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顾朝林  刘海泳 《地理科学》1999,19(3):237-242
本文全面地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形成过程、理论脉络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进展,并着重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即政治经济学分析、空间理论和社会-自然关系理论,最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刘云刚  李志刚  黎斌 《地理学报》2014,69(8):1224-1233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是、根植于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人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相似文献   

3.
李旭旦先生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李旭旦教授1911年秋,诞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青场镇一个中医家庭里。青年时就读于著名的南菁中学。1930年夏,以成绩优异由南菁中学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学习。在校期间,他艰苦奋发,博览群书,成绩斐然。1934年大学毕业后,留系担任助教。1936年考取中英庚款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两  相似文献   

4.
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苗长虹  魏也华 《地理研究》2007,26(6):1233-1246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与地方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也是经济地理学认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视角,其理论建构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区位、空间与地方来进行,并以分析它们与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其中经济行动者的能动性与结构的关系而走向理论建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技术、制度、文化和关系、尺度、调节是其理论建构的重要中介,也是当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争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地理环境的作用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然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2005,25(3):220-223,227
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对人文地理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反动导致非理性主义的泛滥。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以及把人文地理学研究当作一个文本解构、阅读和建构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野。非理性的人本主义的发展为解决区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整体的人地观和新区域地理学加强了对地方及历史、文化的重视;后现代思潮对全球和地区问题的关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源泉。后现代主义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影响主要可归结为个性化、多元化和人本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动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学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地理学逐渐成为西方研究的热点。而中国城市地学界一直重经济而轻社会、文化,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亟须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整体把握其研究框架与趋势,为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该文在概念界定基础上,总结1990s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归纳西方社会公平、疾病与健康地理、城市管制等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报》1998,53(2):97-105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出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介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系  相似文献   

9.
朱自力  李根良 《热带地理》2003,23(2):195-198
介绍罗开富先生在中国自然区划、水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学术贡献;他虽然人生道路艰难曲折,但始终勇往直前,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马润潮 《地理研究》2004,23(5):573-581
近半个世纪以来 ,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 ,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 ,经历了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 ,进入了 80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展 ,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 ,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 ,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 ,建立我们特有的学术身份 ,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 ,与主流对话 ,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论地理学的特性与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学科通常都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科问题、独特的学科特征以及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地理学的属性,进而认识现代地理学的时代特征。①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地理系统的复杂属性。②地理的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学科问题体系,阐述了不同地理问题的本质区别,进而促进解决不同地理问题的技术与方法体系建设。③"还原论"与"整体论"并举的地理学哲学思维方兴未艾。地理学强调的综合研究在当今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兴学科和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地理要素和地理系统并行研究的新格局。本文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出发,总结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地理学驱动机制对地理规律的组合效应。理解地理学关键特征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探索地理学的社会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2.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2018,38(7):1012-102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的参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所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引起了相关学科领域越来越深的参与,愈来愈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集成研究的趋向。过去的科学实践已证明地理学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地理学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不完全归因于它在探讨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综合研究的学科特性,部分原因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强调我国人文地理学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初步讨论了人文地理学要关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文地理学参与的途径及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黄贤金  高怡 《地理科学》2012,(10):1186-11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se of concept mapping for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northeast Florid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of human geography. The students were participants in an afterschool, academic, college reach-out program that provided opportunities to test concept mapping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spatial thinking and stimulate interest in human geography. The study documents the use of concept mapping for assessment of seventh graders’ achievement of a specific lesson and for students’ human geography achievement across all implementation grades. Concept mapping results provided insight into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where appropriate modifications could better facilitate meaningful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的主要重点方向与前景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要机遇,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建立学术共同体,针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兼容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推动各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和中青年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17.
Participatory ecological monitoring brings together conservationists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to collect data about changes in nature.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e “social nature” of such monitoring, considering not only its impacts for nature, but also society, and importantly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interact. Drawing on the field of nature–society studies we present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explore case studies from the community forests of Nepal. We document the importance of multiple knowledges of nature, including what is referred to as “local monitoring”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cientific procedures promoted in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as a situated and embodied practice, such that it may (re)produce social inequalities; and the place of monitoring within the wider socioecological regime, with regard to possibl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for both nature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thus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is increasingly popular approach to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8.
多样vs.分裂: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多元性及其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哲学、理论、方法和实践4个方面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内部的多元性,并区分了这些多元性的性质,即哪些是缺乏交流和整合的“散见”、哪些是需要统一和弥合的“歧见”、哪些是认识局限导致的“偏见”。据此建议加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原创性理论研究;减少对“主义”的过度推崇和对方法的盲目崇拜;加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交流及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在政策取向上取得“求真”和“务实”的平衡;提高学科发展的自信和对不同研究视角的包容。此外,应该在研究选题、杂志建设和奖项设置等操作层面推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的院士、前辈和主管部门领导纷纷表示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更快更好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学者责无旁贷,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集中探讨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的思考和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