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民乐—张掖盆地及外围地区的断裂活动性对该盆地发生强震的危险地段和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盆地西缘的榆木山断裂西段和红崖堡断裂西段是发生强震的危险地段,在今后50年内发生6.5≤MS≤7.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怀安盆地北缘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野外地质调查为主,讨论了怀安盆地北缘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特征,并进行了断裂的活动性分段,对断裂的运动学特片也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该断裂是一条第四纪活动断裂,以东段活动性最强,Q3^2以来平均垂滑动速率达0.21-0.22mm/a;中段活动次之,西段活动较弱,整个断裂活动年代有自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趋势。最后,文章对1626年25/4级地震的震中位置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4.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大量的野外第一手资料,综合解剖了太白维山山前断裂的几何结构,并就其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太白维山山前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表现为正断型,其几何结构和运动特征都有着相同的分段性。我们将其划分为三段,西段结构简单,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中段结构复杂,一直强烈活动;东段活动强度较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中段)的平均滑动速率0.4mm/a,全新世以来达到0.67mm/a,而且这种速率  相似文献   

5.
龙泉山活动断裂带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测龄样品的断代分析、地壳形变测量以及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等对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断层的几何结构分段特征,运用活断层长度与地震震级的关系,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潜在地震能力。结果表明,龙泉山断裂带属一条中、晚更新世有活动的断裂带。有历史地震史料记载以来,发生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67年仁寿大林场5.5级地震,近代地震活动主要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因此该断裂带属一条中强活动断裂带。从地震活动看,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强度相对北段要大;西坡断裂的活动强度又大于东坡断裂,且西坡断裂具有较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该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地需的最大震级为5.5±0.5级。  相似文献   

6.
一种计算中小地震地震矩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A.Bolt博士得到一个关系式出发,采用一种新的量值转换方法,能够较方便地求得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并且利用江苏地区的DD-1地震仪的模拟记录资料,得到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ML≤4.0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M0(单位为10^07N·m)与震级ML的统计关系式:logM0=(1.76±0.11)ML+(15.59±0.28)。  相似文献   

7.
隐伏断裂不同深度CO2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研究了华北北部隐伏活动的唐山断裂和夏垫断裂以及隐伏不活动的香河-皇庄断裂上0.5m和2.0m深处的CO2异常特征,并初步讨论了CO2异常机理及不同深度CO2异常特征在判断隐伏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性中的应用。0.5m深处的CO2在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不活动断裂上均有异常;而2.0m深处CO2在隐伏活动断裂上异常显著,在隐伏不活动断裂上则没有异常。2.0m深处CO2异常范围比0.5m深处CO2异常范  相似文献   

8.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64-70
通过对1970年以来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区ML≥3.0地震的研究,发现在太原盆地北部,沿交城断裂,太谷断裂以及盆地两侧的4个隆起部位发生的ML≥3.0地震与华北地震区距大太原盆地600km范围内发生的Ms≥5.8地震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达尔布特断裂中段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斌  李进云 《内陆地震》1997,11(4):295-301
研究了达尔布转断裂中段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特征,阶地变形,冲洪积扇变形,断层陡坎展布及探槽揭露等方面的内容,认为达尔布特断裂中段的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在0.011mm/a,水平活动速率为0.20~0.22mm/a;且至少有2次明显活动,全新世最后1次活动可能为古地震事件,时间距今约4000~4500年左右,研究结果表明,达尔布特断裂中段具有发生强烈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在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灰关联分析方法是早期识别地震序列类型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滇西地区地壳浅部基底速度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胡鸿翔  高世玉 《中国地震》1993,9(4):356-363
本文论述滇西地区思茅-中甸剖面基底导速度细结构的研究结果。基底层项部Pg界面深度为0-3.5km,而底部P1^0界面深度为11.0-17.0km。基底层速度在金河-洱海断裂以南为5.70-6.30km/s,断裂以北增至6.30-6.50km/s,其过渡带位于剑川附近,剖面上断裂附近,除界面深度变化外,Pg面速度横向变化也较明显。速度等值线较为稀疏的景云桥炮南侧、大仓炮附近与支梯炮南侧地区,估计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向宏发  虢顺民 《中国地震》1995,11(3):195-203
对中国大陆区阿尔金等10条主要活动断裂地质位错与地震位借的对比研究表明,多数活动断裂的地震位错速率,与地质位错速率的比值-Q值多介于0.5-0.8之间,即我国陆内多数活动断裂属于粘滑为主的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3.
河北宣化盆地南缘断裂的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开挖,在宣化盆地南缘断裂上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年代分别距今约8.54、7.08和5.31ka,平均重复间隔1615±360a。事件位移量分别为0.55~0.74m、0.52~0.7m和1.63~2.2m。但距今5.31ka以来断裂未发生过断错地表的运动,意味着其古地震重复不是简单的准周期型  相似文献   

14.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前山西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系列断裂盆地为主体的断裂盆地带是山西的地震构造带和未来地震的主要危险区,叙述地的新生性,第四纪活动度,盆地和剪切运动和拉张运动特征及盆地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和现代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了盆地的特征,地震震级一频度模式,古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周期,山西历史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盆地的各项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得到,2005年山西基本上不具备发生M≥7地震的危险性,其发震概率在0.05~0.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我国16个强震区陆地卫星像片的解译结果,分析了活动断裂的影像特征及其与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运用影像线性空间频率计算各震区活动断裂、线性影像与地震震级的相关系数在0.73至0.96之间。讨论了应用遥感信息评估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6,19(2):06-224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标志和证据、全新世位移分布和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沿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与1668年郯城地震破裂位移分布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和分级特征。破裂位移和滑动速率在空间上是变化的,水平滑动速率在1.7~2.8毫米/年范围内变化,垂直位移速率在0.2~0.5毫米/年范围内波动,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比为6~8倍。沿郯城地震断裂全新世发生了4次强震事件,8级大震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郯城地震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拟合了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归纳总结出来的鉴别断裂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事件的标志和准则,对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验应力分析和岩石力学的角度,综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活动断裂的新定义及其判据。其定义为: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中,存在沿原断裂面破裂和扩展的断裂。其判据为:①某断裂走向与主压应力1σ方向所夹的锐角0°≤β≤50°时,其为活动断裂;②β=25°的断裂为最活动的断裂。通过对广东省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实验研究还得到其1σ方向分布图(广东省域从东到西,1σ方向大致为305°~360°~15°)、活动断裂或活动断裂分段的走向范围以及主要活动断裂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大致为:①NW走向的断裂,除西部极少数外,全部是活动断裂。各断裂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在MS 5.1~7.4级之间:②研究区东部的近EW向断裂、西部NE向断裂的部分分段和SN向断裂,也是活动断裂。各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在MS6.8~7.5级之间。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都平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紧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代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应介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区和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的过渡地带。本文从构造类比角度对成都平原的最大可能地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地震能力高于该区的地震史载水平。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可达6±0.5级,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可达5.6级左右。  相似文献   

20.
鲁南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与苍山ML5.6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中的方法分析一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发现在苍山ML5.6级地震前,鲁南地区23个月无ML≥2.5级地震;在1985年6月新泰ML4.1级地震以后,ML≥3.0级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苍山-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1974年以后沿苍尼断裂的ML≥3.0级地震都发生在5.6级地震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