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议起以往劫难,更加关注今后的命运,希望了解我国目前地震科研及预报达到了什么水平.记者请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向本报发表谈话.安启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15次,其中7级以上强烈地震46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早在1956年就把地震预报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了地震预报及研究.他说,唐山地震之前,我国曾较好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可是,却没能对唐山地震作出预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从科学上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预报方法是经  相似文献   

2.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料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也.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到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科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监测台网;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地震地质、地壳深部探测、大地形变测量等工作.在监测预报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震例资料,不同程度地预报了若干中强以上地震;编制了1/300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完成和正在进行若干大中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地震小区划的震害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由于尚处在探索阶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没有预报出来,地震发生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唐山地震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震谣言最为盛行.几乎举国上下,谈震色变,约有几亿人口采取不同方式避震.如在河北省滦县出现一起地震谣言,盛传“1980年要发生特大地震,唐山将由陆地变成大海”.又如1980年中美两国地震学家曾到云南省下关、河北省文安和霸县进行联合科学考察.不久,在群众中谣传美国人作了地震预报,要发生大地震,搞得这两个地区人心惶惶.1981年8月陕西省汉中地区暴雨成灾,又发现蛇过道、鼠搬家等一些动物反常现象,便出现要发生7至8级大地震的谣传.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1月至1982年2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6.
“广大群众应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和发布程序,不信谣,不传谣.”昨天下午,国家地震局举行记者招待会,局长安启元希望记者们向社会各界转达这一忠告.1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前年,河北张家口地区、山东荷泽地区谣传地震,短短几天内,市民迁入防震棚,食品脱销、商品涨价.仅荷泽地区经济损失就达数千万元.今年以来,黑龙江、天津、上海、昆明等地又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言传,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影响.安启元指出:积邢台地震之后20年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唐山地震以后,北京、沈阳、上海、成都、昆明、兰州相续建成6大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全国一些多震区建立了12个区域无线遥测台网,基  相似文献   

7.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37年来在地震中殉难的约27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地震工作20年学术交流与表彰会上披露的.他说,地震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地震预报这项中心工作.自邢台地震以来,由于把减轻地震灾害作为科研任务的根本方向,1975年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使10万余人免于丧生,成为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第一次取得实效的预报实践.但是,限于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地震规律,从而导致我国在唐山地震预报中出现重大  相似文献   

9.
1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突然在唐山发生了.顷刻之间,将这座拥有百余万人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灾情之重,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在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忆起那劫难的日子,思考那些与自己今后命运相关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能在1975年2月4日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而与海城相距仅350公里、发震时间仅相隔18个月的唐山地震却没能在临震前打个招呼?当今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究竟如何?从海城、唐山等大地震中得到哪些启迪?今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和整个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下面,我想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我们认识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研究场所.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以邢台地震现场为摇篮,从那里诞生,又在其它现场经受了考验和得到发展,迄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我们建立了460个地震台站;培养锻炼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预测预报队伍;积累了数十次震例资料和预报经验,并在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前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轻灾害的实效.当然,20年中也有不少挫折,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及大震后强余震预报中的多次挫折.由于中国的地震分布广、类型多、各地的条件不同,地震前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对地震规律尚缺乏认识的的条件下,个别成功、大量挫折的情形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正常发展过程.认识了这个必然过程,就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成功而过分乐观,也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挫折  相似文献   

11.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已经整整过去10年了.虽然已经过去了10年,巨大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恐怕还会令许多人记忆犹新.人们可能要问,能不能对地震作出预报,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呢?今天我们发表的几篇文章,目的是要让大家对地震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实际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每一次地震作出准确预报.地震预报也是世界上各国致力于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便开展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长趋势地震预报工作.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我国开始了地震的短期预报工作.并着重于地震观测系统的建立及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震惊中外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0周年,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已于近期出版一批反映这次大地震有关情况的新书,供关心唐山地震的各界读者阅读,其中主要包括下述三本书。 1.《唐山大地震震害》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唐山地震中各类工程结构震害情况的资料性文献,由刘恢先教授任主编,并组织全国地震,城建、交通、水利、冶金、煤炭等部门百余个单位的众多科技工作者相互协作,历经数年精心编纂而成。该书系统  相似文献   

13.
196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以来,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历经几次7级以上大地震,特别是唐山7.8级地震的实践,发现震前距震中一定范围内的台站,其地电阻率观测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趋势异常变化。更有意义的是唐山震前10天之内还观测到大幅度的突变异常,且这种异常的台站集中分布在北东向沧东断裂带附近。松潘地震前武都地电台也记录到突变现象。另外,在某些中强地震前曾记录到短期趋势变化,然而是否存在临震突变异常还是悬案,而临震信息的研究是当前地震预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你们觉得唐山大地震很突然,其实,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本世纪以来,我国发生过的8级以上地震就有9次,7至7.9级的有10余次!”安局长一边说,一边给我们摊开了一张“中国地震分布图”.图上那些密密的大小圆圈,记录着这片古老大地曾发生过的一次次震动.标志唐山地震的橙黄色小圆圈,若不是留意查找,一点儿也不起眼.“全球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个是欧亚(从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地震带.我们正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的交汇点,因此地震就特别多.”安局长补充说,我国发生的地震不但次数  相似文献   

15.
付虹 《地震研究》2020,(2):207-207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正式提出中国要搞地震预报。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后,在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地震局,从那时起,大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开始在大陆地区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正式纳入了国家政府行为。实际的地震预报比之前预期的要难得多,在中国50多年的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经历了1976年唐山、2008年汶川等大地震预报失败的惨痛教训,遵循周总理“对今后的地震估计,要做两手准备。当地可以建立值班制度,警觉一点,一有情况,招呼一下,往外跑,避免伤亡”的指示.  相似文献   

16.
多地震的自然条件,可怕的地震灾难,使日本早在1868年就开始了地震学的研究。但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日本地震工作者着重于资料积累、基本理论探讨以及观测仪器的研制等方面。1964年新泻大地震之后,以坪井忠二等人于1962年提出的一篇题为《地震预报——今日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了日本的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1965~69年),也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国家规模地震预报研究计划的一个国家。1968年十胜冲地震给不  相似文献   

17.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18.
1987年5月11日至13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四川省地震学会、四川省地震局、阿坝州和绵阳市地震学会在成都市联合召开了松潘、平武地震十周年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专家、学者云集,专群结合共同研讨地震预报问题的重要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系统、有关科研和业务部门及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代表约200人参加.陈运泰、梅世蓉、马宗晋分别就“关于震源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唐山、松潘地震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预测和分析,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海近期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是市地震局局长、副研究员王明球昨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近来,关于地震的传说颇多.不少读者来电、来信询问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记者向市地震局局长王明球、副局长叶世元和总工程师张奕麟等提出了这些问题.关于社会上流传外国电台广播上海要发生大地震的问题,市地震局总工程师、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总工程师张奕麟说,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订的国际间地震预报准则,任何国家都无权跨国公开发布别国或别地区的地震预报消息.所谓外国电台广播上海要发生大地震纯属谣传.记者提出,不少群众反映,最近出现“老鼠搬家”等现象,对这些现象怎么看待.王明球、叫世元和张奕麟都认为,  相似文献   

20.
前言 利用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报,特别是近期地震预报,以达到直接减轻灾害的目的,这是近代地震预报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六十年代以来,中、日、苏、美等国均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二十多年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它集中反映在科研问题的深入及研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