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风水交互作用是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交错带特殊的侵蚀营力,并致该区土壤侵蚀强度加重。以毛乌素沙地窟野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影像解译及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河道与沙丘交互地貌过程。结果表明:(1)窟野河“三河夹沙”区沙地以河流为中心呈现出对称条带状格局分布,距离河流,依次呈现出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丘陵沟壑区的空间格局;(2)典型河段河道与沙丘空间格局呈现出河道穿越流动沙丘、河道两侧斑块状沙丘镶嵌分布、两河交汇处流动沙丘分布等3种格局;(3)河道弯曲系数与河道两侧沙丘活动性的变化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4000米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可定为高原东南部与外围地区间的地貌界线。低于山顶面的高原面的形成与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谷地、盆地的加积相关。元谋运动以来,地貌边界带的发展与高原整体的隆升同步,1500米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环绕高原分布,现代水系相继发育。金沙江与长江贯通后东流入海,这是中国大陆地势最终转变为西高东低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层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寒草甸是高原上适合高寒草甸形成的气候层带在其下垫面上“投影”的产物 .在垂直带中 ,高寒草甸分布的上下限是上述气候层带上下限的指示 .高寒草甸下限分布趋势面与高原基面趋势面相交的闭合曲线区是高寒草甸在高原上水平分布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陆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基础要素,是地球各大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强烈、物质交换最为频繁的界面。来自宇宙和地球内部的各种能量在地球表面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陆地地表形态,而陆地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成因的多元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生物群落类型的分化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因此,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地貌过程的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是研究和理解自然地理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青的高原。它形成于第三纪上新世时期,而上升成为现在这样的高原却主要是第四纪时期。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到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这样一块高亢巨大的地面兀立在地球表面,对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以其本身高亢寒漠的特殊性影响着高原本身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它自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由于其本身自然条件的特殊严酷以及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地貌分类系统,传统地貌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海拔及起伏度,较少考虑地貌的完整性原则,且分类结果琐碎。为了避免此类问题,以我国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000 m分辨率的SRTM DEM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思想,基于eCognition软件,利用多尺度分割、局部方差法以及决策树分类法自动划分了地貌形态。结果表明:(1)在分割尺度范围为10-1400、步长为100时,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最佳分割尺度为400;(2)依据平均高程及标准差的大小,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可划分为极高山、大起伏高山、高丘、小起伏高山、大起伏中山、小起伏中山、高海拔平地、低海拔平地八种地貌类型。相比依据海拔及起伏度的划分方法,分类结果更能考虑地貌的完整性原则,且具有高效便捷性,划分结果更平滑,为我国地貌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据1996-2016年定结地区Landsat4-5 TM、MSS、Landsat7 ETM、Landsat8 OLI共6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西藏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特征及近20 a来风沙地貌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类型主要有爬坡沙丘、谷坡灌丛沙堆、新月形沙丘、平沙地及谷底灌丛沙堆,主要沿朋曲河、协林藏布、叶如藏布、吉隆藏布及曲强藏布等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并集中在宽谷段,同时在登么错、强左错、共左错及错母折林等湖泊周围呈小面积零星分布。(2)1996-2016年定结地区风沙地貌格局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4年呈扩张趋势,年转换率为0.87,面积增加量为151.2 km2;2004-2016年呈逆转趋势,年转换率为-0.59,面积减少量为276.6 km2。整体而言,1996-2016年总面积转化率为-0.27,风沙地貌面积呈先扩张后缩减趋势,转移矩阵分析流动沙地向固定、半固定沙地转移较多,这种变化特征与转移方向印证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性愈发显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朱大奎 《地理学报》2020,(2):F0003-F0003
陈志明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1958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专业毕业。几十年来,陈志明研究员专注地貌图的编制、大区域构造地貌图的编制,在国际上多有合作,著述甚多。陈志明老师又一巨著《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出版(测绘出版社,2017年12月)。该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亚洲及邻区陆海地貌全图与板块造貌构造图研制"的延伸。全书130多万字,分为上下两册精装,共1100页,书中各章附有参考文献642篇(本),其中英文俄文文献324篇(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理学家们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但城市地理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系统性的研究及教学领域,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Biosphere)模型是一个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素和氮素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本研究采用MODIS遥感数据与CAS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为20.57×1012g·a-1的碳。同时根据五道梁实验点上得到的经验关系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区域上的土壤碳排放(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总量为8.07×1012 g·a-1,因此推算得高寒草原区域内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折算成碳为12.50×1012 g·a-1。  相似文献   

13.
《热带地貌》评介地貌具明显的气候地带性。热带、亚热带的地貌,与我国其他气候带的地貌景观显著不同。《热带地貌》就是基于热带、亚热带地貌的特殊性创办的我国第一份地貌专业期刊。《热带地貌》创刊于1980年,是新中国80年代“科学的春天”萌生的地学优秀期刊之...  相似文献   

14.
宁夏构造地貌格局及其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宁夏北部和南部的构造地貌格局迥然不同。北部,山地、盆地、台地平行排列,组成带状地貌格局,是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环套状地貌结构型的一部分;南部,弧形山地与盆地相间排列,组成弧形地貌格局,属于宁夏、甘肃交界地区弧形地貌结构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地貌轮廓和分区论述 已故的徐近之先生把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为一支无脚的鸵鸟:西段以帕米尔高原作头顶,兴都库什山为鸟喙,颈部是以大喀喇昆仑山为轴心的印度河上游的崇山峻岭;中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以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到北部边沿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岭与盆地、高原交替出现,构成鸵鸟的躯干;东南部逐渐变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仿佛是鸵鸟下垂的尾端。这个形象的比喻有深刻的地质构造差异和地貌形态作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大致按照上述的轮廓把青藏高原划分成如下三个二级地貌区,即(1)西部为高山深谷区;(2)中部为高原山脉盆地区;(3)东南部为平行岭谷山原区(图1)。这三个区的共性是,在第四纪统一的应力场控制下,都呈强烈的断块高原式隆起。但由  相似文献   

16.
1982~2013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覆盖变化及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陆晴  吴绍洪  赵东升 《地理科学》2017,37(2):292-300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台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1982~2013年高寒草地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近32 a来,整个高原草地生长季NDVI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000 3/a (p<0.05);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整体为增加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75.3%,其中显著增加的占26.0% (p<0.05),类型主要为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高寒草甸;比例为4.7%,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原西部地区;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分析显示,青藏高原草地与降水、温度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均值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对降水的滞后效应显著;高原东北部温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好,降水为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东中部地区降水充沛,温度则为高寒草地生长的制约因子;南部地区降水和温度都较适宜,均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相关性显著(p< 0.05),共同作用于草地的生长;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因子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维明  柴慧霞  周成虎  陈曦 《地理研究》2009,28(5):1157-1169
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本底数据的最新新疆地貌数据,能提高定量化地貌格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利用地学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最新新疆地貌数据,定量化分析了地貌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大地貌单元中,平原地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3;(2)地势分级,中海拔地貌占绝对优势,约占全疆总面积1/2;(3)形态类型中,丘陵地貌在地势起伏中占主导地位,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两大沙漠中,以沙丘形式分布;(4)基本地貌类型,中海拔丘陵最多,占总面积的21.417%;(5)成因类型中,流水、风成和干燥作用占主导地位;(6)受不同形成条件和控制范围的影响,新疆成因类型的分布特征随着海拔和起伏的变化而变化;(7)总体上,新疆地貌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两大特征:水平环形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疆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极大。深入认识各地地貌条件特点,对于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资源开发和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的意义都是很大的。 认识地貌条件特点可以从部门地貌入手,也可以以区域为基本单元。我国现在的地  相似文献   

19.
梅静  孙美平  李霖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40-1751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 Hu(SWH)双源蒸散模型对青藏高原那曲、纳木错、藏东南站蒸散发进行估算,在结果验证良好基础上,对青藏高原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各站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H模型在青藏高原3个草甸站适用性良好;年蒸散发介于388~732 mm之间,年内分布呈先增大后减小特征;3站蒸散发组分差异较大,那曲站和纳木错站土壤蒸发对蒸散总量的贡献分别为53%和56%,藏东南站蒸散发则几乎全部由植被蒸腾贡献,占比高达95%;植被叶面积指数为3站蒸散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饱和水汽压差对藏东南站蒸散发影响也较大。研究结果可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组分时空格局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于2015年6~10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土壤呼吸进行监测,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草甸昼、夜间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地观测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呈现单峰趋势,呼吸速率的日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季节峰值出现在8月上旬;(2)生长季内,土壤温度是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主要控制因子,其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69%(指数函数)和72%(Arrhenius模型);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复合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的81%;(3)观测期内昼、夜的Q10值分别为2.66和3.29,昼间土壤温度反应灵敏度要比夜间小,验证土壤呼吸的敏感性指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