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铜矿资源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全明  张大权 《地质通报》2010,29(10):1445-1451
从中国60年铜矿勘查程度研究入手,分析了铜矿床的产出与勘查程度的空间、强度的内在联系。统计结果表明,铜矿床的规模与勘查程度呈正相关,发现一个大型铜矿床所需要的钻探工作量为(12.5~16)×104m,发现一个中型铜矿床需要的钻探工作量至少为(4.8~5.48)×104m。面积约占中国2/3的中西部地区,铜矿的勘查程度低或极低,查明铜矿床的数量和储量仅占全国的17%和34%,西部地区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选择勘查程度较低或极低、又具备铜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区域作为铜矿成矿区带,在区带内利用已发现的铜矿床、矿(化)点和可能具有反映铜矿化显示的化探异常等因素圈定找矿远景区。在提高勘查程度就有可能发现更多资源储量的前提下,采用高勘查程度区铜资源储量的特征和参数,对低勘查程度区的铜资源储量进行类比预测,估算全国铜资源潜力为(5591~18483)×104t,其中西部低勘查程度区的潜在铜资源量为(5591~13660)×104t,可发现大型铜矿床30~70个。铜找矿远景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冈底斯、班公湖,西南三江,新疆东天山,内蒙古大兴安岭,中东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  相似文献   

2.
工程物探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地矿部1996年度工程物探的技术进步和综合应用,指出工程物探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金星探测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星探测是解答太阳系类地行星形成演化,地球宜居性的形成和未来发展,以及外太阳系宜居星球搜索策略的关键.由于金星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探测技术的多重挑战和相对高昂的探测成本,金星探测和研究程度远不及月球和火星.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金星探测任务相对匮乏.本文梳理了国际上金星探测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未...  相似文献   

4.
于长春 《吉林地质》2013,(4):16-17,26
展布于黑龙江省敦密断裂带,具有分支性、分带性、线型展布特征,断裂带具有二个分支,为大和镇断裂带和七虎林断裂带,大和镇断裂带是敦密断裂带北延主要分支,七虎林断裂带是次要分支(叉),二者控制的新生代含煤盆地具有良好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5.
蚀变带位于晚元古代青白口系钓鱼台组石英砂岩下部与晚太古代变二长花岗岩接触部位,与下伏变二长花岗岩呈断层接触关系,与石英砂岩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蚀变带呈断续出现,宽10~20 m,长200~800 m,走向北东50°~60°。蚀变矿物主要为硅化石英,少量重晶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拣块分析品位Au:0.33×10-6。其赋存层位、蚀变矿物组合与区域上大型金矿床金英金矿相似,通过二者对比分析认为,本区具备金英式金矿形成的地质条件,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质》2012,31(2)
蚀变带位于晚元古代青白口系钓鱼台组石英砂岩下部与晚太古代变二长花岗岩接触部位,与下伏变二长花岗岩呈断层接触关系,与石英砂岩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蚀变带呈断续出现,宽10~20 m,长200~800 m,走向北东50°~60°。蚀变矿物主要为硅化石英,少量重晶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拣块分析品位Au:0.33×10-6。其赋存层位、蚀变矿物组合与区域上大型金矿床金英金矿相似,通过二者对比分析认为,本区具备金英式金矿形成的地质条件,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7.
胡平  周阳 《吉林地质》2013,(4):35-36,42
夹皮沟地区地处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比较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本文介绍了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别是那些沿着环形构造发育的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密切。阐述了金矿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太古宇变质岩系、剪切体系的构造破碎蚀变带以及幔源岩浆活动,根据上述条件指出找矿远景区——新立屯—马家店地区和大朝阳沟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区域地质、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和高精度磁测等方面对色药异常区的铜找矿前景进行初步分析。利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编制异常图,发现区内Mo、Cu、Bi、Pb、Zn、Sb、Sn、W、Ag、Hg等元素均有不同规模的异常,且Mo、Cu异常规模较大。通过高精度磁测结果显示区内有3个磁异常,已知铜矿化点均位于磁异常附近。通过土壤测量数据研究元素间的组合关系,推断区内可能的矿床类型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并对区内已发现的1号铜矿化点进行重点研究,表明区内寻找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铬铁矿是关键金属铬唯一可经济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层状铬铁矿和蛇绿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两种类型,其中豆荚状铬铁矿矿体规模小、发育不规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勘探难题。由于铬铁矿特殊的经济战略地位,美国、欧洲、苏联和中国都非常重视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铬铁矿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发展了以重力、磁法为主导的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电法也被应用。这一阶段在苏联乌拉尔肯皮尔赛等超大型蛇绿岩型隐伏铬铁矿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其他矿区取得一定的进展。自21世纪以来,高精度的便携式仪器和新兴地球物理技术逐渐运用到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综合地球物理成为铬铁矿勘探的主流方法,在我国罗布莎等多个岩体隐伏铬铁矿勘探中取得突破,在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也取得进展。本文回顾了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铬铁矿岩石物理特征与测量方法、重磁勘探主要应用及存在问题、电磁法勘探的主要方法,并重点介绍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罗布莎铬铁矿的探测效果和电磁法勘探模式,展望了张量CSAMT技术、磁异常模量反演、高光谱遥感、高密度激电、无人机物探等有望在铬铁矿地球物理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沿...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金马-聚源地区中深层成藏条件的地质综合研究,认为金马地区中深层油气成藏主要有四个有利条件: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充足的气源;②适时的燕山期古圈闭;③良好的辫状河三角洲砾-砂-泥储盖组合;④喜马拉雅期断层、裂缝对储集层的改善作用。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该构造中深层为受燕山古隆起和有利岩相带控制的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类型的气藏,指出了金马及其以西地区是龙门山中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为龙门山中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纳土纳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根据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的核心思想,本文以盆地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历程,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对盆地内主要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与划分,且在空间上圈定含油气系统展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深入剖析油气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探讨未来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及重要勘探领域。研究表明,西纳土纳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Belut-Gabus/Arang/Belut (·)含油气系统和K/J-Arang (·)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分别富集了盆地内46.1%和45.0%的油气可采储量。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Anambas地堑和Penyu次盆东部;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渐新统和下中新统;油气藏类型上,油气富集于挤压背斜和披覆背斜等构造型油气藏中。油气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主力烃源岩展布、区域盖层与油气运移路径、反转挤压和基底隆升运动。综合分析认为,Penyu-Penyu (·)含油气系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储层砂体预测和凹陷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该含油气系统的未来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2.
层控矿床属火山-沉积变质成因;含铜石英脉型矿床为热液充填成因。根据成矿控制因素和找矿标志,对大宝山地区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划分,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确定该区钼矿床的找矿标志,重点预测了在该区深部寻找斑岩型钼矿的前景,对该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铼是生产涡轮发动机耐高温超级合金的核心元素,被誉为改变航空业的金属。斑岩铜矿伴生的辉钼矿和还原性沉积岩中的硫化物是铼的主要赋存矿物。从目前铼的产量来看,全球近一半的铼产出于智利的斑岩铜钼矿床。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智利的铼探明储量在1300吨。其他国家依次是美国、俄罗斯、秘鲁等国,均在300吨左右。从现有的数据估算我国目前的铼储量约为250吨,以辉钼矿伴生为主。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铼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金属之一;作为中度不相容的亲铜、亲铁元素,铼倾向于在岩浆中富集;铼对硫逸度、氧逸度敏感,在表生过程中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过程富集于黑色页岩等还原性沉积物中。封闭、半封闭的海湾是其常见的富集位置。在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大幅度上升,是表生过程中铼迁移、富集的最佳时期。我国华南广泛分布形成于近海环境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黑色页岩,仅鄂西分布范围就有数千平方千米,厚度可以达到200m,其中铼的含量达到0. 1×10~(-6)~0. 6×10~(-6),远景资源量在万吨以上,是寻找铼矿的最佳选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汤江伟 《铀矿地质》2010,26(3):129-136,144
以浙江省铀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按成因分类法结合赋矿围岩特征对铀资源类型进行了划分,论述了不同铀资源类型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通过分析浙江省铀资源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潜力,提出了浙江省寻找火山岩型铀矿的目标和方向,认为浙江省火山岩型铀矿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Groundwater systems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water for drinking and irrigation purposes. Unfortunately, human activities have led to widesprea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by chlorinated compounds such as tetrachloroethene (PCE). Chloroethenes are extremely harmful to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due to their carcinogenic proper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for bioremediating PCE-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using laboratory-based biostimulation (BS) and biostimulation–bioaugmentation (BS-BA) assays. This was carried out on groundwater samples obtained from a PCE-contaminated site which had been unsuccessfully treated using chemical oxidation. BS resulted in complete dechlorination by week 21 compared to controls which had only 30 % PCE degradation. BS also led to a approximately threefold increase in 16S rRNA gene copie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However, the major bacterial dechlorinating group, Dehalococcoides (Dhc), was undetectable in PCE-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This suggested that dechlorination in BS samples was due to indigenous non-Dhc dechlorinators. Application of the BS-BA strategy with Dhc as the augmenting organism resulted in complete dechlorination by week 17 with approximately twofold to threefold increase in 16S rRNA and Dhc gene abundance. Live/dead cell counts (LDCC) showed 70–80 % viability in both treatments indicating active growth of potential dechlorinators. The LDCC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cell copy numbers (r > 0.95) 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use for low-cost monitoring of bioremediation.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e dechlorinating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non-Dhc groups can be successfully exploited for PCE decontamination while demonstr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methodologies for preliminary site assessments prior to field-based studies.  相似文献   

17.
18.
钻探资料证实南海东北部发育海相中生界。潮汕坳陷是南海东北部最大残留坳陷,面积达3. 7×10 4 km2,经历了晚三叠世张裂初期、侏罗纪坳陷期、晚侏罗世末期第一次构造反转期、早白垩世再沉降期、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次构造反转期及新近纪区域热沉降期等6个构造演化阶段,充填了滨浅海、半深海等海相沉积及河湖相等陆相沉积。潮汕坳陷侏罗系半封闭海湾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泥岩地层厚,生烃能力强,油气地质条件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钻探、包裹体分析及地球化学探测表明,南黄海盆地深部海相中—古生界存在油气充注过程,具备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基于南黄海盆地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邻区下扬子陆域最新的钻井资料的充分认识,通过对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的构造区划、下古生界成藏要素及油气成藏组合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南黄海盆地是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形成的残留盆地,下古生界构造形变作用较弱,地层保存较完整,盆地中部崂山断隆带的高石稳定带构成了下古生界构造相对稳定带;②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较优越,下寒武统烃源岩厚度较大且有机质含量较高,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中寒武统—奥陶系多发育交代白云岩和颗粒灰岩,可作为较好的储集层,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厚层泥质岩广泛发育,具备较好的封盖能力,可作为一套区域性盖层;③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相对稳定的高石稳定带发育多个大型构造圈闭且存在油气充注,构造圈闭与油气形成时空匹配较好,后期构造破坏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可作为南黄海盆地深部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的深刻内涵。该套页岩浮游藻类与浮游硅质生物共生、繁盛,硅质生物骨屑的成岩多孔性有利于藻类所生成烃类的原位滞留和后期裂解形成有机孔隙的大量发育与保存,而顶底板封堵条件与后期构造运动强弱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要素,揭示了海相页岩气“源储一体,早期滞留,原位富集,晚期改造”的富集保存机理,明确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深层、常压和陆相页岩气将是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十四五”期间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将有望得到更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