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郑德凤  郝帅  孙才志 《地理科学》2018,38(3):419-427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甘肃省各县(区)2000~2014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整体效率偏低;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态势,但南北差异小于东西差异。 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除2001~2003年外,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地区数量在研究期内逐渐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现象减弱。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甘南地区,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磊  吴继贵  王应明 《地理科学》2015,35(12):1568-1574
基于2008~2012年中国水资源-经济-环境(WEE)系统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WEE系统的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情况;构建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空间权重矩阵,着重分析整体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探讨3种WEE效率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别对这些效率间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升WEE整体技术效率的瓶颈在于纯技术效率;区域间的3种WEE效率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误差相关;技术创新性、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产权结构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不同的作用形式对WEE整体技术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水资源禀赋和政府重视度对WEE整体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任梅  王小敏  刘雷  孙方  张文新 《地理科学》2019,39(7):1119-1128
基于2003~2016年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空间演变特征,识别环境规制低效运行城市,探究环境规制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规制效率上升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注重末端治理,环境规制效率下降趋势明显;珠三角城市群注重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环境规制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内部差异明显,珠三角城市群最为突出,长三角城市群环境规制下降型城市占比高达38.64%,集中分布在安徽、江苏交界处。珠三角城市群是高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是低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浩  王秀  周宏浩  王颖  陈晓红 《地理科学》2019,39(12):1962-1971
资源型收缩城市“精明”与“健康”发展是形成节约型空间格局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认识生计脆弱性与经济效率的有机关联是破解资源型收缩城市“空间失控”、建立“以人为本”精明城市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与收缩城市的界定,筛选东北三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模型和函数模型法分别对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的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并通过SPSS软件对2个系统间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4个评估时点,引入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协调性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低主要是由于投入大、产出小;城市生计整体呈现出脆弱性,其中公民教育程度是导致生计呈现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期内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抗脆弱能力的协调性是由失调阶段到协调阶段的过渡,整体上呈现东部、北部地区集聚上升发展,西部、南部地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徐维祥  徐志雄  刘程军 《地理科学》2021,41(11):1959-1968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考察了2003—2017年中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及其技术无效率项的影响因素,并借助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及收敛模型对全国和三大地区环境规制效率的时空差异性与区域收敛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全国整体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要素产出弹性系数明显大于资本要素,东部地区反之;②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人力资本、能源消费及人口密度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③各区域效率值稳步提升中伴随着离散程度加大、极化迹象明显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出稳定的“东热西冷”分布格局;④全国与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效率存在σ收敛,而东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扩大的态势,但所有区域相对β收敛与绝对β收敛现象显著。  相似文献   

6.
何舜辉  杜德斌  焦美琪  林宇 《地理科学》2017,37(7):1014-1022
基于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专利、论文数据测度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揭示2001~2014年中国创新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创新格局刻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差异的烙印,呈“东–中–西”逐渐衰减的态势,且随着时间推移,东部的压倒性地位进一步强化。基尼系数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反映了整体由极化增长向优化均衡发展的空间过程。东部地区基尼系数维持相对稳定;创新能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城市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却在不断缩小。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城市分布具有很强的经济依赖性,广泛分布于发达城市,而中等水平以上的城市呈集聚分布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与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分布高度吻合。Moran’s I值均为正,并呈不断上升之势,反映了城市间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省会城市作为区域性的创新极,对周围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辐射作用有限。经济基础、人力资本、教育水平、FDI规模、制度因素、基础设施6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形成。其中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因素影响较大,教育水平和制度因素次之,而FDI规模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的创新能力影响相对较小,但仍表现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演化特征及门槛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视角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2000-2017年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时空演化特征及城镇化的门槛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 泛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快速-中速-慢速”的节奏持续走高;各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均不同程度由低压力向高压力类型演替,并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及人口密度存在显著门槛效应,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对资源环境压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能源强度降低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环境规制和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低碳约束下中国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承良  管明明 《地理科学》2017,37(12):1805-1814
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征物流业,引入SBM-Undesirable模型,考虑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对中国(除港澳台和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4年物流业效率进行测度,基于格局-过程-机理框架系统揭示了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低碳约束下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空间分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带性分异态势。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地方依赖性,效率高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呈现由“大集中、小分散”向“条带状集聚”变化的特征,而低值区高度锁定于西北和西南半壁。空间集聚性较弱,不断趋于收敛,高效率集聚区表现出“北扩西移”的演化趋势。物流业高效率区与高产值区呈现显著的空间同配性。 物流业效率的空间演化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产业集聚、信息化水平、政府调控对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源强度则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对物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提高物流业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春运人口流动透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魏冶  修春亮  刘志敏  陈伟 《地理科学》2016,36(11):1654-1660
基于春运人口流动大数据,选取对外联系度、优势流、城市位序-规模分析等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网络层级结构中蕴藏着位序-规模规律,但与理想的帕累托分布有所区别,城市规模彼此差异相对较小;空间距离与城市等级在城市网络联系中发挥支配性作用,保证了城市网络的层级性与有序性;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联系呈现“两横三纵”特征,该特征与铁路大动脉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东部地区城市网络联系更加密切,而西北、西南地区则相对稀疏,基本上以“胡焕庸线”为界,而“兰新线”是突破这一限制的潜在力量;中国东北地区未形成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系形成带状网络;华北与华南地区的“灯下黑”现象值得警惕,缓解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是核心城市功能的对外疏散,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带状区域发展或许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流行模式和中坚力量。总体上看,针对于揭示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春运人口流动数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城市与人口研究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数据源。  相似文献   

10.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1~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要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非期望产出对于海洋经济效率具有明显影响。② 2001年以来海洋经济效率演变分为波动下降(2001~2008)和缓慢上升(2009~2012)两个阶段;区域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③ 空间上呈现由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向以天津、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极格局演进的趋势;省际变化特征各异。最后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提高海洋经济效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任宇飞  方创琳  蔺雪芹 《地理学报》2017,72(11):2047-2063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之一,其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首先对城市群生态效率进行定义并将其作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随后运用传统DEA模型及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在2005年、2011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面中的经济效率、生态效率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了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通过松弛度分析,为改善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提供了对应建议。结果表明:① 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格局,而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综合效率始终呈下降趋势,2011年前其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2011年后受规模效率影响较大;② 京津冀城市群受污染影响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在2005-2011年为下行期,2011-2014为修复期;③ 沿海四大城市群内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核心城市周边以及沿海沿江地区城市生态效率相对较优,内陆城市则较低;④ 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消耗强度高、经济效益产出高、生态效率高,从整体来看,城市群内多数城市呈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趋势,污染物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环境影响问题有所改善;⑤ 影响东部四大城市群经济生态效率的原因不同,本文从城市群角度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SBM-DEA模型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113个城市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 指数揭示了城市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了绝对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7大城市密集区的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只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和东莞市5个。各城市密集区中珠三角城市密集区效率最高,其次为京津冀城市密集区,其它依次为海峡西岸、北部湾、长三角、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区。(2)7大城市密集区都存在投入要素冗余与产出不足。其中,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产出率较低,使用方式比较粗放;相对而言,人力和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使用方式比较集约。各城市密集区投入冗余状况比较相近,而产出不足方面则差异较大。各城市密集区在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收益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的TFP整体上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城市效率TFP提高的贡献更大。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尤其应重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4)辽中南、长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同时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除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密集区外,其他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TFP差异会逐步自动消失。  相似文献   

13.
金钟范 《地理研究》2010,29(9):1670-1682
从基于企业活动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企业组织联系为城市网络基础的认识出发,以企业跨国母子组织联系为根据,建立网络基本要素和联系密度等概念与指标。以中韩城市联系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跨国网络结构特点。结果表明:跨国城市网络不断扩大的同时,网络基本要素分布呈现区位倾向性,集聚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对和结点城市联系密度位序—规模分布显著,形成青岛、上海、北京、天津与首尔主导轴和青岛、天津、上海、北京等主导结点;城市对和结点城市的联系密度规模位序不断调整,同时在高位序群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结点城市呈现专门性、综合性的分化,如北京和上海显示综合性,青岛和天津显示专门性等;受企业母子相互关系影响网络联系键具有矢量性,进而结点城市中形成源结点和受结点之分。  相似文献   

14.
郭建科  喻铄琪 《热带地理》2022,42(10):1640-1650
基于沿海港口物流企业数据,运用世界城市网络分析、社会网络理论分析、QAP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09、2014、2019年为时间节点,分析近10年来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9—2019年,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规模与联系强度均显著增强,但网络整体联系仍处于弱联结状态。2)网络联系空间保持核心—边缘结构,其中上海稳定保持核心联系城市,辐射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构成核心网络;而边缘城市主要通过连接核心城市加入网络,且边缘城市间互动性较弱。3)沿海港口物流网络层级结构明显,依据网络中城市地位差异,呈现核心—次核心—一般—边缘4级圈层网状联系结构,且圈层间联系强度随圈层等级降低而逐渐减弱。其中,核心圈层由单核心(上海)向双核心(上海、宁波)发展。4)沿海港口物流市场规模、港口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环境、港口物流企业总部规模的差异化发展对沿海港口物流网络发展具正向作用,而信息基础水平差异化发展对港口物流网络发展具有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考虑非期望性产出(环境污染),本文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中国275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3–2016年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呈现东、西、中逐渐降低的分布格局;(2)在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差异均不断增大,全国尺度上和东部地区效率值出现了极化趋势;(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较弱的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型区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且不断向中部地区延伸;高-低极化型区域多为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低-高凹陷型区域零星分布于高值聚集区周边,部分在研究期内转为高值聚集区域;低-低均质型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研究结果认为应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强化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Ren  Yufei  Fang  Chuangling  Lin  Xueqin  Sun  Siao  Li  Guangdong  Fan  Beil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8):1315-1330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cor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y are threatened by a serie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severe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efficiency, which is defined as accomplishing the greatest possible economic benefit with the least possible resource input an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quantify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is work, a tradition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 with a slack-based measurement (SBM) model of undesirable outputs, was used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eco-efficiency of four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eastern China (UAECs) in 2005, 2011, and 2014.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slack analysi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four UAECs are provided.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located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displayed a V-shaped pattern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In contrast,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declin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had a considerable los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due to pollution, whereas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less impacted. Overall, the eco-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the four UAECs declined from 2005 to 2011 and then increased from 2011 to 2014. In addition, the urban eco-efficiency in the four coastal UAECs wa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evolution patterns. The eco-efficiency was higher in the peri-urban areas of the core cities, riverside areas, and seaside areas and lower in the inland cities. The core citie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economic benefit output, and eco-efficiency. In most of cit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emission of pollutants declined, leading to a reduction of pollutants and 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addition, a differenti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performed,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3~2013年城市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趋势面分析、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能力高的城市高度集聚在沿海三大区域及内地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时间推移,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扩散的趋势。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推动了创新的区域扩散和空间溢出。发明专利、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水平依次降低,空间集聚程度依次提高,空间相关性依次提高。固定效应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该市的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工业基础、高等教育资源、创新投入、经济外向度显著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且政府支持和城市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出现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8.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cor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y are threatened by a serie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severe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efficiency, which is defined as accomplishing the greatest possible economic benefit with the least possible resource input an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quantify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is work, a tradition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model with a slack-based measurement(SBM) model of undesirable outputs, was used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eco-efficiency of four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eastern China(UAECs) in 2005, 2011, and 2014.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slack analysi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four UAECs are provided.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located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displayed a V-shaped pattern(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In contrast,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declin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had a considerable los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due to pollution, whereas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less impacted. Overall, the eco-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the four UAECs declined from 2005 to 2011 and then increased from 2011 to 2014. In addition, the urban eco-efficiency in the four coastal UAECs wa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evolution patterns. The eco-efficiency was higher in the peri-urban areas of the core cities, riverside areas, and seaside areas and lower in the inland cities. The core citie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economic benefit output, and eco-efficiency. In most of cit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emission of pollutants declined, leading to a reduction of pollutants and 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addition, a differenti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performed,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监管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博  杨旭  吴相利  曹原赫  蔡莹  王雪微  赵程 《地理研究》2019,38(7):1777-1790
基于中国2010—2016年的地级市污染监管水平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计量模型等地学方法,分析中国地级城市污染监管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 2010—2016年中国污染监管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区域性和集聚性特征明显,东南部地区为稳定的高值集聚地区,中西部地区为稳定的低值集聚地区。② 中国城市污染监管水平属于次位型分布,监管规模分布的分散趋势大于集中趋势。③ 城市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占比等对城市污染监管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规模对污染监管水平存在负向的影响。④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密度对污染监管水平起到显著的直接效应;第二产业占比、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起到了显著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