段。日变反向的极值区附近和低点位移连续汇集地区可能是未来震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多次异常进行追踪预报,可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量实际资料系统剖析了成都地磁台的观测技术条件.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成都地磁台具有良好的观测技术条件,观测资料质量稳定,数据可靠.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地磁脉动信号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山秀明  毛玉平 《地震研究》2007,30(2):179-181
2003年10月29日,云南通海地磁台记录到一次K=9的特大磁暴。运用本次强磁暴的数字化记录资料,探讨了用小波多分辫率分解Mallat塔式率算法在强磁暴信号水平上提取地磁脉动弱信号的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提取的地磁脉动信号频率成分清晰、基线平整、波型完好。  相似文献   

20.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the quick reversals during a geomagnetic pole transition is put forward by combining the modern geomagnetic field and paleomagnetic field. The decrease of geomagnetic intensity determines the reversals, and the quick reversals are possibly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01 and the other geomagnetic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