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综合分析各成土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划分了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借助ARC/INFO软件,编绘了1∶5万土壤分布图,应用山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有关原理和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壤的发育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发育有黄棕壤等7个土类,暗黄棕壤等9个亚类;(2)土壤发育主要表现为土壤类型之间的垂直演替和在同一土类的分布地域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同时并存;(3)土壤的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垂直带分异和地域性组合2个序列。山地地形是引起土壤发育及土壤类型产生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4)从数量结构来看,优势土壤类型为棕壤,林线以下至海拔3 300 m范围内的亚高山草甸土和暗棕壤的破碎化程度高,交错分布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2.
四姑娘山区土壤及其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内土壤型类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褐土、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冻土等。土壤分异的显著特点是:1.土壤垂直带谱结构多样而复杂;2.带谱特性随坡向不同而有差异;3.土壤垂直带内以森林土壤为主;4.区内土壤具过渡性。  相似文献   

3.
西藏山地淋溶土系列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棕壤与暗棕壤各土属、土种的分布面积的对比分析对西藏耕型棕壤和暗棕壤分布与西藏大骨节病区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棕壤、暗棕壤为主的耕型淋溶土壤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但土壤母质和发育程度不同,对大骨节病的分布影响不同.对于残坡积土壤,病区趋于分布在泥质土壤环境,而麻砂质土壤基本是大骨节病的非病区.同样的母质环境,大骨节病区趋于分布在土壤厚度较小,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就洪积土壤来说,其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似乎与土壤质地有一定的联系,底部砾石含量高的土壤多集中在大骨节病地区.总体而言,山地棕壤、暗棕壤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西藏未开发的自然棕壤和暗棕壤环境将是大骨节病潜在危险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藏大骨节病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西藏90%以上的大骨节病县分布在高山温带环境中,病区最暖月平均气温在10~18℃之间,≥0℃日数在180~350天之间;病区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以及横断山北段山间地带的山区或高山谷地地区,病县山地、丘陵占78.4%,非病县山地、丘陵面积占66.7%;就海拔高度而言,病区主要分布在3600~4000m之间;病区涉及多种类型的耕作土壤,其中酸性棕壤和暗棕壤、灰褐土和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等淋溶、半淋溶土壤类型是大骨节病集中分布区;在高山土壤类型中病区趋于分布在典型亚高山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而亚高山草原土带相对较少。西藏大骨节病区地理环境特征既与内地大骨节病区有很强的相似性,又因其独特的地域分异格局而具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的高山苔原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交界处,海拔2700余米,为亚洲大陆东北部之高峰,亚洲东部苔原分布的南界,也是我国东部唯一出现高山苔原的地方。在长白山土壤垂直分布系列中,对山顶无林带土壤的命名,以往曾有人称山地石质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冰沼土、山地冰沼土等。自1959年首次确认长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地理学报》2004,59(6):998-1011
在野外土壤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伏牛山南坡土壤组成和性质垂直分异、土壤类型划分以及亚热带北界问题的讨论。研究表明:(1) 调查断面上土壤表层HA/FA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且均小于1,海拔900 m左右土壤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最低;随高度增加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先下降后上升;海拔900 m以下的土壤中均有明显的黏化层,向上土壤黏粒淋溶淀积逐渐减弱;海拔900 m以下的土壤土体风化程度高,大部分氧化物的平均迁移系数和土体淋溶率小于1,土体Saf小于5.06,淀积层游离铁含量大于20 g·kg-1,铁游离度大于40%,具有弱富铁铝作用,剖面中出现明显的铁锰新生体,而向上土体风化程度减弱,不发生富铁铝作用,剖面中不出现铁锰新生体。(2) 伏牛山南坡海拔550 m以下出现黏磐黄褐土 (饱和黏磐湿润淋溶土),550~950 m出现普通黄棕壤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950~1900 m出现棕壤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或暗沃简育湿润雏形土),1900 m以上出现暗棕壤性土或草甸暗棕壤 (暗沃冷凉湿润雏形土)。(3) 伏牛山南坡亚热带北界约在海拔950 m。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东坡垂直自然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峨眉山东坡高差约2600米,水平距离仅5公里,而自然带谱垂直分异明显。据此分出四个垂直自然带:Ⅰ.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带(海拔500—1800米);Ⅱ.山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带(1800—2200米);Ⅲ.山地中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暗棕壤带(2200—2600米);Ⅳ.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带(2600—3099米)。  相似文献   

8.
棕壤是广泛分布于世界温暖湿润气候区的一种重要森林土类。然而迄今为止,国际土壤学界对棕壤的发生、分类及其与相邻土类的关系等认识尚有一定分歧。为此,根据现有资料,对不同地区的棕壤加以比较,对于进一步认识对棕壤的发生学特点及其分类是有益的。本文仅对欧亚大陆东、西部(以下简称东、西部)的棕壤作一初步比较。共收集约105个棕壤剖面的理化分析数据,从中选择出能较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的69个剖面(其中,我国冀北山地的三个剖面是笔者采集和化验分析的),就成土条件和主要发生学指标按地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接壤区土壤表土层中碳酸钙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京津冀接壤区表层土壤进行网格化调查与采样,采用气量法测定样品碳酸钙含量,运用GIS软件进行Kriging插值,分析区域表土层中碳酸钙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与区域地貌类型、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碳酸钙含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部分表土层中碳酸钙含量在10~110 g/kg,其与气候相似的北美中东部区域土壤中碳酸钙含量相比明显偏高,将对土壤重金属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部分山地棕壤及淋溶褐土表土层中由于大气干沉降也存有极少量的碳酸钙.碳酸钙分布规律为:东南角子牙新河冲积平原上发育的滨海盐土、西北部怀来盆地及其山麓的石灰岩或风积黄土母质上发育的碳酸盐褐土和潮褐土中碳酸钙含量最多,北部燕山南麓区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东南部永定河冲积平原上发育的潮土中碳酸钙含量次之,中部潮白河沉积平原上发育的潮土、西部太行山和东北部燕山中上部发育的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中碳酸钙含量最少.在3个相关因素中,地貌是控制表土层碳酸钙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夏增禄 《地理学报》1993,48(4):297-303
本文通过8年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中国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紫红土、黄棕壤、棕壤、黑土、褐色土、灰钙土等主要类型土壤中Cd、Cu、Pb、As的土壤临界含量和土壤环境容量分布特征,发现他们大多数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随土壤类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分布而分异,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异特征。Cd、Cu是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增大;而As则相反,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减小。  相似文献   

11.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章申  孙景信 《地理研究》1990,9(2):58-66
本文论述了珠穆朗玛峯地区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分布模式,并发现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壤母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及垂直气候带的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森林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定位预测研究,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气候指标和生物学原理,将祁连山林区按不同海拔高度划分为:1.山地荒漠草原气候带;2.山地草原气候带;3.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4.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5.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祁连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贡嘎山海螺沟土壤环境背景复杂,土壤元素背影值中,Cu,Zn,Pb,Cr,Ni,Mn和F都高于全国土壤的背景水平,而元素Cd,As,Se则相反;各土类间同一元素含量的变化不大;成土母质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深刻;土壤元素含量的垂直分异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贡嘎山东坡亚高山不同林地土壤水分特性与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土壤水分特性,包括水分的渗透与蒸发、保持与贮存等对森林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贡嘎山亚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水分特征及其生态环境作用,结果表明:成熟林、过熟林土壤在储水、渗透、容水、蒸发和持水特性等多数方面利于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次生或林分单一森林类型次之,林木皆伐后最差。研究区以成熟林和过熟林为主,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尽管该区与长江上游其它地区一样同具自然地理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但由于该区森林植被和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土壤水分特性好,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同一坡面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P、K、Ca、Mg、Fe 6种营养元素含量实测数据,研究了凋落物、土壤动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差异以及坡面上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结果表明,在较缓的丘陵坡面上,6种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动物体内N、P、Ca含量明显高于凋落物和土壤,土壤中K、Mg、Fe元素含量则高于土壤动物和凋落物。坡面中部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元素含量高于坡面两端,土壤中的P、K元素含量在坡体上部出现最大值,Mg、P元素纵向分布呈线性分布规律,Ca元素分布波动幅度较大,且呈非线性规律。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中元素含量线性关系较强。凋落物和土壤动物体内元素的变异对土壤中元素含量变化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坡中段气候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霞 《干旱区地理》1995,18(2):52-60
在分析天山北坡中段气候要素垂直分布显著差异基础上,采用热量和水分指标,并参照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布差异,将天山北坡中段划分出(1)前山冲积扇,冲积平原温带。(2)中低山寒温带,(3)亚高山-高山寒带(4)高山冰雪带等四个垂直气候带,为认识本地区山地气候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山地气候资源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东坡亚高山林区土壤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贡嘎山东坡海拔2200一3600m的亚高山林区,有原始森林(包括成熟林和过熟林)、次生林、新生林和砍伐迹地等林地类型。研究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对了解该区土壤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分别采制上述不同土壤类型或林型下的土壤表层和表下层的原状土祥,制取土壤薄片,进行土壤微形态学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贡嘎山亚高山不同土壤或林型下的土壤,在土壤细粒物质、土壤骨骼颗粒和矿物、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微结构等微形态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差异。从这些土壤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演化特点和趋势及与生态环境条件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天山南坡气候垂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天山南坡中、西段主要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参照植被及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将天山南坡划分为五个垂直气候带:1.山前冲洪积扇、平原暖温带;2.中低山温带;3.亚高山寒温带;4.高山寒带;5.高山永久冰雪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天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中亚热带地区湖南连云山、万洋山各垂直地带的A层土壤的有机质某些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TC、TN、Kos、HA/FA、总酸度、羧基和酚羟基含量均表现为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E4/E6的结果则相反.Ca键腐殖质变化不明显,Fe.Al键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G0%和G1%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G2%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G1/G2比值表现为基带土壤>0.5,而山地土壤<0.5.基带土壤中G2组有机碳在复合体有机碳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山地土壤中G2组有机碳占的比例却最大,都超过50%.聚类分析表明海拔高度对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带土壤的有机质性质的影响小于中间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