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执着而坚毅的身影,60年来始终将承载着一颗赤诚与智慧的身心献给了祖国的煤田地质事业。从英俊青年到耄耋老者,至今虽是84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每天坚持上网查阅资料,关注煤田地质领域新进展,关注有机岩石学新变化,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他就是我国有机岩石学奠基人、著名煤田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金奎励教授。  相似文献   

2.
砥砺沧桑,春华秋实;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中国矿业大学已走过100年历程.一代代矿大人在矿业教育科研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在众多人群中。有一位和矿业大学共同成长的老教授,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矿业大学前身中国矿业学院组建之初就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无怨无悔,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鹏飞教授。他从事煤田地质事业60多年来,始终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风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深受广大师生的称赞和敬佩。  相似文献   

3.
高文泰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承担了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的学术指导工作,为新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和煤炭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先生积极倡导将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煤田地质研究领域,强调板块构造格局对中国煤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这从战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重视构造地质与煤田地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中国煤变质特征和有关煤岩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强调构造格局和构造作用对煤变质的影响;注重加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提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并在找煤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高先生重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煤田构造研究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4.
侯德封先生1900年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长达60年的地质实践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毕生的精力完全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是和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并肩战斗的杰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是中国地质工作的卓越组织和领导。在回顾20世纪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时,不能不缅怀这位与世纪同龄的杰出科学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5.
6.
20 0 2年 12月 19日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徐克勤先生在南京去世 ,享年 96岁。徐先生 190 7年 3月 15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 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 ,1934年毕业 ,同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1939年 11月赴美国留学 ,194 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 5年 11月回国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 6年 10月被聘为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次年起任该系系主任。解放后继续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直至 1984年。徐先生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发起人之一 ,并任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还担任过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  相似文献   

7.
王艳君 《地质论评》2006,52(4):466-466
李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早期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地质学会的26位创始会员之一。在长达60余年的地质生涯中,李捷先生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冰川、工程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他是中国第一代由本国培养成长并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硕果累累,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愧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李捷先生是周口店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中方第一负责人,为北京猿人头盖骨等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是周口店遗址发掘80周年,李捷先生诞辰112周年,为了纪念李捷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和周口店遗址发掘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29日,我们敬爱的张之淦先生与世长辞。 张之淦先生祖籍山东省安邱县,1935年出生于北京市,作为著名岩溶学家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家,他为我国岩溶地质事业和许多重大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张之淦先生是在参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举办的一个科学研讨会的现场上,因脑溢血突发,送医不治,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眷恋而离开我们的。虽然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但却无法抹去我们心中的悲戚与哀伤。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作为张先生昔日的同事和学生,我们在这里缅怀他的业绩和学风严谨、热爱事业、大公无私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9.
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已展现在世人面前。新年伊始,在“地质人生”栏目里发表《九十春秋馨香满园》一文。该文以丰富、翔实的史实和朴实无华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韩德馨院士的光彩人生,以及他从事科研与教育66年的辉煌业绩,以飨读者。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衷心期待广大读者对“地质人生”栏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厚爱,同时多为该栏目撰写或推荐相关的精彩华章。我们热诚欢迎大家给“地质人生”栏目赐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炭地质》2014,(8):F0002-F0002
<正>高文泰(1914~2001),陕西米脂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地质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煤田地质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家。文化大革命前,他长期担任北京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任,改革开放后,曾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11.
本刊"地质人生"栏目至今已开办三年整,三年里除"增刊"和个别"专刊"外,都坚持每期编发一篇"地质人生"文章,以飨广大读者。实践表明,本刊"地质人生"栏目开办以来,不仅受到本刊编委会顾问与编委们的赞许支持,刊登有关他们的"地质人生"文章,而且博得包括本刊理事会有关领导在内的全国煤炭(煤田)地质行业广大地质工作者以及高等学府有关部门与专家学者的关注赞同,积极协助刊登他们中一些人的文章,都产生了很大反响。本期"地质人生"栏目刊登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周义平,就是本刊编委、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深教授、博导任德贻推荐的。为此,任教授于今年10月27日亲笔手书致信给赵克荣主编、孙常长副主编及各位编辑。他在信中说:"《中国煤炭地质》杂志在‘地质人生’栏目登过丁文江等老前辈及当代的一些生产一线的杰出的组织者、学者等事迹,给予读者不少教益和启示";"(据我知)原云南省煤田地质局的地质负责人周义平高工,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和敬佩的一线煤田地质工作者。他善于把在野外所考察发现的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等问题分析总结,在许多方面不仅应用在地质工作实践上,而且还能创新理论著书立说,有的还在国际有关学术杂志上发表。此外,他还与国内国外专家学者合作(有些在退休后),研究解决地质实践和学术理论问题"。对此,任德贻教授非常上心、执著,他在信中写道:"不知贵刊有没有登过他(周义平)事迹,如尚未登过,建议可请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张名泉院长撰写一文。当否?请酌"本刊编辑部收到任德贻教授这封书信后,很快与张名泉院长联系,由他组织撰写了这篇文章,现刊登在这期"地质人生"栏目里,敬请广大读者抽暇一阅。由此可想,在全国煤炭(煤田)地质行业以及相关高等学府与科研单位都有一批杰出的新老专家学者等煤地质工作者,他们的事迹都是本刊"地质人生"栏目今后亟需宣传报道的。因此,我们衷心企盼宛如本刊编委任德贻教授一样,涌跃为本刊编辑部推荐、组织或撰写这方面的文章佳作,促使"地质人生"栏目星光灿烂,精彩夺目。  相似文献   

12.
王竹泉同志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从事地质工作达60余年,特别在煤田地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新中国煤田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回顾他一生的工作业绩,以表示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24日是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地质前辈在贵州普安—晴隆遇难70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和学习他们为地质科学、为地矿事业、为国家和贵州发展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4月3日,贵州省地质学会在贵阳蔡家关地质陵园,举行了由省地质学会、三位地质学家(马以思)的后人、贵州理工学院资环学院师生共计30余人参加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4.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5.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11,28(1):79-79
清明时节,贵阳气候阴冷潮湿,毛毛细雨连绵不断,仿佛天空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久远而悲壮的故事…… 那是民国33年,1944年4月,中国地质学会第26届年会在贵阳召开。会后,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许德佑、技佐陈康和练习员马以思(女)一行三人,前往贵州西部进行地质调查,4月24日,行至晴隆至普安之间的璜厂(罐子窑),被匪徒密谋杀害。  相似文献   

16.
1899年,在贵州诞生了三位地质学家:丁道衡、乐森璕、罗绳武。三位地质学家同年诞生于贵州,同为贵阳模范中学(今贵阳一中前身)的校友,同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生,同为我国和贵州省的地质勘查、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丁、乐二人还同在德国留学,这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巧合,但却是偶然中的必然:天时使然、地利使然。  相似文献   

17.
张立生 《地质学报》2022,96(1):25-49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家群体中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一位,他在地质科学领域里涉猎面之广,在我国地质界独一无二,是一位“全方位的地质学家”,是现代中国地质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本文略述其简历和他在中国煤岩学和煤地质学、土壤学、石油地质学、铀钍矿产地质与勘查、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和地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谢家荣对中国地质事业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建立与成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都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地质》是国工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是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和863计划项目等)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地质》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是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和863计划项目等)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  相似文献   

20.
当历史的时空跨进公元2009年之时,《中国煤炭地质》杂志出版发行已定格在第21卷第1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