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受地质和钻井技术条件所限,在探井时存在井眼垮塌等现象,对测井约束反演的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消除各种影响,得到反映地层真实物性的测井曲线,笔者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重构纵波、密度、横波曲线,该方法突破了常规的岩石物理方法框架,以一种统计学的角度来提高反演的精度。S-W工区的S5井及P工区的P3井运用效果表明,运用该方法重构的曲线制作合成记录取得的效果较好。在P3井中,重构的纵波速度与密度求取的纵波阻抗曲线所获得的合成记录道与原始地震记录道的相关性由非重构的0.59提高到0.84。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侏罗系火成岩主要以中-酸性的流纹岩、粗面岩和粗面安山岩为主,白垩系主要为中-基性的粗面玄武岩和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第三系火成岩以粗面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及辉绿岩为主。同位素定年结果获得白垩系玄武岩的年龄为133±20 Ma,安山岩和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11.8±0.9 Ma和122.1±3.1 Ma,第三系辉绿岩年龄为16.57±0.23 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侏罗系火成岩相对低钛、高碱和钠、低铁镁,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微量元素相对富集LILE、贫化HFSE、亏损Nb和Ti、P,部分高Sr、低Yb,总体指示为挤压环境下加厚地壳物质的熔融产物,白垩系火成岩中等钛和碱的含量,高钠、铁和镁,稀土和微量元素显示其来自于伸展背景的富集地幔源,但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第三系火成岩高钛含量、中等碱含量但变化大、高钠、富铁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弱到中等、微量元素富集LILE和HFSE,同样来自板内伸展环境的富集地幔源的产物。表明歧口凹陷构造转换发生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之间。  相似文献   

3.
当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不明显或储层较薄时,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往往难以达到储层预测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结合泌阳凹陷M区块实际地质特点,根据区内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及钻井资料等,利用自然电位曲线和自然伽玛曲线,重构对储层反映敏感的泥质含量曲线。利用泥质含量曲线进行测井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有效提高了反演剖面的分辨率,增强了储层砂体预测的准确性。经实际钻井及测井资料证明,该技术在研究区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歧口凹陷新生界发育了两类与火成岩相关的油藏:基性火山岩油藏和浅成侵入相辉绿岩蚀变带油藏,两者都为构造-岩性油藏。这两类油藏区域上受岩浆活动带控制,主要集中于NE向和EW向断裂转换带,并受烃源岩分布范围的影响而紧邻烃源岩分布;垂向上受区域盖层控制,集中于沙一中亚段和东三段。在转换带沙一中亚段和东三段内,火成岩能否富集成藏主要取决于储集系统的类型。开放式储集系统一方面利于流体替换使火成岩储集空间中的矿化水被及时排出减少次生矿物的形成,从而保护储集空间;另一方面利于富含有机酸流体进入火成岩储集体,通过溶蚀先期形成的杏仁体、裂缝充填物及火成岩中不稳定的矿物组分,使其储集空间扩大、容积增加,使火成岩的储集性能得以改善;另外,火成岩中的断裂通过与烃源岩的沟通为烃类注入富集成藏提供了必要的输导通道,致使这类储集系统能够富集烃类成藏。封闭式储集系统缺少这些条件,岩浆期后热液流体与成岩流体被包裹在火成岩储集空间内不能被排出,易形成次生矿物充填并堵塞这些空间,丧失其储集性能。部分未被充填的空间往往相互之间难以连通,并与生排烃地层隔绝而成为烃类难以注入的死孔隙,从而使这类储集系统难以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法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岩性进行识别。综合利用自然伽马、补偿中子、声波时差、密度与电阻率的实际测井资料,建立火成岩岩性识别的基础RBF神经网络。选取有岩芯和岩屑记录的若干井次试验验证,该方法清楚地识别出了玄武岩、粗面岩等6种火成岩,识别准确率平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6.
王建飞 《世界地质》2019,(2):412-419
针对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评价,采用钻井、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将火成岩的岩性主要分为粗面岩、玄武岩、辉绿岩三大类。结合三大类火成岩的物性、含油性和岩石脆性的分布规律,确定粗面质角砾岩、角砾化粗面岩为Ⅰ类优势储层,玄武质角砾岩、块状粗面岩、火山沉积岩为Ⅱ类优势储层,气孔玄武岩、辉绿岩、致密玄武岩为Ⅲ类储层。确定了东部凹陷红星地区火成岩的有利勘探区带,为下一步油气资源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测井曲线重构技术在储层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阻抗反演是储层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当储层与非储层(围岩)波阻抗差异不明显时,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技术难以较好地识别储层。而测井曲线重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岩性识别和储层预测的精度,减少多解性。这里结合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勘探实践,利用GR曲线重构声波反演技术对有利区域进行了预测,有效地提高了反演剖面的分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岩性解释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时,比较了常规波阻抗反演与该方法的区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军祥  刘凤岩  赵国军 《地下水》2014,(2):86-86,99
利用放射性测井曲线划分煤层,确定煤层的深度、厚度;对火成岩侵入地层的煤层进行深度、厚度确定。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东岭地区深层火成岩测井特征与岩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辽盆地东岭地区深层火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录井、岩心、薄片分析等岩性资料,建立火成岩岩性与测井响应的关系,绘制了利用测井响应识别火成岩岩性的图版。并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岩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歧口凹陷古近纪东营期古物源体系重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研究和油气勘探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古物源体系分析为切入点, 以歧口凹陷东营组研究为例, 阐述了古物源体系研究的途径、方法与技术路线; 初步总结出应用轻-重矿物时空配置关系、地震前积反射结构特征、古地貌恢复与沟谷展布特征、盆地内部骨架砂体形态与时空配置以及盆地边缘及内部层序界面上大型下切谷的空间展布特征, 即“五位合一”法来判断沉积盆地的古物源体系.该分析方法可为同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双  王龙  郭佳 《江苏地质》2019,43(1):25-31
通过取芯段火成岩岩芯观察、测井以及地震相分析,将黄骅坳陷新生界火山岩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和火山沉积相4种,并根据储集空间特征进一步划分为10种亚相,将侵入岩划分为3个相带。在此基础上建立黄骅坳陷火成岩岩相模式,并分析不同岩相火成岩的储集性能。研究认为:研究区溢流相上下区亚相和爆发相储集物性优越,构造裂缝和原生气孔发育,气孔、溶蚀孔缝、构造缝为主要储集空间;侵入相和次火山岩相火成岩由于热液作用造成围岩发生变质,原岩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使原来孔渗条件极差的泥岩变质为具有一定储集性能的储集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收缩裂隙和构造裂隙。  相似文献   

12.
重新划分了歧口凹陷二级构造单元,解析了盆地中央隆起带,并指出中央隆起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阐明了其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沉降史分析方法确定了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生代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发育经历了多期、多幕的演化过程,自渐新世开始,隆起带的演化自西向东迁移,各个时期也具有自西向东沉降速率加快的趋势。古近纪沙河街组三段至二段(沙三至沙二)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受伸展作用控制,中央隆起带西段形成翘倾旋转断块;古近系沙-沉积时期,受深断裂走滑作用影响,中段形成地层平坦的地垒构造;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时期,东段白东区形成大型复合滚动背斜,叠加新近纪走滑作用产生的正型负花状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3.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烃灶的分布及生烃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Ⅰ幕,在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NE-NNE向洼槽;至裂陷Ⅱ幕,受N-S向伸展作用,NE-NNE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NE-NNE向洼槽开始萎缩。本文基于控洼断层的空间组合样式及传播方式、洼槽内层序界面的接触关系,建立洼槽演化的3种模式;结合典型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图、控洼断层断距—距离曲线等相关证据,识别出歧口凹陷洼槽的演化规律。其中,歧南洼槽属于“生长连接型洼槽演化模式”,板桥洼槽属于“固定长度型洼槽演化模式”,而歧北洼槽属于“侧列叠覆型洼槽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利用先进的解释系统,通过井-震互动反馈,从层序划分原则入手,对一级、二级、三级层序和体系域界面特征和识别标志进行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将该地区古近系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一级层序和二级层序是构造层序,对应于不同级别的构造运动;三级层序是由盆缘不整合面及与其对应的盆内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单元,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同生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这两种坡折带引起沉积斜坡明显突变,控制着坡折带两边的层序和砂体的发育。最终建立了两种坡折带与沉积体系配置关系,指出坡折带下部是低位砂体的有利发育带。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湖相白云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两大类,常与泥质岩成薄互层或与其他碳酸盐岩互层产出。该湖相白云岩有序度较低,类似于海相准同生白云岩;Mg/Ca值偏离正常的化学计量值,具有富钙特征,说明其为快速交代的产物;碳氧同位素、Z值分析结果则反映了湖水的咸化程度较高。根据低海平面期蒸发浓缩盐水在湖底形成密度层并向灰质沉积层中回流渗透导致白云石化发生的机理,建立了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湖相白云岩的成因模式。湖相白云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相白云岩的差异分析表明,湖相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小、白云石化作用不彻底等特征,油气储集性能较为局限。  相似文献   

16.
Pressure measurements using drill stem tests and estimates from log data calculation indicate that three vertically stacked regional pressure compartments exist in the Qikou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 N. China. The compartments comprise hydrostatic, upper weak, and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s. Laterally, overpressure (pressure coefficient > 1.2) occurs in the deeper areas and weakens gradually from the centre to the margin of the depression.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exhibits the inter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oil‐bearing layers above gas‐bearing layers in the Qikou Depression. The pattern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evolution of overpressure system, the maturity process of the source rock and the main fault activity. In the late Dongying Formation (Ed, 30 Ma),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began to form shape, and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generated a large volume of oil. However, because there was no migration pathway, the oil only accumulated in the original strata. In the late Guantao Formation (Ng, 12 Ma), the gas was generated, the upper overpressure system formed gradually,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gradually increased. Then, the overpressure pushed the early gathered oil to flow from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into the upper overpressure system. Afterwards, 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decreased again and remains weak until now. Thus, later generated natural gas cannot keep migrating along the main fault and can only accumulate in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