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水稻幼穗分化及产量形成期,影响水稻空壳率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其中乳熟期的日照数影响最大,而孕穗期的平均温度、开花期的相对温度及降水也有较大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气象服务对策,对减少水稻空壳率,提高产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祎  安祥 《贵州气象》2005,29(6):40-41
对江口县1981~2000年的大气观测资料与农业气象田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影响江口县杂交稻空壳率的相关因子,并确定其相关因子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3.
以五原县三瑞农科向日葵示范园区为研究点,通过采集园区内食用向日葵(SH363)各发育期数据及期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在实地调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指标判别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食用向日葵生长立地条件、当年生长气象条件、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三要素的五原县食葵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将食用向日葵气候品质等级划分为特优、优、不评分三个等级。结果表明:五原县的气候特征适宜食用向日葵的生长,2017年各项气象指标有利于优质食用向日葵的形成,食用向日葵籽粒的各项品质化验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1级标准,气候品质认证等级为"特优"。  相似文献   

4.
杨松  秦晓燕  侯中权  刘俊林  李雪冰  杨芙蓉 《气象》2006,32(12):113-116
根据1984--2004年河套灌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锈病始见期、病情指数与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锈病发生越早,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越大。发生在8月份,对向日葵影响较小。降水是向日葵锈病发生的关键,锈病发生主要是一两次降水引起的。降水间隔时间长,有利于抑制锈病的发展,从而减轻对向日葵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相似文献   

6.
顾忠良  顾品强 《气象科技》2015,43(6):1181-1185
根据2013年高温期间气象观测资料、中稻开花期小气候和稻穗结实的观测结果,总结高温期间水稻穗部的2种增温模式——复合增温和辐射增温;穗部温度不仅受周围的气温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也是影响其温度的重要因素;穗部温度随高度上升,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穗的上部温度比下部温度高;分析2013年稻穗和小气候同步观测资料,并以具有辐射增温特征的2008年观测资料验证,得出中稻开花时间(09:00—13:00)穗部温度大于等于35 ℃的时间占比是衡量高温对水稻空壳率影响程度的定量指标;在气温小于35 ℃时,强烈的太阳辐射也能使穗部温度大于等于35 ℃,从而导致水稻高温不育。  相似文献   

7.
高温胁迫对河套灌区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温度环境,分析高温处理后玉米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处理过的植株进行跟踪观测,分析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确定玉米高温热害的关键温度。研究结果表明:(1)≥32℃的高温环境,对玉米各项生理指标和产量构成产生一定影响;(2)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SOD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百粒重、茎秆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秃尖比呈波动上升趋势;(3)38℃是多数生理指标变化的转折点,可视为玉米耐受高温的重要转折温度。  相似文献   

8.
河套灌区春小麦生产中几种主要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河套灌区春小麦生产中的春季潮塌、干热风和小麦全蚀病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害的成因、发生时段与危害程度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和示范,重点试验推广了适时早播、选取良种、缩垅增行、优化密度和带状立体种植及适时适量、优化灌溉等一系列减灾对策与配套技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了灾害,促进了小麦生产持续4年攀登新台阶。单产平均每年递增29.9kg,增产13.0%,总产平均每年递增7349.0万kg,增产16.48%,获得了显著的减灾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驻马店地区小麦产量波动变化气象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年代至今,驻马店地区小麦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气象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关键时段在4月下旬到5月份,主导因子是降水,光照居第二位。小麦灌浆期光温水协调是高产的基本条件。小麦产量波动大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水平较低,抗灾能力脆弱。当前应解决的问题是选用对路良种,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0/2011年度玉林市龙眼秋梢抽生期一开花着果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得出2011年挂果率高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8-9月份的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对秋梢抽生相当有利,紧接着从10月份开始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冬季和早春的气候也比较寒冷,在干旱和寒冷的双重作用下,非常有利于控制冬梢和促进花芽分化,也...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系数曲线是估算作物生长季耗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基于2013年4—9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田间水分试验和1994—2013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玉米作物系数,分析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 建立动态模拟方程,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分段直线法结果进行比较, 提出胁迫条件下作物系数的叶面积修正方法。结果表明:玉米作物系数随发育进程可用三项式曲线描述,变化趋势与产量水平无关, 但随产量增高而变幅增大;以出苗后相对积温为时间变量建立模拟方程效果较好,决定系数 (R2) 均在0.92以上;模拟计算出各站点最大 (1.30~1.48) 和平均 (0.831~0.919) 作物系数,与FAO分段直线法计算的典型值和区间值基本一致,生长中期平均相对误差为3.4%~7.2%;提出利用相对叶面积指数修正作物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2014年实例检验,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3%,相对误差小于15%的占95.8%。  相似文献   

12.
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及物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25—29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1次寒潮、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直接促使寒潮爆发;500hPa冷中心强度达-44℃、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0hPa是寒潮爆发的必要条件;高空切变线与地面倒槽是此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气流形成的水汽通道,为此次降雪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的气象资料,针对河套地区2009年5月的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分别从水汽来源、环境场、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复播油葵不同栽培方式及小气候特征的试验研究,得出起垄沟播较对照发育期进程、生长量、地温、节水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玉林市2005~2006年晚稻的观测和调查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后得知,2006年晚稻丰两优一号结实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幼穗分化的敏感期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过程。其它品种之所以受害不重,结实率基本正常,主要是由于不同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丰两优一号是来自气候和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安徽,相对于广西、广东培育出来的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要高得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鉴于丰两优一号2006年晚稻引种玉林所造成的损失而得到一些启示,在以后的良种引进过程中,应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品种的潜在风险。丰两优一号在玉林作双季晚稻栽培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根据玉林的气候规律选择最佳的播种期,并且要加强管理,增强抗寒性。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晚稻丰两优一号结实率偏低的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玉林市2005-2006年晚稻的观测和调查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后得知,2006年晚稻丰两优一号结实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幼穗分化的敏感期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过程。其它品种之所以受害不重,结实率基本正常,主要是由于不同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丰两优一号是来自气候和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安徽,相对于广西、广东培育出来的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要高得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鉴于丰两优一号2006年晚稻引种玉林所造成的损失而得到一些启示,在以后的良种引进过程中,应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品种的潜在风险。丰两优一号在玉林作双季晚稻栽培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根据玉林的气候规律选择最佳的播种期,并且要加强管理,增强抗寒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产量保险费率的订定方法和保险费率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切比雪夫大数定律的保险学意义的基础上,对粮食产量资料经过合适的处理,并参照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保险费率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全国范围内保险费率的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国内其他同样的保险费率的数值相比较,数量级相同但更加稳定可靠。最后采用动态迭代自组织聚类算法将保险费率在全国分区,给出了全国保险费率的分布情况,这些数值还可根据保险实践适当修改,结果可为防灾减灾和保险公司业务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from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cv. giganteus) were measured in a continuously stirred tank reactor. The compounds predominantly emitted from sunflower were: isoprene, the monoterpenes -pinene, -pinene, sabinene, 3-carene and limonene, an oxygenated terpene, not positively identified so far and the sesquiterpene -caryophyllene. Emission rates ranged from 0.8 x 10–16 to 4.3 x 10 –15 mol cm–2 s–1 at a temperature of 25°C and at a light intensity of 820 µEm–2 s–1. A dependence of the emission rates on temperature as well as on light intensity was observed. The emission rates of -pinene, sabinene and thujene from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were also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s well as by light intensi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n emission algorithm for all compounds emitted from sunflower and beech has to consider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simultaneously. The observations strongly indicate that the emissions of VOCs from sunflower and beech are in part closely coupled to the rate of biosynthesis and in part originate from diffusion out of pools. The emission rates can be described by an algorithm that combines the model given by Tingey and coworkers with the algorithm given by Guenther and coworkers after slight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19.
陇南食用菌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1994~1998年对食用菌的栽培研究,结合陇南山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和暴雨、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提出陇南山区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