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乡愁",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留住乡愁"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保护。乡愁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的目的。"留住乡愁"的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满天星斗式"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能为充满人性关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一个真正充满诗意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且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从 1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 ,平均每年调出 10 0万t。与此同时 ,林、牧、渔产品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 ,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等方面也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尽管如此 ,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 ,比如 ,人增地减、人均耕地过少 ,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比较弱 ,水资源不足 ,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一形势下 ,…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实证调查,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市民化推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中央、地方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等。大力改革这些不合时宜的制度,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开辟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张保见 《地理学报》2010,65(1):122-122
历史民族地理是历史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由于资料的极度匮乏及其它因素的制约,有关唐宋时期西南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州的研究成为历史地理学界甚至民族史学界的难题之一,这一点从向来视为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宋部分相关羁縻地区的大片空白或标注失误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型城镇化特征及内涵,选取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统筹发展和创新发展7个因素26项指标构建浙江省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了该省70个县域行政单元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ArcGIS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分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浙江省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时间上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倒三角”特征;(2)形成三个高水平区域中心和两个低水平区域中心,高水平区域中心对周边区域带动辐射效应明显;传统城镇化指标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贡献较大,但城乡统筹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贡献逐年上升;(3)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得益于其创新发展,其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城镇化相较其他区域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的考辩,建立由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以陕西省10 个省辖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分为5 个等级类别:最高(西安)、较高(宝鸡、延安、铜川、榆林)、中等(咸阳)、较低(安康、汉中、渭南)和最低(商洛),区域差异呈现为陕北较高,陕南较低,关中(西安)突出的现象。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评价因素之间、相同城市的各评价因素之间皆存在水平上的差异,发展不均衡。陕西省城镇化过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发展,而人口集聚及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表现,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发展并不同步,需要统筹城乡、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吉均 《地理学报》2014,69(9):1391-1391
正由崔之久教授和他的团队编写的这部巨著《混杂堆积与环境》,终于在2013年问世了。我用了很长时间,仔细地阅读了这部著作,获益匪浅。我和崔之久教授长期合作,彼此工作十分了解。看到了他的这部巨著,感到欣喜之余也很吃惊。吃惊在于他的精力过人,能把如此多的领域汇总在"混杂堆积"这一概念之中。这恐怕是连当年提出"混杂堆  相似文献   

8.
程叶青  翟梦潇  王莹  张金萍 《地理科学》2019,39(12):1902-1909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基础服务设施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等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建设可持续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美好蓝图。以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海南省琼海市城镇化建设过程及成效,并以潭门镇、博鳌镇和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为案例,提炼出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及驱动力,为海南省其他类似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在地方尺度上予以落实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开发区作为特殊的政策空间,政策优势日渐消失,综合竞争力和活力下降。基于开发区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园区管理模式、产业创新及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园区城镇化发展等为分析框架,本文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为典型案例,利用问卷调研、深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园区管委会、企业管理层、周边村民等利益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诉求。认为扩园后的民营科技园不仅需要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区转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综合型园区,从低度城镇化走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升级等等,还需实现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从"制造"到"创造",真正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对当前处于转型期的国内开发区发展具有导向与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视角,借鉴人口承载力思想,提出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及其表征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区域PRED系统的承载力—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CPSR 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度与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通过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对区域PRED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以2000-2012 年大连市PRED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 研究时段内大连市PRED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人口承载力由363 万人降至291 万人;② 大连市PRED系统压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PRED系统负荷指数由0.97 降至0.85,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级别始终处于Ⅱ级橙色预警或Ⅲ级黄色预警状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大连市有关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结果可视性较强、可靠性较高。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以及基于CPSR模型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为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为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采用熵值赋权法测度了其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继而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耦合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度量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明显地出现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3级空间等级扩散,第2圈层呈现"V"字形空间分布;2滇西北、滇中、滇南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3从各市(州)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来看,昆明为优质协调,丽江为中级协调,迪庆、西双版纳为初级协调,昭通为轻度失调,其他市(州)为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  相似文献   

12.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10,65(4):507-508
李小建教授的新作《农户地理论》以不同于一般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者的视角阐述了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户各种活动的空间区位及空间结构。这部著作是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学术园地。著作中阐述了农户耕作、农民外出务工和从事工商业、文化活动以及农户居住的空间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地域空间角度揭示了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和对于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等的响应,总结了农户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这项研究吸取了西方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精华,以大量的农户调查、统计分析和模拟为基础,多角度总结出农户活动模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就研究的长期性、一手资料的翔实程度及空间模式的科学意义及实际意义等方面,本书确是我国近年来的优秀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二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然后基于改进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城镇化质量滞后规模程度较大的滞后型经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向城镇化质量超前规模程度较大的超前型转变;②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存在着明显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江苏省城镇化规模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现象值得关注,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凤荣 《地理学报》2006,61(11):1219-1231
由福建师范大学韦素琼教授和广州大学陈健飞教授合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一书,已于2006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LUCC研究领域的一部特色鲜明且内容翔实的专著。  相似文献   

16.
孙俊 《地理研究》2020,39(1):200-213
以《科学知识的地理》为中心,基于学术史、当前学界对该书的述评及相关研究的梳理,文章对科学知识地理学的学术脉络及创见进行了较详的考察。传统科学知识地理性的解释路径,存在无地方性与地方性二元论问题,且“地理”被视为科学的外因。基于科学知识生产“场所”地方性意义的揭示,科学与区域关系的建构,以及科学“流通”与科学全球化的阐释,科学知识地理学建构了“地点-区域-全球”多尺度视野下的科学知识生产、流通、消费解释路径,在揭示辩证性的科学知识地理性的同时,以新的模式解释了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与全球性关系。当前研究对当代科学知识地理性的强调,以及后殖民思潮的介入,将科学知识地理学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结论建议中国的科学知识地理学研究应注意审视当前科学知识地理学理论的预设,注意挖掘中国科学知识地理性方面的特殊议题,从多个层面结合中国实际讨论科学知识地理性问题,并及时、批判性地吸收和应用相关新思潮、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得出壁山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揭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旅游经济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璧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发展较为突出。璧山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总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稍低于长期弹性,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璧山区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影响更为显著;璧山区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态势正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正轨。持续推进大城市郊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产业城郊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是郊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利用城市圈层地域结构,进行城市区域的国土规划,体现大城市国土规划特色的有关问题,并从充分利用水道和轴线两个方面,论述如何确定城市重点开发整治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媛媛  汪紫薇  罗静  崔家兴 《地理科学》2021,41(11):1947-1958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①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39稳步上升到0.784,基本实现了“濒临失调→中度协调”的跨越,空间上呈“北部高南部低、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② 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特征分异明显,长期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市域占比29%,长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市域占比53%。③ 影响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要素转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外部经济变化对其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敏感性逐步降低,科技进步始终是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促进力。研究旨为中部农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已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现状后认为,由于受到劳动力总数、接受培训程度、亩均农业补贴数及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流转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和规模效益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因此,建议从转变农牧民思想、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流转补偿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等角度探讨解决的途径,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