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2.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首都圈地区11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并以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为时间界限,将所得的断层滑动矢量分为2大时段,拟合区域2个不同时段的现今地壳上部应力状态,发现首都圈地区依据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反演的地壳上部应力状态在唐山地震前后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1)第1时段(唐山地震及其余震期间),地壳应力状态以NNE-SSW向挤压,NWW-SEE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反映该区构造应力场在NNE-SSW向的构造应力作用是逐渐增强的;在NWW-SEE向,其构造应力作用相对于NNE-SSW向有所减弱,表现为相对松弛状态.2)第2时段,在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之后的3个次级时段内,地壳上部应力状态以NNW-SSE向拉张为主要特征,表明在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之后,研究区的构造应力作用一直处于近SN向的松弛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首都圈地区10处跨断层流动观测场地4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了断层水平扭错量、水平张压量和垂直升降量。结合首都圈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和该区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了首都圈地区现今断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断层活动较复杂,目前总体活动水平与往期相比并不高,大多数断层左旋活动增强,右旋活动相对减弱;张性活动也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断层垂直活动量小于水平活动量,地壳运动仍以水平运动为主;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强震前断层活动明显增强,并具有一定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4.
首都圈跨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方式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分析了首都圈10个跨断层形变场地的流动观测资料, 计算了断层水平滑动量。 结果表明, 首都圈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非常复杂。 其中: NW走向的施庄断裂左旋滑动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在观测期内左旋滑动速率约为0.08 mm/a; NW走向的墙子路断裂观测期内以左旋滑动为主, 但水平滑动量较施庄断裂小; NE走向的断层在观测期内的活动方式多以左旋滑动为主, 水平滑动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 在对断层活动观测结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平面弹性有限元模型对首都圈的断层活动进行了模拟研究, 认为该地区主要受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左旋剪切的控制, 且不同走向活动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5.
6.
首都圈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首都圈47处监测断层活动性的大地形变测点资料,给出了各处断层现今活动情况及速率。研究认为,首都圈现今应力场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支配,活动剧烈的断层主要有:沿河城—南口山前断层、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层、南口—孙河断层;1987年之后断层活动平均速率上升到0.40mm/年,应力场处于加强过程;应力集中地段在黄庄—高丽营断层北端、沿河城—南口山前断层北端,狼山断层、怀来—涿鹿北缘断层近年活动剧烈,其北端也是应力加强地区;构造运动的活跃与地震活动同步,目前构造运动继续处于活跃状态。上述应力集中地段的地震危险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研究云南地区主要断裂带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9年云南地区跨断层短基线观测资料,采用应变分析方法得到云南地区断裂带的应变特征,并探讨了云南地区断裂带应变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次工作求解了断裂在各测点处的走滑速率。结果显示,楚雄-通海断裂带的应变量值高于剑川-丽江断裂带,云南地区主要断裂带对于本区域内的大地震的应变响应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9.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同6.1、张北6.2和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地区的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了断层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各个主成分和能够反映断层总体活动水平的综合指标W.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去除相关干扰信息,有助于对前兆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前兆观测资料的总体映震水平;首都圈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对大同6.1、张北6.2、文安5.1级地震都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从中可以捕捉到中强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0.
11.
云南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82年至2009年云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和短基线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研究云南地区断裂的现今活动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more than 40 years of observational data of ten temporary fault-crossing measurement sites in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of China. We calculat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1 components of fault slip,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 or compression components. Conside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and regional seismicity, we analyzed the present fault activity of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e complexity of fault activity in the region: the level of activity of all faults is low, most faults ar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there is less vertical activity than horizontal activity and crustal movement is controlled by horizontal movement; fault activity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hav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regional fault activity increases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fault activity has certain abnormal features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3.
F304断裂是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厂址区所遇规模最大的断裂.通过遥感卫星图像解译、地表地质调查、硐探测量、地球化学探测和钻孔探测等多种技术方法获得的资料.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与基本特征、活动性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304断裂是形成于早白垩世的NEE—NE走向断裂,倾向SE,倾角650~800,宽30余米:断裂由上、下构造破碎带与中部碎裂岩带三部分组成;断裂性质为早期左旋压扭,后期拉张:断裂早期挤压活动与硅化程度均西强东弱,受区域环形旋扭构造影响.断裂东段出现后期拉裂.并出现强渗漏水现象,而断裂西段则因早期强烈硅化而紧密胶结,无后期活动迹象。地震活动资料显示断裂近场范围地震活动水平低.F304断裂不具现今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唐山台跨断层短基线和短水准观测结果,综合应用不同测段的数据组合,分析断层运动状态和测段组合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断层形变协调比参数序列,分析其与区域中等以上地震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最后获得两点认识:(1)与断层走向呈不同夹角的测段组合会对认识断层活动特征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台站资料许可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表明在建立跨断层观测时,要布置和断层走向呈不同夹角的测段,以便对断层状态做准确的判断.对唐山台的资料而言,据与断层走向夹角较小的两个测段所得结果相对更好,这可能和该断层以走滑为主、该区域应力状态以水平运动为主相关.(2)4个序列断层形变协调比的变化幅度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其趋势特征基本一致,与正常背景有显著偏离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和唐山区域中等以上(M≥4.5)地震活动交替出现,且其间隔时间在2000年后逐渐加长.这可能反映了在20世纪80~90年代区域应力场还处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恢复阶段,局部应力场状态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之中,而在2000年之后,区域应力状态逐步稳定.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利用震中附近1 Hz高频GNSS观测数据获取了同震速度和位移波形, 并快速测定了泸定地震的震中和震级.实验结果表明: 高频GNSS反演的震中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震中相差32 km, 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值相差16 km; 高频GNSS反演的震级, 与两个机构均仅差0.1个震级单位.针对地震预警、震后快速响应等时效性应用, 提出了一种联合高频GNSS和强震数据的线源破裂特征快速反演方法.泸定地震实验结果表明: 在震后20 s时可获得稳定的线源模型, 破裂长度、方向和破裂模式值分别为33.3 km、151°和0.6, 破裂方向与USGS震源机制解断层走向相差14°, 反演的断层破裂模式为双侧破裂.提出的地震断层破裂特征快速反演方法可用于地震预警、震后灾害快速评估以及紧急响应, 同时可为今后联合高频GNSS和强震数据快速测定地震破裂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16.
为了有效捕获潜在震源区前兆变化信息与断层应变积累状态, 本文应用断层活动协调比概念, 对川滇地区和首都圈地区断层活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① 丽江7.0级地震前震源区经历了至少有10多年的断层闭锁阶段, 不同观测场地协调比变化的时空差异性特征可能反映了震源区以及外围的异常演化特征; ② 断层活动协调比参数可帮助判识断层活动的性质, 当基线、 水准原始观测曲线出现显著的变化, 而协调比处于正常水平时, 断层活动即为无应变积累的自由蠕滑; ③ 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大部分地震前都出现一定的离散性变化, 对分析强震前的断层活动性质和应变积累状态以及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