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19日云南昭通小龙洞乡小米村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水开始的1h左右就达到暴雨量级,短历时、雨强大、突发性强,是此次降水过程的特点;高冷低暖、整层潮湿,低层偏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提供强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中高层风向辐合及边界层辐合线的抬升力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此次过程的天气成因;中尺度对流系统为形成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利用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对降水的估计与实际灾害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2年6月20-23日梧州市北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对各种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本次天气过程梧州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0年6月6-7日海西州大范围大降水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大降水的内在机制是一次大环流形势调整后高原低涡在柴达木盆地的长时维持而形成的降水系统,同时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7.
2011年2月25—26日河套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各种气象资料,对2011年2月25—26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⑴500hPa中亚和东亚分别有冷槽活动,中亚槽前有分裂冷槽东移推动两槽间暖脊发展东移至河套以东,河套西部处在西南气流控制下。⑵当500hPa分裂东移的冷槽与700hPa高原槽和地面河套倒槽垂直叠置,高层有冷空气下沉锲入到地面倒槽后暖湿气层底部形成动力抬升时,触发暴雪产生。⑶700hPa负散度、正涡度,深厚的负垂直速度,高、低空急流垂直耦合形成的抽吸作用,高、低层冷暖平流造成的热力不稳定,较长时间水汽和热量输送、积聚,使高能、高湿舌伸入河套形成的位势不稳定,河套外围三面环山形成的地形阻挡抬升作用叠置在河套上空,为触发暴雪形成提供了强劲的抬升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和卫星等观测资料,使用天气学分析方法,从环流形势、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对黑龙江省通河县2021年8月21-22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冷涡、鄂海阻高、低层切变线和地面气旋。中高层系统稳定,低层水汽充足且维持时间长是此次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深厚的湿层、大范围长时间维持的上升运动以及一定的热力不稳定条件是此次区域性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3)红外云图上表现为涡旋逗点云,暴雨区主要分布在逗点云移动的左前方,涡度逗点云系内。 相似文献
9.
2002年3月21-22日影响韩国的沙尘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卫星、天气形势场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2年3月21-22日影响韩国沙尘天气的原因. 结果表明:影响韩国沙尘天气的沙尘主要源地是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高压伸展的前面;19日和20日沙尘暴发生后,沙尘沿着西北风输送,21日早晨影响韩国;PM10最高值达到 2 778.2 μg/m3,由于西北风较强,沙尘暴发生后很快影响到韩国,但在韩国持续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21-24日持续高温的数值预报产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6月21-24日山东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日本传真图对于持续高温预报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是与850 hPa气温实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7~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及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2年6月7~8日发生在宁夏的罕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东高西低"降水形势下产生的。其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Pa冷槽、700hPa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地面"锢囚锋"。相对稳定的"东阻形势"和西南低空急流的维持是暴雨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青海气象》2017,(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云图资料数值产品资料等对西宁2016年8月22—23日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是西宁地区夏季典型的副热带高压内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具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大尺度环流系统配置,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触发机制。(2)水汽条件充沛,湿层较厚;低层暖高层冷形成了强的不稳定层结。(3)22日西宁地区θse的高能舌从700hPa延伸到500hPa,Δθse700-500≥10K;K指数为36℃,SI<0℃,CAPE值达到786.3J·kg~(-1),这些参数指示了大气的强不稳定。可以将上述指标作为西宁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参考指标。过程中西宁上空0~6km的垂直风切变较弱。(4)过程中中尺度对流云团非常活跃,TBB≤-53℃的冷云团的位置和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落区和持续时间基本一致,可以考虑将TBB≤-53℃作为西宁地区强降水落区预报的中尺度特征指标。(5)强降水发生时雷达组合反射率显示最强回波达到了60dBZ,强降水的出现时间和落区与雷达组合反射率强回波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VIL在降水前期有大值,降水出现后有一个减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20-21日一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2008年6月20-21日江淮一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过程。分析发现:低层大尺度的0.5×10-6m2·s-1·K·kg-1的大值位涡为切变线暴雨提供了背景场,在其南部边缘,低层的切变辐合及云水形成的非绝热加热,导致了正位涡的增长,使低层正涡度加大引起降水加强。低层的正位涡通过上升运动向上传递,导致了高层位涡正异常,高层位涡的正异常又可导致低层的气旋性涡度进一步加大并使降水加大;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与大别山地形关系不大,主要是由对流层高层正位涡异常引起,但是低涡的维持及降水与大别山的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当地形平坦时,不利于低涡维持和降水加强,当具有大别山的地形坡度时,不论山脉的高低都有利于低涡维持和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3-5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2007年3月3—5日辽宁历史罕见特大暴雪过程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探讨了同期的天气形势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 hPa阶梯槽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来自2个源地的充沛水汽在有利环流背景下汇合并被抬升是产生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温度平流的强弱及冷暖过渡带位置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降水的强度及落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1-2日山西大暴雨中排熵指数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采用双向二重嵌套网格技术,对2005年7月1-2 日山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着重分析了排熵指数与暴雨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活跃的副高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及动力条件;大气排熵指数由高值向低值的演变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对流暴雨形成;负熵变区(IRE《0)对应着暴雨区,负熵变区的汇合反映了暴雨的落区;排熵指数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