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武宣县黄茆剖面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连续沉积,剖面露头较好,近年来发现有作为泥盆系与石炭系分界的Siphonodella praesulcata与S.sulcata牙形石系列。黄茆剖面含有Ceriphyllum珊瑚组合与Caninia cf.dorlodoti珊瑚组合。这两个组合产于Siphonodella crenulata牙形石带内,故其时代均为早石炭世。上述两  相似文献   

2.
陕西镇巴火焰溪剖面位于大巴山西段,临近川陕交界、交通便利。那里晚泥盆世地层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本文就该剖面法门阶牙形刺动物群、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进行了研讨,建立了该区法门阶的两个浅水相牙形刺生物组合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柳州市1:5万区调工作中所获得石炭系较多的地层古生物新资料,对柳州市石炭系划分进行探讨。文中较详细论述了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下石炭统内部界线、上下石炭统界线和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划分的新证据和认识。指出位于柳州市东郊马鹿山剖面产出较丰富的(?)类、珊瑚、牙形刺化石,为当前广西碳酸盐台地相区发育良好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剖面之一。  相似文献   

4.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 ,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 ,可划分 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 ,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 /石炭系 ,以Eoparastaffella的出现作为维宪阶的底界 ,以Globivalvulina或Pseudostaffella的出现作为上、下石炭统的划分标志 ,生物分带明显 ,与岩石地层分界吻合或基本一致 ,是较理想的地层分界  相似文献   

5.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①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叠系;②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面是石炭系山西组,上面是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③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面是石炭系太原组,上面是二叠系山西组,山西组的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笔者认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划分,以第③方案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的平行不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内各阶之间,除“柳江运动”形成的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平行不整合外,过去一直认为是连续沉积整合接触的。文章以大量资料,从宏观特征、地层(生物带)的缺失,结合地层层序、沉积环境(相)的变化,首次论证了诸多平行不整合的存在,并给予了命名。  相似文献   

7.
通过1:250 000天水幅区域地质调查,在礼县鲁班石、郭家坪、青林寺、大南岔沟、固城一带的石炭系地层中相继新发现了丰富的珊瑚、腕足、蜓及非蜓有孔虫、牙形刺及古植物化石,为该地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和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经过区域对比,发现原划地层单元的名称和时代归属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新发现的化石及其组合特征,重新厘定了本区石炭纪地层的地层序列和岩石地层单元名称.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近年桂北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成果 ,对泥盆纪末至早石炭世生物群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划分了若干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生物 (组合 )带 :有孔虫 12个 ,珊瑚 11个 ,腕足类 6个 ,牙形刺 5个 ,菊石、介形类各 2个 ;并提出了年代地层划分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研究程度较低,鲜有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其精确时代一直没有确定。在该套地层中发现四射珊瑚化石共计10属13种,床板珊瑚5属8种。其中四射珊瑚中主要分子有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Arachnolasma,Lithostrotion,根据珊瑚的垂向分布,建立了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组合带,该组合带可与前人在华南地区早石炭世地层中建立的Yuanophyllum带进行对比,也能与邻区及中国其他地方相同时期的珊瑚组合对比,进而确定其精确时代为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至德坞期早期。对该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该动物群具明显的特提斯生物大区和中国北方大区的珊瑚分子特征,属二者的混生带。   相似文献   

10.
珊瑚 Caninia dorlodoti组合带,系吴望始等(1981)研究华南地区邵东组珊瑚化石时所建立的一个上部化石带,下部为Ceriphyllum elegantum组合带。关于邵东组(段),候鸿飞(1965)、吴望始等(1981)根据其中所产腕足、珊瑚等化石性质,均将其与西欧艾特隆层对比,时代归早石炭世。王成源(1983)研究了从邵东组下部分析出的牙形刺Polygnathus一些分子,认为邵东组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宁宗善等(1984)根据广西武宣下石炭统黄茆组中珊瑚、牙形刺化石,把它和邵东组对比,从而将邵东组和艾特隆层归到下石炭统。这种分歧的存在,除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外,邵东组的时代问题,实质上是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地理分区、组合和地层分布概况。认为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群落的构成和分布受沉积相和生物地理分区的双重控制。四射珊瑚的分布大致以右江断裂带为界。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北部区的珊瑚群由下到上可划分为7个组合带,西南部区可分为6个组合带。文章还提出造成广西早石炭世珊瑚群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右江断裂带的控相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采自藏东贡觉—江达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_3b)和川西白玉地区上三叠统下逆松多组碳酸盐岩段(T_3~x~2)的牙形刺 Epigondolella postera 组合,成员包括 Epigondolella postera,E.sp.,Neogondolellanavicula。含上述牙形刺化石的地层时代为中诺利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了下雷一带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含锰地层的牙形刺21个属,45个种和2个未定新种,这些牙形刺可以分为七个化石带。通过对牙形刺化石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该区锰矿主要形成于两个时期:即具有重要工作价值的主要锰矿层形成于晚泥盆世晚期,另一个层位形成于晚泥盆世早期,本文还对该区沉积相与牙形刺生物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 1∶5万和 1∶2 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丰富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按国际地层委员会 1997年提出的奥陶系划分方案 ,对桂林奥陶系作了重新划分 ,上奥陶统之底界与传统的“中奥陶统”底界相当 ;中奥陶统底界从传统的“下奥陶统”内通过 ;下奥陶统底界从白洞组之底上提至“黄隘组”内火山碎屑岩之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应用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方面的资料,论述了浙江白垩系顶、底界的位置。指出浙江白垩系的最高层为发育于桐乡凹陷中的桐乡组.其层位与江苏的泰州组相当;对白垩系底界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指出建德群古生物组合的总面貌显示早白垩世的色彩。劳村组同位素年龄测定值小于130Ma,属于白恶纪范畴。磁性地层学研究发现M0R负极性超时出现在横山组,层位相当于阿普第阶的底部。因此,古地磁资料也不支持将建德群归入侏罗系。浙江白垩系的底界应划在劳村组的底部。  相似文献   

16.
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作为全球泥盆系-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在界线处的δ13C值、δ18O值、w(Ni)、w(Al2O3)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变,这为该剖面的高精度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能性。南边村剖面和黄茆剖面的化学地层学对比显示黄茆剖面长顺页岩的时代应相当于南边村剖面第56层至第60层,而牙形石演化的证据表明南边村剖面的第56层底部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因此黄茆剖面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应位于长顺页岩底部。Hangenberg事件作为一次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事件,在斜坡相的南边村剖面上也有一定的表现,例如w(Al2O3)上升所代表的海退,δ13C值下降代表的生物灭绝事件,以及Ni异常事件。   相似文献   

17.
某地泥盆系具有分布广、沉积相复杂、含铀层位多的特点。铀矿在空间上的分布受古地理环境的控制,矿床(点)多数产在古陆边缘浅海的海湾地区;位于隆起带与拗陷带的过渡部位,由南向北含铀层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鉴于某地中、上泥盆统的区域含铀性,因此对该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是寻找本区泥盆系铀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栾川群及其南北两侧相邻的不同时代地层及其之间接触关系的研究,结合前人资料进行区域对比,修改了栾川群的含义,提出了栾川群的底界置于白术沟组与三川组之间,原栾川群白术沟组归入下伏官道口群;大红口组仍作为栾川群最上部的一个地层组予以保留;原栾川群鱼库组划归上覆陶湾群。修改后的栾川群从下至上包括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时代归属晚元古代。  相似文献   

19.
试以地幔热柱观点的为理论依据,以隆起作为主线对山西的构造单元进行划分。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不再选择较大规模的断裂为界,而是以地体隆升后引发的地层挠褶构造带为界。以此划分出山西燕山期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在Ⅱ级构造单元中划分出11个Ⅲ级构造单元;划分出山西喜马拉雅期5个Ⅲ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作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淖毛湖普查工作,采用工程揭露及野外观察等地质勘查手段,并经过大量研究认为该铁矿床含矿岩系属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铁矿体位置位于内红色角闪花岗岩(γ42b)与泥盆系钙质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铁矿体以西分布有大面积角闪质花岗岩侵入体,其时代晚于泥盆系地层,大量热液活动在其与围岩发生接触变质,形成了矽卡岩带和磁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