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建华  李望洲 《地震地质》1991,13(2):152-160,T002
本文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18幅630张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卫星图象,发现唐山地震前,卫星图象上显示出了压扭性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张性的构造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出现在唐山地震前13—16个月之间,是一种地震中期前兆信息。运用我国地面站卫星图象,监测京津及敏感点上的构造活动信息,捕捉未来大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对地震减灾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地震活动性图象 地震活动性图象,主要指前兆性地震活动性图象,以研究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本身的演变规律为目的。其基本思想是:地震活动性图象是深部构造应力场的一种反映。后期的地震活动与前期的地震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因之,可以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达到所谓“以震报震”或“以小地震预报大地震”的目的。 既然地震活动性图象是以前期的地震来预测后期  相似文献   

3.
1980年5月由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举办的“地震预报讨论会”对于以识别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在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报告中,提出了几种具有前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①广义前震,一般指大震发生前的一定期间内,在未来震中附近发生的异常地震活动。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区别前震与一般的正常地震活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前震活动有可能从序列特征、震源机制、震源参数的演变、振  相似文献   

4.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5.
地震活动性图象反映了地震的群体特征。本文阐明了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空间分布的网格块体性;一定地区间地震发生的相关性;一定的地震活动图象在空间上常可有所平移再现等特征。这些图象的尺度均可达到成百上千公里。据此认为地震的动力也应有与此相当的大尺度。中国大陆地震基本集中在一个厚度仅为15 km的地层——发震能干层,与活动性图象的尺度相比,具有悬殊的宽厚比。因之认为地震构造应属一种薄壳结构。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图象与薄壳结构的失稳屈曲图形有同质同象的相似性。据此估算其量值与观测到的图象尺度颇为吻合。结论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似受控于结构的失稳屈曲;地震构造可视为主要由发震能干层所构成的一种薄壳结构(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现象,发现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图象具有某些共性特征:(1)前震活动的时间尺度雷同;(2)前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同具有时强时弱的分期活动特点;(3)震前孕震空区形态相似;(4)临震前地震活动同具有条带分布图象;(5)前震活动在时—空图形上分别形成“时—空”弯形平静区。溧阳两次同源地震前震活动图象具有共性特征这一客观事实,可能反映两次地震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具有类似的孕震破裂过程。追溯这些过程,它们可能同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同一介质和构造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王健  吴宣  张晓东  汪素云 《地震学报》2004,26(4):347-354
定量处理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Ⅶ 度范围内中小地震活动图象,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6个密集区.在每一密集区内分析了1970年以来ML2以上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密集区内历史地震情况,将地震活动分为3种类型.定性讨论了局部地壳介质状态与地震的关系,并解释了地震活动3种类型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强震重复有限性的问题;探讨了山西地震带中长期尺度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2005,21(3):451-456
依据20世纪上半叶的强震资料对全球地震活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强震活动呈带状分布,其实质是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带与板块的活动密不可分,对认识板块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悠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划分了20多条地震带,这是对大陆内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的一种认识,也是统计预测方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山东地区公元十四世纪以来的有感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震具有成带、成丛性特征。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性与华北地震活动的关系,对本区地震进行了分期划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正,负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其在响应比理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洁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3,9(1):86-88
1.引言 众所周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是由于地壳介质局部失稳引发的。它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地震活动是地下断层相互作用的真实反映,它反馈给我们地壳介质的某些信息,有助于我们预报地震。因此,研究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已成为预报地震的一种手段。为了直观地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的分布情况,震中分布图已在地震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太阳活动影响地震现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文版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及大气过程的关系》一书所叙述的各种结果互相验证和补充,并综合证实了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以及行星际介质中和大气圈中的一些现象有关。应当指出,奠定全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行星际介质状态和大气过程之关系的那些成果,皆据观测资料而得,也就是说确实找到了地震活动性与某些自然现象的实际上前所未有的经验关系。即使所获得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和大气过程依赖关系的物理解释,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现代概念来看不是十分明显的,然而所研究的全部资料毕竟为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明若  张国民  刘杰  车时 《地震学报》1999,21(6):583-590
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中国大陆及周边实际板块边界条件、实际介质参数,模拟给出了各单元的应力增长速率,并将其应用于根据细胞自动机原理提出的一种更接近实际的改进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中.初步给出了与实际地震类似的地震活动时空反复演化图象,并将模拟给出的地震能量释放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做了对比.认为该模型较以往模型无论在模拟地震活动特点上,还是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上都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更接近实际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不均匀分布和迁移集中图象及其机制的研究概况。这种图象可能是一种中长期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的六例临震前兆异常现象,它们在空间上沿发震断裂呈条带分布,在时间上集中出现在震前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区域性地震活动显示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地震活动空区等异常图象,主震发生在前兆性震中迁移路线的交汇处和地震活动空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17.
李滔 《四川地震》1993,(1):44-47
地震观测表明,在大震孕育过程中,一定区域内,都伴随有大量的地震活动,地震空间分布图象会发生变化。在实际预报中主要通过对小震活动条带、围空区、前兆震群等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找出半定量指标对未来地震形势作出判断。地震空间密集度是定量研究地震活动性的一种方法。本文研究了滇西北的地震空间密集度,并提炼出判别指标,通过对1980年以来滇西北M_3≥5.0级地震的10次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滇西北地震空间密集度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的丛集性是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地震群体活动的基本属性。本文研究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特征。对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期幕、段带进行了划分,研究了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象。结合当前地震形势,探讨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期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以Burridge和Knopoff(1967)提出的块体-弹簧动力模型为基础,本文研究了由于介质刚度比s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地震活动性和频度-震级关系定标指数(即b)的影响。刚度比s被定义为两个块体间的弹簧常数与一个块体和移动板块之间的弹簧常数的比值。块体与板块间的相对运动由与速度有关的线性摩擦定律来控制。认为系统破裂强度的分布是一个分维函数。计算结果显示出地震活动图象和定标指数强烈地依赖于刚度比s。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国M≥8级地震的记录资料,研究了它们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明显地存在有地震活动空白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前震(包括广义前震)呈条带密集分布的异常图象,并提出了“地震活动空白带”的概念。根据b值和能量释放曲线外推,可以认为8级大地震的发生,是所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长期活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