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17,37(5):641-650
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领域乃至研究方向均处于变化中的学科,重新认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学科方向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几十年来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阶段,总结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转型发展社会背景的响应,一方面要坚持学科交叉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和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另一方面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要以新的心态、新的视野,来思考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理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长期以来学科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战略性、咨询性、预测性甚至总结经验性(成果表现为发展学科理论)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重要性将逐渐显现。阐述了信息化与社会空间经济组织、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新型城镇化等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就“国际热点”与“国际前沿”、理论研究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理念以提出了新设想,并提出将“人文地理学”改称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报7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载文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何书金  赵歆 《地理学报》2004,59(Z1):198-204
根据1934~2004年<地理学报>载文及作者情况,结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扩刊版)和中国科学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1年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进行分析,从中揭示我国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现状、作者分布特点及规律、核心作者所占比例、文章的合作度等,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提供相关参考的数据,从侧面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顾朝林 《地理学报》2009,64(10):1175-1183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为国家发展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发展蓬勃兴旺.然而,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始终处在议论之中.尤其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长期处在争沦之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走进世界,发挥人文地理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地理学发展历程阐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的转变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另一方而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增强,需要人文地理学为国家发展做出更重要的贡献.人文地理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需要解放思想,注意在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社会科学的社会公平价值规律、自然科学的景观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的历史分析方法以及数量分析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既需要对已有成果的概括提升,也需要有一种深度挖掘和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回顾中国近2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其总体特征为以经济地理学研究为主导,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区域地理学内容不断丰富,其他人文要素逐渐受到重视.从方法论上,不断引入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加强空间分析及模型方法.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自由申请项目统计结果发现,近10余年来,自由申请项目中人文地理学方向获资助的项目持续增加.从选题和研究内容上不断丰富,更加关注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的30年间,中国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取得了飞速发展.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种类增加,覆盖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球信息科学等各专业;主办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省级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版面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高,获得了国家期刊奖和各部委的多项奖励,英文版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被SCI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6.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黄贤金  高怡 《地理科学》2012,(10):1186-11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近10年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白凯  周尚意  吕洋洋 《地理学报》2014,69(8):1190-1206
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分化”与“变迁”,典型社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已成为学界所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在初步总结国外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过去10年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与关注,结合中国发展现状提出,本土社会文化特质的地理学研究、权利与资本对社会文化空间形态与地方建构的影响、城乡与区域人口迁移所形成的流动现象与规模效应等,是未来社会文化地理学应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同时强调了,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贡献的普适性与中国自身社会文化特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刘云刚  李志刚  黎斌 《地理学报》2014,69(8):1224-1233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是、根植于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人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4,59(Z1):3-7
作者阐述了新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面临着国家发展的大量需求,有传统的领域,也有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重组等新兴领域.根据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当前需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发扬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长处,立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区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数据库、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学在地理学科领域给人留下的是萧条、甚至被边缘化的印象,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该学科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地理学者在复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口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人口分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龄化、婚姻模式和移民犯罪等众多人口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和人口城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占据着领先地位。中国人口地理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加,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逐渐偏离主流人文地理学的倾向;今后,中国人口地理学应更多地回归地理学领域,在人口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领域间寻求健康、平衡的定位,以促进其在跨学科领域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樊杰  赵鹏军  周尚意  邓祥征  王琛 《地理学报》2021,76(9):2083-2093
本文属于《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学科规划的系列成果之一,写作组在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判研的基础上,在本文中侧重介绍未来15年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发展临近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类活动的经济社会过程对人文地理分布规律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已成为探讨和理解变化的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也呈现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集成的特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产出,揭示了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和演变的科学规律,成为调控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科学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制定、空间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应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根据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主要产出结果,中国人文地理学可按照5个分支学科群进行学科战略布局,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在新时期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下,具有其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方向,相互协调,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Fan  Jie  Zhao  Pengjun  Zhou  Shangyi  Deng  Xiangzheng  Wang  Che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9):1654-1669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Human geograph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相对独立完整、并具有有机联系的特色人文地理单元。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工作。通过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将突出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地方特色性和复杂多样性,因地制宜地推动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为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营造重点地区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本文在吸纳已有的各类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综合性、主导性、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以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10大要素为基础划分依据,构建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人文地理划分为东北人文地理大区Ⅰ、华北人文地理大区Ⅱ、华东人文地理大区Ⅲ、华中人文地理大区Ⅳ、华南人文地理大区Ⅴ、西北人文地理大区Ⅵ、西南人文地理大区Ⅶ和青藏人文地理大区Ⅷ共8个人文地理大区和66个人文地理区。该区划方案填补了中国人文地理没有综合区划的空白。各个人文地理大区和各个人文地理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地形地貌属性、气候属性、生态属性、人口属性、城镇化属性、经济发展属性、聚落景观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民族宗教属性。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与已经划出的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农业区划等有较大程度的吻合性,体现出在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4.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for China.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geography. This study reviews the course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successive periods of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Each period has enhanc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d to a mor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ok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o argue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s among regions, and solves the imbalance among the economy, humans, and nature to promote the spatial 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r better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y. The balanced promotion of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in each reg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We then use concepts from development geography to examine China’s path of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the economy, and ecology.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5.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刘锋 《地理研究》1999,18(4):434-443
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的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发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耿志  冷疏影 《地理学报》2018,73(3):578-594
选取土地利用、城市体系、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社会文化地理5个研究议题,以1986-2017年所有相关的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研究样本,对每个项目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队伍、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自由开展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交叉和方法创新,培育学科新生长点以及培养和壮大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本文同时反映了3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人文地理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有助于了解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特征与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2020年减贫转向后相对贫困将贯穿于现代化全过程,减贫的可持续性面临着巨大挑战。论文在梳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地理学视角阐述了可持续减贫的内涵、尺度分析模式、对象划分、评价监测,以及路径设计和发展干预。主要结论为:① 可持续减贫是在建立家庭和地方发展潜力与动力基础上的持续减少贫困,并缩小发展差距的思想和实践范式;② 可持续减贫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尺度分析模式,研究减贫的尺度转换过程,反映减贫要素和决策实施在空间的尺度解构和重构;③ 可持续减贫对象分为绝对贫困家庭、相对贫困家庭、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乡(镇)和相对贫困县,并提出了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标准;④ 运用“五维地理资本指数”和欧氏空间距离,分析县域可持续减贫成效与区域收敛性;⑤ 可持续减贫通过地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空间整合,推动区域贫困治理由传统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⑥ 可持续减贫突出以地方为主的“内源—外源”融合的发展干预。  相似文献   

19.
Dong  Yin  Jin  Gui  Deng  Xiangzheng  Wu  Fe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1):130-148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poverty is important for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this paper proposes a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PVAR)model that combines the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with the 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to identify the poverty-causing and the poverty-reducing factors in China.The aim is to measure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of China's provinces from 2007 to 2017,and use the exploratory spatio-temporal data analysis(ESTDA)metho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The poverty-causing factors in China include the high social gross de-pendency ratio and crop-to-disaster ratio,and the poverty-reducing factors include the high per capita GDP,per capita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per capita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number of hospitals per 10,000 people,rat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vegetation coverage,per capita education expenditure,number of universi-ties,per capi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expenditure,and funding per capita for cultural undertakings.(2)From 2007 to 2017,provincial income poverty(IP),health poverty(HP),cultural poverty(CP),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hina,and the overall national poverty has dropped by 5.67%annually.there is a differentia-tion in poverty al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in certain provinces.(3)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local spatial patter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between provinces showed strong spatial dynamics,and a trend of increase from the easter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as noted.The MPI among provinces exhibited a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e over time to form a pattern of decrease from nor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4)The spatio-temporal network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adjacent provinces were mainly negatively correlated,with only Shaanxi and Henan,Shaanxi and Ningxia,Qinghai and Gansu,Hubei and Anhui,Sichuan and Guizhou,and Hainan and Guangdong forming spa-tially strong cooperative poverty reduction relationships.Thes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20.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re the principal branches of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are both quantitative methods used to recover past events and even to forecast events based on precisely determined parameters. There are four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which we summarize with two spe-cific cases, one of which is about a typhoon’s development and its precipitation, and the other of which i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China. The differences focus on four aspects: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framework; the simulation data source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the core of the study object and the method of forecast application. As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ideology of the man-land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at present.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will exhibit crossing and blending in the future to reflect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phenomena be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