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尺度下中国“淘宝村”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淘宝村"作为农村地区新生商业模式,需持续关注其空间问题,方可对其未来发展及其区域影响做出科学判断。采用2009年~2016年中国淘宝村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中心要素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全国、省域、市域三种尺度下中国淘宝村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淘宝村数量不断增多,但增速趋缓。总体具有"南北扩散为主,东西扩散为辅"的特征,但近年来集聚程度越来越强,集中分布东部沿海地区;(2)淘宝村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重心轨迹在浙江省内大致呈现"西北—东南—东北"方向走势,且移动距离逐渐缩小;(3)浙江省始终保持着发展的龙头地位,尤其台州市、温州市和金华市淘宝村数量占全国近1/4,呈现极快的发展态势;淘宝村数量在研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在农村推进中,出现了淘宝卖家集聚于某些村落的现象,这些村落被称为淘宝村。近几年淘宝村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有些淘宝村甚至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河北省羊绒产业集聚区为案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县域尺度下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淘宝村的时空发展特征,并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河北清河、南宫等地以羊绒产业为主导,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羊绒产业快速集聚时期和羊绒产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时期;(2)淘宝村的时空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发展—迅速发展—平稳发展,以东高庄村为中心,淘宝村通过渐进式、跳跃式向外围呈环状展开分布,最终形成"小范围集聚,大范围分散"的空间格局,并呈现近地缘扩散及沿交通轴线发展的空间特征;电子商务扩散强度随距离增长逐渐衰减,目前淘宝村的辐射范围仅涉及清河县东北部及南宫市的东南部地区,而两县的其他地区尚未出现淘宝村;(3)能人效应、农区特有的社会网络关系、雄厚的产业基础、交通条件以及政府的扶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促进了县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淘宝村集聚的时空演变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淘宝村在拉动农村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淘宝村的研究发现,淘宝村的发展呈现出"初期连续平稳式增长、近期快速跳跃式增长"的时间演化特征和"均质分散到局部集聚"的空间演变特征。进一步的计量分析表明:(1)淘宝村核密度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全域整体偏少,局部相对集中"的空间不均衡分布格局;(2)空间结构上表现为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和沿海指向性,具有"点-轴-网"演变的发展态势;(3)空间上不断涌现较多的新核,现有的多核又进一步聚集,形成规模更大的单核。在实地调研河南省桑坡村的基础上,提出了"六边形"模型是淘宝村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其中能人的发现与培育是其形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基于格网的淘宝村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凡  汪明峰 《地理科学》2020,40(2):229-237
基于2013~2018年淘宝村数据,从全国层面分析淘宝村发展状况、集聚特征,对淘宝村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 淘宝村在东部地区扩张迅速,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规模小且发展速度慢。淘宝村在扩张的同时,也开始产生局部淘汰现象。研究期内淘宝村分布的重心和方向发生较大偏移,2015年后淘宝村重心和方向均趋于稳定。2015年以前淘宝村分布存在随机性,之后呈现集聚特征,并先后形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2个H-H(高–高)集聚区,淘宝村的高速增长区出现区域固定的倾向。 淘宝村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集聚效应、政府政策、信息通信和人口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GDP与淘宝村发展为负向关系,道路与淘宝村关系不稳健。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专业村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论文基于2015—2020年全国淘宝村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求电子商务专业村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 淘宝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与中国基本地理格局高度吻合,时空演化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特征;② 淘宝村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集聚强度逐年增强,高强度集聚范围逐年扩大,华北平原传统农区出现高强度淘宝村集聚区;③ 淘宝村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分异特征,空间聚类区分布相对稳定,高—高(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苏南、浙江、福建的泉州、莆田和潮汕揭城市群;④ 各影响因素对淘宝村空间格局演化具有不同的解释强度,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是高作用影响因子,政府行为影响力稳步上升,社会经济影响呈“U”型变化态势,三级影响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人口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村发展、深化专业村发展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在农村推进中,出现了淘宝卖家集聚于某些村落的现象,这些村落被称为淘宝村。近几年淘宝村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有些淘宝村甚至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河北省羊绒产业集聚区为案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县域尺度下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淘宝村的时空发展特征,并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河北清河、南宫等地以羊绒产业为主导,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羊绒产业快速集聚时期和羊绒产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时期;(2)淘宝村的时空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发展—迅速发展—平稳发展,以东高庄村为中心,淘宝村通过渐进式、跳跃式向外围呈环状展开分布,最终形成“小范围集聚,大范围分散”的空间格局,并呈现近地缘扩散及沿交通轴线发展的空间特征;电子商务扩散强度随距离增长逐渐衰减,目前淘宝村的辐射范围仅涉及清河县东北部及南宫市的东南部地区,而两县的其他地区尚未出现淘宝村;(3)能人效应、农区特有的社会网络关系、雄厚的产业基础、交通条件以及政府的扶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促进了县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淘宝村2009—2020年数据,运用“增长-消失”率、核密度分析法、冷热点分析、组合分类等方法对中国淘宝村“增长-消失”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淘宝村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以及现阶段的高速扩张期;但“消失/增长”呈现出“先陡再缓后陡”的“折线形”变化态势,表明消失的淘宝村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特点。(2)从空间特征来看,利用2014、2016、2018和2020年4个时间断面,发现中国淘宝村的“增长-消失”由“点状”发展成“带状”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扩展;在空间分布、集聚与关联上,2020年淘宝村“增长-消失”分布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北中南(沿海)集聚加深,热点集中冷点偏散”的格局。(3)从生存类型来看,东部地区淘宝村多为增长型,其次为低流动型,有少量地区为衰退型;中西部地区多为增长型以及低流动型,其次为高流动型、衰退型。(4)从影响因素来看,同质化竞争、行业内卷化、商户经营技能、电商转型、市场敏锐程度是导致淘宝村消失的主要原因,期待这一研究结果能为淘宝村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和政府政策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省淘宝村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双提升的趋势,但不同类型淘宝村发育质量差异较大。从基础支撑、市场品牌、产业效益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和空间分析技术测度河南省淘宝村发育质量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位序规模看,高质量村少且偏离散,低质量淘宝村“翘尾”明显。(2)从空间分布看,呈现出中部地区“T”字引领、周边环形跟进的基本格局。花园口村和八堡村发育质量均高于0.5,在河南省稳居第一、二名;桑坡村则在豫北地区一枝独秀。(3)从空间集聚与关联看,以郑洛为中心的中部高质量区的淘宝村发育态势明显,并向外围呈环形扩散。高高集聚区主要在郑州管城区、新郑市及许昌长葛市局部,低低集聚区多呈团状集聚在南阳镇平和洛阳市区。(4)在地域模式方面,零散分布的单模式型淘宝村居多,近域扩散的多模式型较少但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地域综合体。调研发现淘宝村的信用等级和网页设计对淘宝村发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县域外部环境探测发现物流保障、交通设施、经济基础是河南省淘宝村发育的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阿里研究所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淘宝村的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和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回转半径法等方法分析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城市,占据总数的98%;同时,淘宝村分布与大中型城市分布变化具有一致性。2)淘宝村的分布主要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集聚以及上网普及率的影响,淘宝村更多地分布在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产业集聚区和上网普及率更高的地区。3)淘宝村共有2种发展模式,即城市依托模式和乡村内生模式。未来淘宝村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大中型城市及有一定产业集聚基础的专业村。  相似文献   

10.
以政府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西峡县香菇产业为例,利用官方统计及调查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该县袋料香菇种植业的空间扩散现象,发现以下特征:(1)早期参与的村空间分布分散,晚期参与的村空间分布集聚;(2)初始参与强度相似的村空间分布分散;(3)当前生产规模较大和较小的村、专业化水平相近的村空间分布均显著集聚。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MOS 21.0研究了政府对农业专业项目空间扩散的影响发现,政府对项目空间扩散的强度、速度和各村当前生产规模、专业化水平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38、0.213、0.459、0.815),但非政府因素(如地理、资源、经济背景等)改变了政府作用下专业项目空间扩散整齐划一的面状格局,使低水平均衡的空间分布逐渐被高水平集聚的空间格局所替代,出现了"面→点"的逆向空间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乡村发展类型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广州市域范围内行政村2005,2013年人口、社会经济、空间等现状摸查数据,运用GIS,SPSS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乡村发展类型、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归纳其演变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乡村分类的主因子具有可持续性,但其影响程度总体减弱,而非持续性因子则具有时代特征,影响乡村发展的因子多元化;(2)乡村类型演变呈现由低等级分异向着高等级分异的演变趋势;(3)广州市乡村发展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圈层状"的分布状态,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出现了大幅扩散,乡村发展逐步走向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局面;(4)广州市乡村发展演化的模式主要有渐变模式、突变模式和惰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呼包鄂城市群时空演化特征和主导因素并明确其所处发展阶段,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群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5个时期建成区轮廓,运用规模扩张指数、重心偏移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其扩张过程、扩张方向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量化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驱动力模型,探究其时空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呈现“先快后慢、先强后弱”的中心圈层式扩张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2)扩张方向上呈现“顺势转移、逐心而动”和“大幅东进、加速南移”的空间重心迁移特征;(3)空间格局上呈现核心-边缘分布以及“由极化转向集聚”的组织结构特征;(4)动力机制上以行政力和内源力平行驱动为主,市场力和外向力对城市群空间扩张影响作用依次递减。区域城镇化进程较快,总体处于快速发展的低级一体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浙江省265个淘宝村的问卷调查分析,从直接影响、专业化、相关多样化、非相关多样化、负面影响5个方面分析发展电子商务对村带来的影响。运用K-means聚类法根据各村受到的影响对样本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别淘宝村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电子商务在提高收入、产品销量等直接经济影响方面的效用比在促进专业化方面的效用更为显著;②电子商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③电子商务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村庄的过度拥挤和环境污染;④聚类得到了3类淘宝村,可归纳为类别1"正面影响大、负面影响小"、类别2"正面影响大、负面影响大"和类别3"正面影响小、负面影响小"三种;⑤各类别淘宝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类别1淘宝村在大多数分布区域中都形成集聚区,类别2淘宝村集聚区主要位于台州市、杭嘉湖区域以及义乌市等地,类别3淘宝村则主要聚集于义乌市。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新塘镇为案例,运用"淘宝"从业者及电子商务运营调查的第一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梳理新塘镇的发展阶段与特征,揭示淘宝镇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表明:2014~2015年,全国"淘宝镇"数量大幅增长,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淘宝村是淘宝镇的形成基础,新塘镇下属的9个淘宝村,根据成因可分为依托专业街区型、依托专业市场型、依托产业园区3种类型。新塘淘宝镇以牛仔服装制造为主导产业,其发展经历了"产业萌芽-产业化-制造专业镇-淘宝镇"4个发展阶段,淘宝镇的形成是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社会网络以及政府引导等多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专业村是村域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河南省专业村2009年和2018年2次追踪调查,依据专业村内涵,在对河南省发展实力最强的约1200个(2008年)和1500个(2017年)村域经济评判的基础上,分别筛选出487和668个专业村。运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了河南省专业村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① 在空间格局上,河南省专业村由局部集聚向全面扩散转变,呈现“整体分散、层次分明”的分布特征;专业村在豫南和豫西南地区分布数量仍然较少。② 在分区差异上,专业村集聚的中心—外围空间特征逐渐淡化,过去的“V”字形分区逐渐转变为“T”字形分区,不同分区间专业村密度差异显著,分区交界地带存在“灯下黑”现象。③ 在变化特征上,专业村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轨迹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分布范围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豫东地区农业主导型和工业主导型专业村数量显著增长。④ 在集聚程度上,专业村集聚区由“点核”向“面状”转变,集聚程度有所减弱,部分地区专业村存在“增长下的消失”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分析法和Arc GIS技术,使用《寰宇访碑录》及《补寰宇访碑录》所记载元朝及以前书法景观数据库,揭示了全国尺度下书法景观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分析了书家、书体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书家权重和模型进行了全国分省书法遗产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书法景观在时间上呈现出"四个高峰"和"两个过渡时期"特征,补充完善了已有相关研究;(2)空间格局演变与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密切相关,且主导影响因素存在南北差异;(3)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基本格局是明清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基础,反衬了江南经济发展后文化新格局形成的特征;(4)以书法景观为对象的边际递减评价模型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历史态势和文化权力在评价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K(d)函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山东省校外培训机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MGWR回归模型探测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山东省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呈类“J”形趋势增长,区域差异缩小;(2)培训机构通常集聚于建成区,但区位选择范围逐渐扩大,其布局与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人口分布和行政等级相关,表现为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区带动发展,通过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集聚地范围与机构密度逐渐增大,并形成梯度发展格局,宏观上由济青双核格局向以京沪线—胶济线为发展轴的弧形点轴格局演变,分布重心逐渐西移;(3)校外培训业发展水平在地市内呈“中心—外围”结构,宏观上中高水平县区由多核心点状格局转为半圆弧状轴带格局,东西差异转变为南北差异,空间正相关性减弱;(4)产业结构升级、入学门槛提高、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完善会促进校外培训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佳  王琛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260-1269
论文基于浙江省282个淘宝村的实地调研数据,从产品的垂直多样化和水平多样化2个方面衡量淘宝村抓住电子商务机遇并实现路径创造的能力,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农村产品多样化的提升程度,并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构建淘宝村产品多样化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弥补电子商务产业演化方面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不足,同时为乡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实践提供建议与参考。研究表明:① 淘宝村产品多样化的提升情况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垂直多样化和水平多样化的提升程度大致相同;② 浙江省淘宝村的产品多样化提升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产品垂直多样化提升程度的高值聚集点主要位于临安、湖州、慈溪、余姚等地,产品水平多样化提升程度的高值聚集点则位于杭嘉湖区域以及慈溪、余姚等县市,水平多样化提升程度和垂直多样化提升程度的低值聚集点都主要位于义乌市;③ OLS模型显示产品垂直多样化提升程度与产品深化加工及政策的支持情况呈显著正相关;④ 空间误差模型显示产品水平多样化的提升与机械化操作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电商协会的建立却逆向促进了产品水平多样化提升程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视角下中国人口分布演变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以“十三五”提及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引入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等研究方法,从城市群视角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的空间演变与城市群的分布、发展密切关联;全国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城市群是全国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增长的高值区,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低值区;全国集聚或扩散的人口流量较大的城市主要位于城市群内。② 10年间城市群内外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均呈扩大趋势,城市群的发展使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群或其核心城市,城市群内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加剧,成为全国人口密度差异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③ 中国城市群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群表现出不同的人口集聚和扩散效应;处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主要位于东部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对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人口呈现总体集聚的特征,且逐步形成一定的等级结构。人口较稀疏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大多仍处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弱,人口呈现核心集聚边缘扩散的特征,城市体系结构尚未稳定。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态势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动和人口快速集聚的热点地区,厘清并协调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的关系,对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调控人口流动及实现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耦合模型和基于人均约束性构建的协调性系数,对1994-2012年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总体耦合态势及演变、空间耦合特征及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速度整体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者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和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② 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人地耦合关系整体上呈现出增强—减弱—增强的态势,土地重心与人口重心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协调性逐步增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空间耦合类型中,人口过快增长型和人地基本协调型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的趋势;土地快速扩张型的数量有所增加,在空间上呈现扩散的趋势,各城市人地配置协调程度不高。③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交通发展与区位条件变化、政策因素等是影响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及其耦合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