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昆明市是岩溶塌陷危害较重的城市之一.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分布在翠湖一圆通山、金马寺等8个地段,已形成塌陷坑405个,发生时间主要在6-9月,该时段形成的塌陷占全年发生数的73%.岩溶塌陷多发育于地下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小于15m、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0m的地段.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较小和水动力条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昆明市岩溶塌陷产生的必要条件,其中地下水的作用对岩溶塌陷的形成至关重要.昆明市岩溶塌陷机理主要有地下水位升降致塌、地表水下渗致塌和动荷载致塌3种类型.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避让、合理开采地下水的预防措施和防渗封闭、结构物跨越及地下加固处理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英德市英城街道城南社区地面塌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及周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历史灾情、水位监测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查明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分析岩溶塌陷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塌陷坑单体规模以小型为主,少量为中、大型;共连续发生31处岩溶塌陷,影响面积0.6 km^(2),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规模为特大型。塌陷坑平面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剖面形态以圆柱状为主。(2)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地质构造、覆盖土层、水文地质、大气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地质构造、覆盖土层与水文地质条件为主导因素,大气降雨和人类活动为诱发因素。(3)综合以上分析,可将研究区岩溶塌陷总结为“傍河型隐伏岩溶区地面塌陷模式”,在对河道附近岩溶塌陷成因研究中,可首先考虑河道水位涨落及人类抽水、排水的影响因素,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此规律可为后期针对河道附近岩溶塌陷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莱芜市泉河地区发生多起岩溶塌陷,而且岩溶塌陷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重复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系统总结了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即岩溶塌陷的形成与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期。岩溶塌陷发育情况、覆盖层条件和水文动态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是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临武某地于2019年12月19日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塌陷前后有大量因地面变形所致建筑物损坏,利用地表调查、高密度电法、钻探等手段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岩溶发育和分布特征、建构筑物变形特征、影响范围等。本文从上部覆盖层、淤泥质粘土层特征、下部灰岩的岩溶发育情况等结合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条件的综合研究,提出本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并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了分析预判,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王忠忠 《地质与勘探》2023,59(6):1304-1314
岩溶塌陷是珠三角岩溶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以广州丘陵山区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1:50 000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分析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和特征,研究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广州丘陵山区累计已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35处,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性和反复性特征,时间分布上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特点;岩溶塌陷均为碳酸盐岩型的小型土层塌陷,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自然因素诱发为次,主要危害形式为建筑损坏和农田破坏;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主要有潜蚀效应致塌,潜蚀、失托增荷和吸蚀效应叠加致塌,潜蚀和振动效应叠加致塌和潜蚀和垂直渗压效应叠加致塌等四种;从上层决策和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了岩溶塌陷防治措施,为打造广州北部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公园,建设美丽宜居岭南乡村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详细调查重庆中梁山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情况,分析出该区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嘉陵江组中的地势低洼处、断层和溶槽处,多发生在降雨量大和地下水水位陡降时期,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数量较多,以土洞型为主;其致塌的力学机制以真空吸蚀作用和潜蚀作用为主,多种作用为辅;在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强排水、降雨和村级公路修建与运营过程中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根据岩溶地面塌陷的致塌力学机制和诱发因素,提出预防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过度聚集,隧道建设避免地下水陡降,村级公路和隧道选址避开岩溶发育区域等措施,以防止岩溶地面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8.
栖霞山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演变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江西省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岩溶地面塌陷严重危及工程及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借助栖霞山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分析、灾情预测等,探求该类灾种的勘查思路、防治对策,修正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王有智  杨宁  于林弘  吕凌峰 《中国岩溶》2022,41(6):1007-1015
中桥灰岩分布区是胶东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近些年岩溶塌陷较为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以力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为依据,宏观微观相结合,对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过程以及岩溶塌陷触发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塌陷诸多因素中,地层岩性是基本条件,地质构造为主导因素,而水动力条件是决定因素;从地貌角度看,距离河流300 m以内区域岩溶发育更强烈,岩溶塌陷均发生于河流与河流夹角V型区域内;从盖层及构造角度看,岩溶塌陷多发育于覆盖层厚度为10~15 m、断裂上盘1 km以内的岩溶区域,为岩溶塌陷脆弱区;在塌陷触发因素方面,在具备岩溶塌陷基本前提下,强降雨、过度采排地下水以及连续干旱,特别是水位在灰岩面上方0~2 m持续波动超过5 d以上更易触发塌陷。在岩溶塌陷防治方面首先要合理规划地下水采排方案,其次在区内建设地下水监测预警网络,在矿山周边建设止水帷幕工程。  相似文献   

10.
云南高原岩溶塌陷总的特征是由岩溶高原特定的地质环境、岩溶发育、水文地质以及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和决定的,文中通过对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深化了对高原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的认识。云南高原岩溶塌陷区域上分布零星,地段上呈现“点状”特征,主要集中发育于岩溶断陷盆地、岩溶槽谷(洼)地、岩溶台地或古高原面等特定的岩溶地质环境单元。主要原因是高原大部分区域为裸露型基岩山区,江河深切,垂直岩溶带发育,地下水埋藏普遍较深;盆、谷、洼地等人类聚居区,除边缘地带外,松散土覆盖层厚度较大,且黏性土层占比高,土体固结度也较高;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洞、管发育,但总体上地下岩溶率并不高,引发岩溶塌陷的洞、管较为孤立分散。  相似文献   

11.
王华  魏俊 《四川地质学报》2010,30(3):316-318
四川省江油地区的岩溶分布较广,形成的地下洞穴,常造成地表建筑物塌陷、水库渗漏、交通损毁,对该地区厂矿建筑、水库坝体、交通线路等构成威胁。研究岩溶塌陷形成机理,对于岩溶塌陷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山市某住宅小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  车路宽 《城市地质》2013,8(1):54-56
唐山市某住宅小区位于山前平原,第四系地层厚度35m左右,下伏基岩为奥陶系灰岩。住宅区有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本文评价小区岩溶地质灾害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生活在易发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认为该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为岩溶发育、有一定厚度松散堆积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诱发原因为人类采矿工程活动。其主要形成机制有隐伏岩溶连通效应、机械潜蚀效应和降水入渗效应。在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下采空进行回填、在地下水补给方向外的其它方向进行灌浆,形成灌浆帷幕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内历史上存在强烈的以采煤为主的采矿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采空塌陷,为了集约用地和防灾减灾,运用理论分析、定量计算及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根据“三带”理论对采空区波及地表的影响程度和地表移动的范围定性定量评价,应用应力分析法对场区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大部分采空区基本稳定,目前可能处于残余变形阶段,地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残余变形在建筑物可承受范围之内;浅部采空区存在未完全塌实区,在地表建筑物荷载、地震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下,仍存在二次活化的可能;中南部深部老采空区均超过5a,其“活化”是比较平稳和长期的过程,一般对地表的影响是较小的和缓慢的沉降,其不均衡沉降量是有限的;中南部存在原开滦矾土矿,采矿方式为洞采,赋存深度较浅,在地表建筑物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塌陷而发生“活化”,危险性大。针对不同的区域和“活化”类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建设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基本条件入手,分析了枣庄地区塌陷的影响因素,认为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力梯度的大小,而且其导致的地表积水使得上部荷载增加,抗塌力降低;水位降深越大,水力梯度也将增加,潜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头差变大,补给造成的渗流场较强,使地下水动力条件增强,塌陷数量也相应增加。该文根据区内塌陷的成因分析了枣庄岩溶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情况下不会发生塌陷,但若持续过量开采地下水或遇到强干旱年份,塌陷是极易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云南牛栏江德泽-李子箐段岩溶发育,主要类型为岩溶塌陷和溶洞(暗河)。在研究区内现有地质资料及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空间上分布广、密度大,个体规模大,各类岩溶类型相互连通。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岩溶作用的成因,主要为:①区内的降雨量较大,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水源;②研究区西北部的车乌-鲁冲大断裂,控制着区内总体构造形态,并造成了北东向与南东向等多组节理裂隙的发育,为岩溶水的流通创造了条件;③广泛分布的可溶性岩石,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岩溶塌陷是西江沿岸(肇庆段)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论述研究区内岩溶塌陷的规模及危害,在分析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岩溶塌陷特征提出合理规划工程建设及抽水排水、尽量避开易发岩溶塌陷地区等防治措施,为地区地下工程开发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鹰嘴岩崩塌体为典型的逆向岩层崩塌,属于拉裂式崩塌,该崩塌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崩塌体上部岩层和下部岩层坚硬,中间存在软弱夹层,构成了三明治式的地层岩性组合形式,这种地层岩性组合是造成鹰嘴岩崩塌体失稳的重要因素,另外,当大气降雨渗入危岩体裂隙,加速了崩塌的发生。本文对鹰嘴岩崩塌体地质环境条件及该崩塌体的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嘴岩崩塌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现存危岩体上裂缝的不断发展变化,鹰嘴岩崩塌体有再次发生崩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