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永  王军  纪占胜  翟庆国  肖序常 《地质通报》2009,28(9):1330-1334
藏北羌塘盆地腹地戈木错周围发现大量石制品,主要为细石核、细石叶、石片和石器,未发现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通过对石制品表面特征的观察,没有发现流水磨损的痕迹,认为这些石制品未经过后期搬运,为原地堆积。对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表明,戈木错遗址的石制品主要为细小石器,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硅质岩、玛瑙和燧石。将戈木错的细石器与藏北其他地点的细石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文化特征与藏北双湖、申扎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说明藏北细石器基本属于相同的文化背景,有相同的起源,属于中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从石制品的组合、加工技术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来看,其时代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2.
刘扬  陈全家  侯亚梅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42-1049
文章对近年来发现于吉林东部即长白山山地地区的12处旧石器遗址中9处含有细石器的遗存予以关注,并将它们界定为"含细石器遗存"。由于延边大洞遗址的材料整理工作尚未结束,只对其中的8处进行了实际分析和研究。主要从细石核型式和细石器工艺技术两个方面对这些遗存中发现的细石器进行了分析,同时把与细石器伴生的非细石器制品作为石制品组合从原料、技术、器物大小和类型等方面给予探讨。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该地区含细石器遗存包括了以细石器为主体、以小石器为主体和以大石器为主体的3种类型,并初步认为该地区细石器制作技术来源于华北地区。遗存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或偏晚。  相似文献   

3.
细石器研究是裴文中教授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为细石器文化的命名、分期和起源的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近50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扩大了细石器的分布范围,从过去的北方草原,几乎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其次是延长了细石器的年限,从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新石器,甚至延续到青铜时代;最后是基本确定了以细石器传统为代表的技术工艺,已为复杂的考古学文化所共有。从而以细石叶和细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传统,应起源于华北,而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同时随着细石器研究的深入,有关陶器的出现和农业的萌芽也积累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首次发现于张北一带的细石器多见于砂丘风蚀凹坑的底部。该区石器丰富,类型众多,加工精细,匀称,规整,属细石器文化遗存。当时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经济状态。属中石器时代,此发现对于研究河北北部人类活动及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岩风洞遗址位于湖北建始县西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中上游地区.2008年4~5月和2010年9月,联合考古队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取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文化遗存,出土石制品36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以片状毛坯为主,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要类型,多采用锤击法加工.野外工作期间,考古队员还对岩风洞洞穴堆积及周边地质、地貌环境进行了考察.根据地貌、地层和文化面貌对比,推断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6.
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35°23'13"N,111°58'46"E)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文堂村东北约1500 m处,海拔1554.9 m,发掘面积为12 m^2,其中上文化层的年代约为17 cal.ka B.P.,石制品共计1182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脉石英次之,还有一些硅质泥岩、玛瑙等。细石核以船形石核为主,兼有少量的半锥形石核。工具以刮削器、圆头刮削器、楔形析器为主,雕刻器、两端尖状器、两面尖状器很有特色。根据这些出土遗物的特征,该地点上文化层的文化性质为典型的以船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叶文化,主要来源于下川遗址细石叶文化早期传统,同时受到来自吕梁山区和泥河湾盆地同期文化的影响。流水腰地点的发掘为研究山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地貌和地层清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和遗址测年数据研究表明盆地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年代上和文化上都构成了一个比较密集的演化序列.泥河湾旧石器技术演化表现为“线线进化”的模式,小石器技术传统从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演化路线可以概括为“东谷坨-峙峪系”;晚期细石器技术出现并十分成熟,其可能是小石器技术传统的发展和革新.目前的研究成果支持细石器技术华北地区起源说.此外,泥河湾旧石器技术的演化还表现出一些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膝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35"03'19"N,117"03'16"E,海拔55.sin),是一处高出周围地面sin以上的台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现已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址5座、灰坑140余个,从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从出土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10.
于2000-2005年在藏西南地区进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点13处,共采集到各类石器、古陶片、骨片等1697件,为雪域高原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经研究认为,主要为中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部分有新石器文化的叠加,仅个别为旧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早期石器打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研究:(1)打制加工的石器的制作技术通过野外考古、实验考古和研究已经掌握,可以用来解释石器打制所用的动力演化的历史。 (2)打制加工的石器的生态特点也已由考古生物学家从制作者的想法以及分析可能的打制方法很好地掌握了,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石器打制所用的动力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 ,青海地调院区调一分队在开展青藏高原空白区 1∶2 5万库郎米其提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东沟沟口发现 2件石器 .该石器产出于祁漫塔格山北缘山前一呈残留孤丘状的全新世Ⅱ级冲洪积扇阶地中 ,热释光年龄为 :( 4 .8± 0 .3)ka ,此冲洪积扇已被后期水流改造为河流阶地 ,海拔 32 2 0m .石器详细特征如下 :其一 ,外观呈青灰色 ,板状长方体 ,长 2 8.5cm ,宽 2 3cm ,厚2cm .正面一侧距边缘 2cm处有一宽 0 .4cm、深0 .3cm、近半圆形贯通表层的刻槽 .正反两面中央部分较为光滑 ,四周密布大小不等的麻点状凹坑 .总观…  相似文献   

13.
考古遗址出土骨制品的研究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的动物资源获取和利用、手工业生产、社会组织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骨制品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农业区域,这些研究为探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动物使用及其与社会发展、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针对牧业社会骨制品的考察十分缺乏.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草原分布有大量古代牧业文化遗址,石人子沟遗址(43°31′12.8″~43°34′28.9″N,93°13′44.8″~93°16′49.1″E)是其中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大型聚落.本文从动物考古学视角研究该遗址2006年至2011年发掘出土的426件骨制品.结果显示,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原料主要为以羊(Ovis aries/Capra hircus)、马(Equus caballus)为主的家养动物和以鹿(Cervidae)为主的野生动物,其中羊的比例最高(69.7%),鹿(13.8%)、马(2.3%)次之,这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农业文化遗址的骨制品多以牛为原料的情况明显不同.羊在骨制品原料中占绝对多数且大量使用羊距骨制品的现象是对石人子沟遗址以牧业为主的生业经济方式的直接反映.石人子沟遗址不同类型骨制品的制作各具特点,但整体表现出"省时省力"的特点,即对使用部位细致打磨,对非使用部位仅做简单处理.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大型制骨作坊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骨器生产不同,石人子沟遗址未见专门的制骨场所,骨制品生产的操作链条也并不完整.遗址的骨制品生产可能是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的,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牧业文化遗址出土骨制品动物考古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究我国古代不同区域、不同生业经济基础下的制骨手工业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1月18日在贵阳近郊乌当区大堡村的两处山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初步出土40多件石器、骨片等文物,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里,贵阳近郊已有古人类活动。1964年,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丰富的化石和石器,驳倒了人类在贵州高原活动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将高原人类活动史提早到10万年前(?)。1971年冬,桐梓岩灰洞发现少量化石和石器。1973年夏,水城硝灰洞内出土了53件石器和少量人类化石。紧接着,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在我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整个70年代,使贵州在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研究上…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和黄土堆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6~2007年在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河南省卢氏和洛宁两县发现的8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160余件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产出石制品的黄土堆积剖面进行了地层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初步结果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旧石器工业很丰富,石制品的加工技术与上游洛南盆地一致,同样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岩和石英砾石等;石制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二次加工修理而成的工具,还有直接由砾石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手镐等;除此之外,大型石片以及以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重型刮削器也多有所见。由于工作范围和力度的局限,南洛河中游地区目前尚未发现上游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中广泛存在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和大型石刀等Acheulian类型两面加工技术生产的工具。新发现的南洛河中游旧石器地点分布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河流阶地和黄土地层中。地层分析和光释光年代测试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黄土堆积至少从中更新世便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全新世,至少在黄土剖面中S1,S3和S4的3个层位有石器分布;其黄土-古土壤旋回不仅可以用于石制品产出层位的准确定年,还指示了早期人类石器工业演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记述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于第7水平层的16件石制品,包括若干各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如原型手镐、原型薄刃斧、大型尖刃器、直刃砍砸器、凸刃砍砸器、长刃石刀、短刃石刀、刮削器、凿刃器等,反映出石器制作者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为了达到目标所经历的一个又一个中间过程;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对工具制作的具体需求和适当利用自然环境的事实。研究证据还体现了大约200万年前华南早期人类工具类型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标志着中国早期人类在当时阶段所达到的技术发展水平。龙骨坡遗址很可能是东亚早期人类文化的一个发祥地。  相似文献   

18.
新疆独特地缘优势造就了古矿业多元化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有东西方交流,细石器时代有更大发展。昆山玉的发现与开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之路是在石器之路基础上发展的,并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矿业多元化发展。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具有新疆特色的能源和金属、非金属矿业全面发展。新疆是世界上使用煤矿作燃料最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发现石油较早的地区之一。新疆金属和非金属古矿业及坎儿井有明显特色,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于1956年被发现,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了33000余件(套)珍贵文物。本研究对象是出自M2011太子墓的380余件精美玉(石)器。采用宝玉石学和岩石学的研究思路和无损鉴定方法对M2011(太子墓)出土玉(石)器的玉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肉眼观察颜色和不同程度受沁的26件出土玉(石)器中23件为软玉,3件为细砂岩。严重受沁会影响出土玉(石)器的材质鉴别,用强透射光观察受沁玉器玉质,部分能够看到沁色的深度,反映出本来的颜色和质地。大型仪器测试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土玉器的材质与结构特征及成分的变化,弥补了肉眼观察的局限。本研究丰富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出土文物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出土玉器研究的科技含量,有助于出土玉器的分类命名以及文物等级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20-423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记录了矿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宝坛锡矿矿床、矿体的地质及矿石特征研究基础上,用透射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进行了样品的观察,对该矿床矿石中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颗粒的大小、生成顺序等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研究认为,该矿床矿石的构造以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为主。矿石的结构以半自形-自形晶粒结构为主,也存在半自形晶、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