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晋北地区地貌演化看桑干河的古流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纪,恒山-小五台山、管涔山和坝缘山地逐渐隆起。源于该山地的桑干河、洋河等河流全部汇入洋河谷地中。第四纪,大同-阳原等盆地形成,逐渐吸引桑干河等河流向东流入该盆地。洋河仍循原河道。始成现在的水系格局。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北京官厅水库是由洋河、桑干河和妫水河汇水而成。其中洋河是主要河流,对官厅水库水环境的地球化学形成有重要作用。它的上游由东洋河、西洋河和南洋河组成。三者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柴沟堡汇合,又流经宣化,下花园等地,进入官厅水库。整个流域面积大约14140平方公里,全长250公里。官厅水库水环境的变化除了受工业污染影响外,上游地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也是影响和控制水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于2017年10月4~15日,在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辨析了流域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关键要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总体水环境空间变异明显,上游河流溶解氧和总磷含量都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其它值都低于Ⅲ类标准;水体pH平均值为11.19,水体呈强碱性,浊度的空间变异性较高;不同支流水体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溶解固体含量差异明显;桑干河和洋河下游河水污染最严重,以有机物污染和氨氮营养盐污染为主,且氨氮营养盐空间变异强烈,污染物多来自生活和工业废水;洋河上游河水污染较严重,以总磷和浊度污染为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清水河和妫水河河水水质较好。洋河和桑干河是官厅水库上游需要重点治理的支流。  相似文献   

4.
于2017年10月4~15日,在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辨析了流域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关键要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总体水环境空间变异明显,上游河流溶解氧和总磷含量都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其它值都低于Ⅲ类标准;水体pH平均值为11.19,水体呈强碱性,浊度的空间变异性较高;不同支流水体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溶解固体含量差异明显;桑干河和洋河下游河水污染最严重,以有机物污染和氨氮营养盐污染为主,且氨氮营养盐空间变异强烈,污染物多来自生活和工业废水;洋河上游河水污染较严重,以总磷和浊度污染为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清水河和妫水河河水水质较好。洋河和桑干河是官厅水库上游需要重点治理的支流。  相似文献   

5.
大同盆地古冰楔(砂楔)和晚更新世自然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前言山西省大同盆地是一个断陷山间盆地,盆地底部拔海约1000米,盆地南部山地最高峰拔海2600米左右。盆地底部出露大片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灰绿色和灰黄色湖相粘土以及晚更新世的黄土和砂。另外,盆地平原上还有20多座火山锥和微微起伏的玄武岩垄岗。盆地东部大同县许堡的东边,有一条小河从北往南流向西水地然后汇入桑干河。从许堡沿小河往南行约1公里,靠河流左岸的灰绿色湖相粘土层中,发育30多个古冰楔(砂楔)(图1,图版Ⅰ照片1)。  相似文献   

6.
华北山地的古河道与古水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忱  马永红 《地理研究》1996,15(3):33-41
华北山地早第三纪地貌奠定了现代水系格局的基础。至晚第三纪晚期河流已发育到中-老年阶段。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早期,山地差异活动剧烈,断陷盆地形成,内、外流水系并存,遗留下垭口与顺直-曲流型宽谷。第四纪中期,河流袭夺,内陆水系先后变成外流水系,并生成“U”形宽谷。第四纪晚期,河流下切,水系变迁,现代水系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众多的山川河流中,桑干河并不是一条知名的河流,很多人知道它的名字是因为作家丁玲的那部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忠格先生的《史前时代的桑干河流域》(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一书揭示了桑干河流域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一面——是考古学家的"神圣殿堂""东方人类的根祖地"。本书全面叙述了"东方人类"(桑干河人)的生存、生活、演变和发展历程,探讨了"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的时空范围以及其对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览全书,觉得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永定河,古称澡水,东汉称漯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元、明代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历史上,由于河道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由于水能资源丰富,流域广泛,恩泽一方,永定河又以“北京的母亲河”、海河流域的七大水系之一、北京市第一大河、河北水系的最大河流而著称。桑干河因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9.
江西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沉积体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东南地区白垩纪地壳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SW-NE向展布的陆相断陷盆地,一般由粒度较粗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充填。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龟峰群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早白垩世鹅湖岭组碎斑熔岩之上,自下而上包括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根据野外露头剖面沉积组构特征,可以识别出冲积扇、河流和湖泊等三种沉积体系。对各沉积相沉积物组成、沉积构造、垂向相序进行了探查认为,研究区上白垩统具有粗-细-粗的粒度变化旋回特征,反映了自下而上由冲积扇、河流到河流、湖泊再到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的有序变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初步建立的盆地沉积演化模式表明,河口组和塘边组为连续沉积,代表了断陷盆地开始发育和湖盆扩大阶段,反映了控盆构造由强烈活跃期到间歇宁静期的逐渐过渡。莲荷组再次以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砾岩为主,其中大量来自下伏红层的砾石成分说明莲荷组沉积时期控盆构造运动加剧。江西永丰-崇仁盆地沉积体系时空上明显的变化过程,可能是赣杭构造带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演化主要受区域断裂控制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山地夷平面是以河流为主的各种外营力对地面的长期剥蚀、夷平作用形成并被后期地壳运动抬升到山地顶部的大范围的平坦或微波状起伏的面,是复原地貌演化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地形图、卫片图判读以及野外考察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方法,对华北山地夷平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山地有3期山地夷平面和1期山麓剥蚀面,其形成条件与构造、气候、海平面有关,并有初期的地壳急剧抬升-快速下切、中晚期的逐渐减缓-侧蚀夷平与末期的相对稳定-风化壳发育3个阶段,以溯源侵蚀-谷坡后退的方式进行,夷平面形成后还会产生变形与解体。夷平面研究对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瓯江溺谷海湾充填成陆和河口湾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祝永康 《地理学报》1993,48(3):254-261
利用钻孔、考古以及文献资料,结合河口输沙的研究和河口演变的若干特点,提出了在溺谷型海湾的基础上,河口湾的形成演变和成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②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③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④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相似文献   

13.
李福兴 《中国沙漠》1984,4(1):16-22
本文把石羊河流域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整体。从地形、地表组成物质、海拔高度、人类经济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土地的分异因素,同时按照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联系生产原则等划分了12个第一级土地类(相当于"土地系统"、"地方"),61个第二级土地型(相当于"土地单元"、"限区")。最后,就就第一级土地类的基本特征和利用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E0), as an estimate of the evaporative demand of the atmosphere,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field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crop water demand and predictions in ungauged basins (PUBs).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ity of E0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s a basic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lso is important to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This paper dealt with sensitivity of E0 over China,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en drainage systems, including Songhua River basin, Liaohe River basin, Haihe River basin, Yellow River basin, Yangtze River basin, Pearl River basin, Huaihe River drainage system, Southea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Nor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and Sou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In additi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global radiation in Penman-Monteith formula was improved by optimization, and the sensitivities of Penman-Monteith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STmax),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STmin), wind speed (SU2), global radiation (SRs) and vapor pressure (SVP)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long-term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65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07.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0 and pan evaporation increased from 0.61 to 0.75. E0 had the decline trends in eight of ten drainage systems in China, which indicates that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commonly exists in China from 1960 to 2007. (2) Spatially, Tmax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Haihe River basin, Yellow River basin, Huaihe River drainage system, Yangtze River basin, Pearl River basin and Southea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and VP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Songhua River Basin, Liao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while Rs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Sou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For the nation-wide average,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was VP, followed by Tmax, Rs, U2 and Tmin. In addition, the changes i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had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elevation. (3) Temporally, the maximum values of STmax and SRs occurred in July, while the maximum values of STmin, SVP and SU2 occurred in January. Moreover, tren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Tmax had decline trends, while STmin, SU2, SRs and SVP had increasing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挠力河流域耕地资源水分盈亏态势,以遥感影像、DEM数据和气象台站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流域1990-2014年间耕地水分盈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情景模拟技术模拟未来水分盈亏态势。结果表明:24 a间流域耕地面积增长放缓,1990-2002年水田急剧增加,旱地轻微上升,2002-2014年水田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旱地面积减小;耕地水分盈亏程度变化明显,各等级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大,1990-2002年以中度和重度缺水变化为主,基本不存在严重缺水区,2002-2014年,轻度缺水区面积变化最大,重度缺水区缓慢下降。正常缺水是3期面积最大的缺水等级;模拟显示未来流域水分亏缺态势将更加严峻,高MPLD指数区分布更为集中,局部高水分亏缺区面积会进一步扩大,除轻度缺水区逐渐减少外,其余4种类型缺水区均保持增加,其中重度缺水区将大量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挠力河流域农田灌溉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立足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已于2020年全面启动和建设。黑河流域作为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且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段,迫切需要在黑河流域开展试点研究。依托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研究基础,采用融合共建、改建升级和空白添建3种方式,分流域、分级别布设观测台站13个,基本覆盖了黑河流域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荒漠、湿地、农田等主要地表资源类型。结合遥感观测和人工样地调查,初步构建起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应用效果来看,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已基本形成了局部控制的立体化观测能力,可有效获取资源间耦合作用过程、变化趋势和速度等关键数据,对提高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认知能力、科学管理和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他流域开展自然资源观测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东北地区侵蚀产沙尺度效应的空间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气候、下垫面的一致性和流域的完整性,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尺度效应同时受到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物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分区因素因素组合不同,其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变化趋势亦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类:(1) 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增大;(2) 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3) 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各分区尺度效应,进行了不同标准面积下产沙模数图的校正,并使用空间插值方法,编制不同标准面积下产沙模数图。  相似文献   

18.
唐常春 《地理研究》2011,30(12):2173-2185
在对国内外空间区划与流域规划研究成果评析、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关系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自然单元主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其本质是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进而构建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路线。基于科学性、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8~2015年疏勒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径流资料以及同期流域气象资料,揭示了疏勒河出山径流及其对流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总体上,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山径流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但近几年,疏勒河出山径流量缓慢回落,21世纪初暂时成为代际变化的拐点。研究亦显示,疏勒河出山径流对河源处高海拔山区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出山径流年际变化实际受到山区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段各因素影响强度具有一定差异;降水是出山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但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是近年来出山径流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定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等对径流影响比重超过60%,而降水约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积极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湿,规划建设省级湿地公园,加大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治理,引导居民改变生活习惯,采取生物技术建设人工浮岛等多种措施,对傅疃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