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库车油气系统北带在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下已经发现了6个孔隙流体超压的大小、中型气田,其主要产层的压力系数多在1.8-2.0之间。通过对他们的地质特征,分布特点和地应力环境分析,及与系统南带各油气田和北带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上油田对比研究认为:在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下封闭体系中高速充填-强烈压实和剧烈构造挤压是克拉2等气田孔隙流体超压的根本原因;由二诱发的深部岩系中(包括气源岩在内)更高的超压流体不断注入是主要储层超压生成的物理机制;生烃过程中产生的相变膨胀压力、构造挤压引发的抬升也会对气层超压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特征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储层超压的分析, 有助于理解渤中坳陷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机理.利用RFT实测储层压力资料分析了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的特征和成因.渤中坳陷存在3套储层超压系统: 浅层明化镇组-馆陶组储层超压系统、中层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储层超压系统、基底(中生界及以下地层) 储层超压系统.渤中坳陷的储层超压可能主要是由3种机制综合引起的, 即不均衡压实作用、超压传递作用和裂解气的生成作用.少量保存的传递超压是深部超压流体注入的“化石”, 它是超压背景下油气快速充注成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4.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演化、流体流动与成藏机理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压实不均衡和生烃 ,特别是生气作用是可独立产生大规模超压的主要机制。根据超压顶面的几何形态、超压的发育机制、超压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 ,可将超压系统分为封隔型超压系统和动态超压系统 2类。超压流体的排放包含 2个层次 :从超压泥岩向邻近输导层的初次排放和从超压系统向上覆常压系统或相对低超压系统的二次排放。封隔型超压系统的流体排放主要通过周期性顶部封闭层破裂进行 ,动态超压系统的流体排放可能主要通过断裂或其它构造薄弱带、超压顶面隆起点和超压系统内构造高点处的水力破裂集中进行。超压盆地油气倾向于在静水压力系统富集 ,并具有幕式充注特征 ,但超压系统既可发育商业型油藏 ,也可形成大型气藏。 相似文献
5.
断层带中超压流体及其在地震和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震断层带中的局部存在对其力学和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超压流体,对这种超压流本的证据。超压机制及其在地震活动和成矿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流体超压是在断层带中渗透性的构造发生强烈时空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其主要原因是构造加压及深源高压流体的注入,当流体压力升至一临界值时,断层发生灾难性破裂,即地震,增加断层的渗透性,超压流体快速向低压带(室或域)流动,同时因减压流体所携载水溶物各(包括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析出,降低断层带的渗透性,地震泵吸和流体超压机制的交替作用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周期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7.
超压盆地中泥岩的流体压裂与幕式排烃作用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流体压裂是在异常高流体压力体系的低渗泥岩中流体活动的主要输导通道。流体压裂不仅导致低渗泥岩的幕式压实作用,而且为油气运移,储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超压盆地泥岩的压实演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连续压实和幕式压实阶段,其中幕式压实阶段又可根据导致流体压裂的主控因素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即水力压裂和生烃压裂,前者主要由于泥岩欠压实和新生流体源的增压所致,后者则主要由于泥岩中有机质生烃及烃类裂解后增 相似文献
8.
川东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的稳定同位系和流体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川东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不同溶蚀强度,结构,成分的岩淀岩和胶结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演化规律明显受水-岩反应过程中的水/岩比,流体性质,同位素来源和相对丰度,以及不同条件下同位素分馏平衡效应控制,并可作为判别储层形成过程中流体性质和古水文条件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中新统黄流-梅山组重力流、高温超压储层是南海北部莺-琼盆地中央坳陷带主力勘探层系,发育粉、细、中、粗砂岩与中、低、特低渗物性特征.通过研究高温超压储层特征,确定有利储层形成机制,为重点领域评价提供地质依据.结果表明,由东方到乐东区到乐东-陵水凹陷、由凹陷斜坡区到凹陷中心,由于地温梯度与异常超压形成时间、强度的变化,进入各成岩期深度加深,储层孔隙度纵向减小幅度不大,明显不同于斜坡区常压储层.沉积环境控制的储集岩粒度、泥质杂基与高温超压、热流体控制的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有利储层,以往凹陷方向发育早期超压保护的海底扇区为有利,凹陷斜坡区热流体作用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发育中渗“甜点”储层.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超压普遍发育,成因机制复杂,目前研究未见深入.从产生超压的主要因素入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超压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速度与垂直有效应力、沉积速率与孔隙度演化史、压力演化史与生烃强度史耦合的初步判断,再通过定量的计算综合分析了西湖凹陷超压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不均衡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西湖凹陷超压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在不同的区带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保俶斜坡带以不均衡压实作用为主,经过估算生烃作用贡献率为23%~57%,平均达到41%;而在中央背斜带超压形成机制有两种模式,大部分是以生烃作用为主的增压模式,贡献率为51%~78%;个别井位研究显示以不均衡压实作用为主的增压模式.在三潭深凹超压的形成中,不均衡压实作用与生烃作用相当,生烃作用增压稍强于不均衡压实作用增压,生烃作用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成藏动力学系统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是一门刚刚起步的新学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对成藏动力学系统的产生、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是沉积盆地中流体运动的一个客观存在的天然系统,是通过对成藏最基本条件和连通体系的深入研究,搞清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进而认识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成藏动力学系统目前在地层压力、流体动力学机制、类型划分、系统叠置的地球化学效应及成藏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在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各动力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异常地层压力形成和消散的机制研究以及定量化模拟研究等方面仍将是今后成藏动力学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了重庆钢铁公司岸坡古滑坡系统的地质条件,提出了从新构造运动、河谷演变着手,依据系统发展的观点,研究滑坡系统形成机制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古滑坡系统由多级滑坡体组成,各滑体在时空上具有成生联系,目前滑坡系统除三角地带古滑体需整治外,其余地段均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油气系统研究中最新发展起来的油气系统动力学方法;在与常规油气盆地模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系统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解决目前油气盆地模拟中存在的许多关键问题,是研究油气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芦家沟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芦家沟滑坡为顺层土质老滑坡。坡体前后缘地形较陡.中部较缓。区内有公路和兰成渝输油管道经由滑坡中前缘通过。一旦滑坡复活,将会危及公路、输油管道及沿河下游村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芦家沟滑坡在天然或地震情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或暴雨 地震的情况下,处于蠕滑变形或欠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实验模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对油气运移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之下岩性圈闭中油气聚集成藏的机制.实验结果及实例表明,该类油藏的形成须满足两个地质条件,即上覆优质烃源岩具有足够超压和有断裂沟通烃源岩与下伏砂体,超压是油气向下运移的动力,断裂则是其主要运移通道,这对寻找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低渗气藏主要损害机理及保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针对低渗透砂岩的特点,就气藏损害的特殊性、影响气藏损害的因素以及评价方法特殊性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气藏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碎屑岩储层中有机包裹体的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有机包裹全的形成与一般无机包裹体的形成可有较大区别,它除了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形成(象无机包裹体)外,更重要的成因是它可在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笔者着重对这种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研究表明,赋存于碎屑岩储层中石英裂隙,加大边及粒间包裹体,是由于油气(特别是羧酸)溶解了石英及铝硅酸,碳酸盐形成一定空间后,油气充填其中再封闭而成的,这是油一岩反应的结果,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包裹体实际上是同一过 相似文献
19.
地质流体是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而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地质流体的产生、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成矿流体的成矿机制各有差异。岩浆热液因温度降低、压力减小等因素使热液中成矿物质达到过饱和,从而产生矿质沉淀;沉积盆地含矿热卤水流体在热对流、沉积压实等作用下运移、充填、聚集;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现代大洋海底热液形成硫化物矿床;地幔流体的碱交代作用形成大型一超大型中高温热液矿床。在具体的成矿过程中,各种构造环境又对流体中的成矿元素的分配、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