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当前主流单维度地应变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反演地壳动态迁移及其趋势,无法精确反映应变与地震相关性的问题,该文提出利用多维参量解析法进行全方位地壳应变分析。利用2011—2014年GAMIT解算得到的高精度GNSS坐标时间序列经过模型化拟合得到的ITRF08框架下的川滇地区速度场,并去除欧亚板块欧拉矢量速度场进行Delaunay三角形构网,解算得到了川滇地区的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切应变率场、面膨胀率场。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高值区域及面膨胀率梯度较大区域与地震的发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地壳动态迁移趋势性体现比以往常规研究显著占优;多维参量解析法从更丰富的数据维度反演了川滇区域地壳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了常用的欧拉矢量模型和函数拟合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欧拉矢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运用欧拉矢量的地学性质,结合 BP神经网络在处理需要同时考虑许多因素和条件的、不确定和模糊的信息时的优势,可以较好地区分块体整体的刚性旋转及内部的弹性形变。经实例验证,取得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处理福建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FJCORS)2013-2015年观测资料,获得GPS站实测运动速度值,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多面函数拟合法和欧拉矢量法构建了福建省及周边区域GPS速度场模型.内符合精度方面,多面函数拟合的速度精度南北分量为1.06 mm/a、东西分量为2.00 mm/a;欧拉矢量法得到的速度精度南北分量为1.36 mm/a、东西分量为1.22 mm/a.外符合精度方面,两种方法模拟得到的检核点速度值与实测速度值的较差均在±2.28 mm/a以内.在福建省陆域内,两种方法得到的速度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运动速度均为35 mm/a左右,运动方向为SE-E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Kriging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 Kriging球面应变计算公式,通过在模拟和实际 GPS数据中的试算,讨论了该方法在区域 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Kriging方法对 GPS速度场滤波和网格插值是可行的,交叉检验及残差分析结果亦表明了 Kriging方法的有效性。对比 Kriging方法与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中国大陆1999~2004期 GPS速度场处理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滤波和网格化效果相当;而应变率场结果总体分布相近,但 Kriging结果自身一致性不佳,最大剪应变率的高值区是一致的,但量级上差别显著;Kriging应变率计算方法在抗差性和边缘效应处理方面不如最小二乘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基于GPS的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94、1996、1999年三期GPS复测数据,以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8-1999年的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模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所能得到的468点的高精度GPS速度场,采用计算欧拉矢量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分别在细分块体和不细分块体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块体介质刚弹性的认定不明确时,多面函数拟合法比计算欧拉矢量法更适合中国平面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中国大陆速度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定义,与国际地球参考系的定义一致。它的实现分两步完成:第一步,通过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简称"网络")、全国GPS一、二级网、国家GPS A、B级网和地壳运动监测网等在ITRF97框架内进行联合平差得到约2 600个GPS大地点在历元2000.0的一致坐标;第二步,通过处理"网络"的10年观测数据得到该网络1 070个站的速度,并进而用这些站的速度内插出其余约1 500个非‘网络’点的速度。本文致力于实现中国大地坐标系的第二步,即研究中国大陆速度场的确定,给出了中国大陆速度场的结果,提出了应用速度场的4种方法,即全局欧拉矢量法、局域欧拉矢量法、格网平均值法和块体欧拉矢量法,并从速度精度和使用方便角度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的优缺点。附录中给出中国大陆3°×3°格网速度平均值,以备用户查用。 相似文献
10.
11.
奎薇薇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3)
在工程测量的应用方面,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任务。例如各种观测站选址测绘,往往选在边远山区,虽然面积很小,但难度很大。本文以农安三岗观测站站址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施测为例,探讨了局部地区小范围大比例尺地形图实测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施健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2,25(3):62-63
由生产实践的体会 ,探讨在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 ,如何根据仪器装备、作业方法、地区类别及成图技术水平等等因素来确定航空摄影比例尺。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沈忱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4)
介绍了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野外作业环境中,有哪些通讯产品可供选择,并从它们的性能特点上分析如何选择适合野外工作的通讯产品,构建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通讯网络.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利用3维激光扫描仪对变形区域进行变形监测时,同期观测数据需要拼接到同一坐标系下,同时多期观测数据需要在同一外部坐标系下.在分析现有坐标系转换方法和3维激光扫描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参数优化法.利用参数优化法对三个以上公共点计算,求取转换参数,从而将观测数据转换到外部坐标系下.实验结果表明,该转换方法获取的数据精度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应变的GPS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可提供高精度、大范围和准实时的地壳运动定量数据,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地壳运动速度场成为可能,已广泛地用于监测现今地壳运动.该文利用1993~2002年间5期GPS观测资料采用自洽统一参考框架方法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现今地壳运动,获得了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结果及其精度较以前有所改善,尤其在垂直速度和喀喇昆仑-嘉黎以南地区应变参数较以前结果有较大不同.通过分析与比较得出:目前喜玛拉雅块体以N37.1±0.7°E的挤压为主,达到了-98.5±4.2×10-9/a,同时兼有的N127.1±0.7°E方向拉张,达到了26.7±2.8×10-9/a,最大剪应变62.6±2.6×10-9/a,面应变-78.1±5.1×10-9/a,这与前期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大的不同;西藏块体N39.0±2.0°E挤压为主,达到了-20.3±1.2×10-9/a,同时兼有N129.0±2.0°E的拉张,达到了10.8±1.6×10-9/a,最大剪应变15.6±1.0×10-9/a,面应变-9.5±2.2×10-9/a;总体而言,喜马拉雅块体到西藏块体的主压应变率和拉张应变率变小;青藏高原现今东西向拉张主要体现在西藏块体中部;此外,GPS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每年以3~5 mm的速率处于隆升中,这一结果与前期GPS成果相差约2~3 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