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2,14(2):129-139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正>1研究背景地震迁移是指地震带内地震的发生顺序在空间上呈定向迁移的现象,对其规律的研究有助于震情形势的研判。马宗晋等(1992)结合中国大陆4条地震带的迁移规律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Peng和Zhao(2009)利用重复地震及其迁移特征反演断层的破裂与滑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现有的众多的地震资料研究表明,龙门山地震带(中南段,下同)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即本世纪前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是由北(北东)往南(南西)迁移;本世纪以来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东)迁移。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大地震,近年来,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特别是汶、理、茂地区多次被省和地区地震会商会列为重点监视区之一。鉴于此,对龙门山地震带中强地震迁移特征及未来震情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到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本文拟定的思路,研究方法均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对龙门山地震带的中强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能量释放、地震活动与迁移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预报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震级大小、震害范围、破坏程度,为区内各县的经济建设和灾害防御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结果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大华北的山西、燕山、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规律、各带地震的迁移速度和地震序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震带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作者把地震活动性中的震中以定常速度迁移的现象,称为地震活动波。本文收集了几乎全部有关地震目录资料,并以此对中国大陆几条主要地震活动带上发生的强震,中国大陆特强震、全球特强震、以及欧亚带特强震的地震活动波进行了研究。所得主要结论是:中国大陆沿各地震活动带传播的地震活动波根据震级范围可分为A、B、C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地震活动波以定常速度传播,不同地震带,不同类型传播的速度不同,但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按各地震带在中国大陆的地理位置,地震活动波的传播速度有从东到西逐渐加快的现象,同一条地震带上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波的传播速度有V_C>V_B>V_A的现象;中国大陆特强型、全球特强型、以及欧亚带特强型地震活动波只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以定常的速度进行传播。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波的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9.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0,20(3):45-51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分别为滨海、汕头-惠来、河源-阳江和吴川-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4^3/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但各带迁移路线和速率各异,这可能与断裂活动的均匀性、差异性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深震带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其地震迁移规律与中国大陆展布方向相同的地震带的迁移规律一致,因此,所得结果不仅对预测中国大陆地震大形势有意义,而且也找到了两者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全球Ms≥73/4级地震的定向迁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4,16(2):127-136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  相似文献   

13.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深震带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其地震迁移规律与中国大陆展布方向相同的地震带的迁移规律一致,因此,所得结果不仅对预测中国大陆地震大形势有意义,而且也找到了两者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所有发生在东北的5级以上的学震及其与中国大陆26个地震带6级以上(其中东部为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深震有可能引发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入应变能大释放阶段。其中与东北深震统计相关最高的地震带是:金沙江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澜沧江-眉公河地震带以及巴颜喀拉山地震带;在中国东商地区相关性相对较高的地区是:郯城-营口地震带、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以臁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5.
新疆及毗邻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和地震成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强  刘瑞丰 《地震学报》1995,17(4):432-439
根据新疆及毗邻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象和地震震中在不同深度的投影分布,揭示了研究区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还揭示了研究区域内天山地震带、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中源地震带(区)等不同地震带深部的孕震环境,并探讨了地震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序列特征与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献智 《华南地震》1994,14(3):57-60
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规律和序列特征,以及与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的关系。所得结果对该带的地震趋势估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 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 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 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 100°E)为动力源点,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30°N—44°N、 104°E—125°E)所发生的34次MS≥6.0地震震中到动力源点的距离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20世纪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生MS≥7.0地震后, 华北地块陆续发生了一系列MS≥6.0地震, 且有随时间从南北地震带附近大体向东迁移的规律. 据此说明, 华北地块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作用下青藏地块向我国大陆东部挤压的影响, 在其作用下产生了华北地块MS≥6.0地震的系列东向迁移活动. 总体来看有4组明显的地震迁移活动, 每组地震“序列”的迁移视速度约为80 km/a. 华北地块首发MS≥6.0地震距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最近一次MS≥7.0地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个月至11.8年, 且60%的MS≥6.0地震发震地点在(39°N±1.5°)区域内. 据此推测, 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后, 华北地块近年存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 晋冀蒙交界和环渤海及其附近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辽河裂谷的深部构造与裂谷活动的侧向迁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俊猛  卢造勋 《地震地质》1998,20(3):34-233
对横穿辽河裂谷的闾阳-海城-东沟剖面的深部地震探测、重力测量、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测量资料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辽河裂谷地带壳幔间具有多个薄层过渡的特征,与东西两侧的辽东台隆和燕山台褶带明显不同。壳幔过渡带的薄层结构、速度结构、温度结构以及壳内低速层和软流圈顶面构造特点表明辽河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自西向东侧向迁移,当前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前锋不在裂谷之下,而是向东移至金州地震带附近的析木一带,深部物质运动是辽河裂谷形成及其活动性侧向迁移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三个月内共发生三次7.1级浅源地震。新几内亚东部发生6-7级地震多次。美州地震带地震活动表现不强。堪察加以东近海发生7.1级地震。亚欧带于10月2日发生中国新疆南部(若羌)地震。全球浅源地震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20.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1)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2)远程的快速响应;(3)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的相互耦合,对未来强震具有示踪意义,(4)时空可公度性,该结果对分析判定本带的地震趋势从而实现正确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