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乌鲁木齐重力潮汐研究与震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又陵  蔚晓利 《内陆地震》1995,9(2):104-111
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法分析了乌鲁木齐GS-15-216重力仪1990~1993年的潮汐记录,得到了该地区的重力潮汐参量:δo1=1.15826±0.00049,Δo1=0.15±0.02,δM2=1.16108±0.00022,ΔM2=-0.32±0.01。主波M2和O1的结果与1980年中比协作时GEO-084的观测结果一致,与Molodensky模型1值符合很好。不同时段得到的δ值和Δ值内符合精度高,表明乌鲁木齐地区重力场稳定,重力仪性能稳定,观测资料可用于检验地球模型、研究地球深部构造以及震源物理场。分析了和静东北两次5.2级地震前δM2值的短期前兆异常,确认从目前的重力潮汐观测中可以分辨出变化量大于1%的δ因子震兆异常.  相似文献   

2.
江宁地电台地电阻率日变形态特征与短临畸变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宁地电台使用ZD-8数字地电仪观测以后,记录到了地电阻率测值每日呈准“一峰一谷”的方波形周期变化。本文描述了日周期变化形态,使用时距平方法研究分析了日变化的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在1991年9月12日江宁小丹阳3.1级地震(Δ=34km)和1992年10月22日射阳4.6级地震(Δ=244km)前,地电阻率日变形态消失,地震10多天后日变又恢复,出现明显的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重力观测体系。从分形几何学角度研究了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分形特征,计算得到测网分维数Df=1.5598、最佳网格化间距r=139km。综合测网分维数与重力时变距、重力异常范围、测网范围等量化指标,对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网最佳网格化间距等特征值与MS6.0地震引发的重力场变化区域的特征异常区半径等统计量化指标接近,具备监测我国除边界及藏北无人区以外大陆区域的MS6.0及以上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首都圈流动重力观测成果进行非潮汐信息的提取,得到了首都圈地区1984—1993年期间的重力动态变化图像,认为重力变化与区域构造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以大于2倍均方差作为异常判断标准,统计了北京小网的段差重力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测网内发生的4级左右的地震,有异常出现的段差数占总数的16.9%,对于距测网100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有异常出现的段差数占总数的37.5%。西北部测环的段差异常出现率比南部和东北部高。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研究》1997,20(1):101-107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大,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  相似文献   

6.
地震丛集的分形新方法—物理分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如山  陈凌 《中国地震》1997,13(2):106-113
地震时间丛集的传统分形分析方法把地震事件看作是时间轴上无质量的数学点。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了大量小地震的活动特征。本文发展了一个新的物理分形分析的筛子方法,采用一系列震级筛子来研究不同震级地震的分布特征。对华北和南加洲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地震目录中不同震级范围的子集合具有近似相等的分维数,华北D=0.3,南加洲D=0.4。  相似文献   

7.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9.
邢西淳  毛娟 《内陆地震》1994,8(3):247-252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泾阳台DD-1地震仪记录资料,拟合适于泾阳台由地震波持续时间求算近震震级MD的公式:MD=2.7lgr—2.4(Δ≤10km),MD=2.29lgr+0.00118Δ-2.25(10km<Δ≤520km),并对震级ML和MD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0.
腾冲全新世火山区P波和S波速度及其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个发生于观测台网区域上地壳内的地震,用P波到时定位,从TP~Ts-P图得出高V P/Vs值,显示了低速S波存在的信息。在资料有限情况下,假设震中距不变,反演震源 深度,发震时,VP和Vs,得出VP=5.90km/s,Vs=3.04km/s,VP/Vs=2.94。Vp比区域的同深度平均P波速度6.0km/s低1.7%,Vs 比按弹介质的S波速度=Vp/1.732低12.4%。这种低速结果符合富含液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1998,18(2):146-154
1995年7月12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孟连县以西中缅边境发生了一次Ms7.3强烈地震。震前,距震中280km以远的滇西实验场重力网红河断裂以西出现了重力异常,平均变化幅值达70×10^-8ms^-1,最大变化幅值达114×10^-8ms^-2,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测量队重力组根据上述重力异常变化,对此次地震作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在离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M=7.2)震源区近100km的两个台上观测到脉冲式的同震地磁变化。在该工震对其最大幅度为0.6 ̄1.0nT,而持续时间为20 ̄30s。在发震时刻及其之后17s地震波到达观测点之前,这些变化看来就已经开始了。对余震的叠加时间分析亦揭示了类似的地磁变化,尽管其幅度比主震时小一个量级。作为这种同震地磁变化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地壳电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滇西地区地壳浅部基底速度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胡鸿翔  高世玉 《中国地震》1993,9(4):356-363
本文论述滇西地区思茅-中甸剖面基底导速度细结构的研究结果。基底层项部Pg界面深度为0-3.5km,而底部P1^0界面深度为11.0-17.0km。基底层速度在金河-洱海断裂以南为5.70-6.30km/s,断裂以北增至6.30-6.50km/s,其过渡带位于剑川附近,剖面上断裂附近,除界面深度变化外,Pg面速度横向变化也较明显。速度等值线较为稀疏的景云桥炮南侧、大仓炮附近与支梯炮南侧地区,估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勇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105-113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最近与俄罗斯拼接的中亚地区的布格重力和地形数据,采用响应函数和互相关函数技术,结合弹性板挠曲理论,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25°N-70°N,50°E-140°E)的岩石层强度,用现代均衡的观点探讨了研究区的均衡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整个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有效弹性厚度Te值为35km.其中,青藏地区Te值为85km.西伯利亚西部至乌拉尔Te值为75km,天山、塔里木盆地Te值为40km,帕米尔高原Te值为25km左右,西伯利亚中部、蒙古以及中国东北北部Te值为40km,华北Te值为25km,华南Te值为40km.均衡补偿对于波长大于几千米的地形负荷为局部补偿,对几百公里到1100km的地形负荷为局部补偿和岩石层强度所支持,短波长地形负荷基本上由岩石层强度所支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北京白家疃测站8台GEO潮汐重力仪对比观测的资料,采用标准线性体流变模型模拟重力仪及记录系统的力学特性,计算各台仪器的格值改正系数、主潮汐波的振幅衰减系数和相位滞后;确定北京重力地球潮的振幅因子δ和相让滞后为δ(M)=1.1784,δ(O)=1.1804,δ(M)/δ(O)=0.9983,(M)=0.07°,(O)=0.10°.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地震遥测台网监测能力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厦门台网实测资料的分析,检验了台网的监测能力。认为距中心100 ̄150km发生的大于ML2.5地震和距中心450km内(包括台湾东带)发生的大于ML3.5地震处于该台网有产监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蒋海昆 《内陆地震》1996,10(2):103-11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中期前兆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朝明  丁守英 《地震》1998,18(2):141-145
通过研究安微省五河井水位、沪江井井压和流量的观测资料,笔发现了大震前远场中期异常的证据。菲律宾8.0级地震(1990年7月16日)前,五河井(Δ=2033km)水位的M2波的振幅比α和相位差Δθ,均有近17个月的低值异常;庐江井(Δ=1800km)井压和流量均存在近36个月的低值异常。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9月16日,五河井(Δ=1121km)水位M2波α和Δθ以及庐江井(Δ=930k  相似文献   

19.
保.  СИ 《内陆地震》1995,9(4):402-412
1992年8月19日在北天山苏萨梅尔山脉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最强的地震事件,其震级为M=7.3。虽然有着很大的震中距(Δ〉300km),但是当这个大地震在孕育和发生阶段,在阿拉木图地震实验场的那些观测站上仍然在地下水中显示了气体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一系列变化。在地震前2 ̄2.5个月,在距震中350 ̄450km的秋施喀拉(Чушкала)台、塔乌-土尔叠(Tay-TypreHb)台以及喀尔干(  相似文献   

20.
应用重力变化平面图和各点时序变化曲线.结合网区及周边地区震例,对邢台网重力场震前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网区重力场存在整体单调上升变化背景;重力场变化同周边地震活动水平明显相关;震前伴有网区重力场变化加速或转折过程,平面图出现大面积高值异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