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读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在老一辈科学家热情指导和学术界同仁提携下与大家见面了。承蒙国土研究的倡导者、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于光远先生为本刊题辞,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秉维先生为本刊创刊撰文,书法家启功先生为本刊题名,更使我们倍受鼓午。在此,谨向所有热诚关怀和帮助我们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
蔡太源先生是我刊创刊时的编辑部主任,为本刊的发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此蔡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本刊登载其硕士研究生董金社同志撰写的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对蔡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相似文献   

3.
2009年3月13日16时46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作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编辑部顾问,吴传钧先生生前非常关心《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的发展,并为其倾注了大量心血。本刊编辑部深切怀念吴传钧先生,沉痛悼念吴传钧先生!  相似文献   

4.
地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是无可争议的。挖掘、整理、研究地名文化是本刊的宗旨,也是地名工作者的宗旨。本刊特约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丁海斌先生撰写的《说也说不清楚的沈阳》,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现代人对古老沈阳的独特理解。另赵阜先生的文章从另一角度阐发了地名文化的另一内涵。本刊诚请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让地名文化挽起历史与现实,空间与时间,成为联结读者、作者、编者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是海外侨胞十分关心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朱剑如、吴仁德二先生特撰文投寄本刊,我们欢迎港澳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利于吸引外资,促进国际合作,对特区建设作出贡献。我们认为本文有一定参考价值,除略加节删外,均按原文文体刊出。  相似文献   

6.
2016年10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四川省地理学会、《山地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的"纪念丁锡祉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山地科学发展学术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本刊特编辑整理刊发一组与会者的发言稿及书面稿,内容涉及丁先生的学术思想、科学贡献、地理教育、人格魅力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林区人民积极转产分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和生计,为走出困境、改善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借鉴他国的经验,我们选刊了“国际森林趋势组织”的几篇关于寻找新的林区就业渠道和森林环境服务市场开发方面的研究文章,以期对我国的林业改革与建设有所启示。(注:这些文章已经“森林趋势组织”的执行主管Mivhael Jenkins先生同意译成中文在本刊刊登,本刊作了部分删节和改动。原文及参考文献请参阅森林趋势组织的网页:http://www. forest-trends. org)  相似文献   

8.
论吴传钧的治学精神——恭贺传钧师八十华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奇 《地理研究》1998,17(1):1-3
吴传钧,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1918年4月2日,我国着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原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1988~1996),《地理研究》杂志顾问。吴传钧院士投身地理学60多年来,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今年是吴先生诞辰80周年,本刊发表鲁奇文章,以示祝贺,并向吴传钧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第 1期本刊特稿辛勤耕耘 ,为祖国鞠躬尽瘁——纪念黄秉维先生逝世一周年郑 度 杨勤业 (1 )………………………以水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研究——悼念黄秉维先生逝世一周年于沪宁 刘昌明 (6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专题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数值表征——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王秀红 何书金 罗 明 (1 7)…………………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何书金 李秀彬 刘盛和 (2 5 )………………………………区域耕地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河北省黑龙港地区为例许月卿 (35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  相似文献   

10.
吴良镛 《山地学报》2012,30(4):385-387
为告飨读者,本刊特将吴良镛先生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而作的报告精选刊出.报告通过吴院士对山地人居环境系统研究的积淀,以及我国当前山地人居环境发展问题,指出,目前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学术研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在借鉴历史的前提下,顺应时代需要,做好科学理论上的储备,在大尺度上创造出新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为城市有机分散式的发展形态带来新的创造可能,以避免宝贵的山地资源遭到滥用和破坏.  相似文献   

11.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8,63(4):339-345
今年4月2日是我的尊师吴传钧先生90华诞。自从我1958年踏入大学的校门学习经济地理学,先生的名字就嵌入我的脑子里。我非常幸运,在1963年夏天考取了先生的  相似文献   

12.
本刊 2 0 0 2 (2 0卷 ) 1期蒋忠信先生的《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最小功模式》文中 ,部分公式中上角标的幂指数或积分域排版出现错误 ,现将误排的公式刊正如下 :公式编号误正(2 )h =H(s/S)N h =H(s/S) N(3)u =[2g(H -h) - 2W]1/ 2u =[2g(H -h) - 2W]1/ 2(4  相似文献   

13.
唐登银 《地理研究》1993,12(1):35-40
本文从黄秉维先生在地理学,学习读书,追求真理三个方面回顾了先生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林超教授6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殚精竭虑,教书育人,从事地理科学研究,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在缅怀先生辛勤耕耘的一生时,组织了这一组文章,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先生对事业呕心沥血苦心钻研,以及先生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本栏目由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协助编辑,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5.
以“三个面向”教育的战略思想深化地理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现在,举国上下已经掀起了学习“邓选”的热潮。本刊在今年第一期发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陈尔寿先生寄来的关于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专稿,作为献给广大读者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新年礼物。我们相信,改革,能使我国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改革,也能使中学地理教育走出低谷,在人材培养和经济建设中占据它应该占有的地位。让我们共同为振兴中学地理教育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先生的一生,倾其心血教书育人,堪称桃李满天下。先生七十余载执着求索,潜心研究,勤奋笔耕,论著达一百多部篇。先生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诚笃待人,深得同行和后辈学子的敬仰和爱戴,是地理教学界的典范和楷模。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3月29日,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2013年2月1日,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先生对我国地理学做  相似文献   

18.
吴传钧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杰出地理学家,曾荣任两届(1988~1996)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现连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在80华诞之际,同时发表《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现代经济地理学》和《中国经济地理》三部巨著,突出显现先生学术风采。先生的学术思想极其活跃,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不愧为当代中国地理学的大师。对于复兴人文地理学,先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建立了历史功勋。本文扼要地介绍先生的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的理论创新以及在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学、资源综合考察、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和国际地理学术交流领域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黄秉维先生是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他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黄秉维先生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基建局等院内单位,全国有关地理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协系统等40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黄秉维先生的亲属、著名科学家的亲属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两院院士孙鸿烈、曾庆存、石玉林、刘昌明、李文华、童庆禧、郭应禄、郑度、孙九林、陆大道、秦大河、姚檀栋、陶澍、傅伯杰等先生参加了研讨会,黄秉维先生生前的同事、助手和学生李文彦、王恩涌、邓先瑞、孙惠南、杨桂山、柳林等先生也在会上发言。会前,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编辑出版了《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年纪念文集》,编辑制作了《行所当然而不惑于偶然——纪念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录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杂志发表了回顾、纪念性文章。除另行发表的若干学术报告外,现根据录音,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黄秉维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2013年是黄秉维先生诞辰百年。岁月易逝,先生驾鹤西去已经整整12年了。我们有幸常随先生左右,前后几十年之久。师生之情,雨露之恩,同事(上下级)之谊,耳提面命,不敢有忘。百年纪念,可思之情,可书之事,万千袭来,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