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晓路  颜秉秋  季珏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74-1281
基于北京市典型社区的问卷调查, 运用决策树分析的方法, 对城市居民在不同阶段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目前,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转型, 北京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1/2, 城市居民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 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近1/2 的老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了解和认可度十分有限, 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特别是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床位存在大量缺口。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的阶段性差异。由健康状态步入需要照护的阶段后, 老年人对家庭赡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大约分别提高到原来的2 倍、4倍和8 倍。基于生命周期的测算, 2020 年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在机构和社区养老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和30%。④当前, 需求调控的重点是70岁以下低龄老人, 应该引导更多的低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养老机构布局的时空演变及政策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席晶  程杨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9):1187-1194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家庭照料资源的减少,机构养老服务在北京市得到快速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历程,探析了养老机构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分为萌芽期(1953-1959年)、停滞期(1960-1977年)、增长期(1978-1995年)和繁荣期(1996-2012年) 4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在区县尺度,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阶段和布局现状存在空间差异。延庆县、怀柔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门头沟区养老机构的发展主要处于增长期,呈现出增长期的布局特征;而昌平区、房山区、大兴区和通州区养老机构的增长主要处于繁荣期,并呈现出这一时期的布局特征;③老年政策不仅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总体规模,并且对各类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与空间布局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智慧城市和人本城市建设的浪潮已经触及到了城市的细胞——社区,智慧社区建设已成为未来10多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成熟以及城市社区管理逐步信息化的新背景下,本文从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智慧化路径:智慧社区建设应以社区动态规划为引导、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依托,通过多网格融合和技术标准建立与互融,实现社区服务精细化。特别强调社区规划应突破社区物理空间,并对社区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实现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上的再社区化;进而实现社区网格的科学划分和动态管理,并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模式挖掘和需求分析,提供社区居民行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夏永久  邓世玉  王越 《热带地理》2021,41(4):769-777
基于生活圈理论,构建了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标准,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行政区及街道等不同空间层面对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配置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合肥市城市养老供给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主要类型,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数量和体量在4个行政区间存有较大差异;2)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配置合理性均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呈圈层式递减,城市新区是养老服务供给的薄弱地段;3)合肥市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在街道层面差异更显著,覆盖率相似街道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养老机构配置,构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养老机构空间配置优化模型。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与GIS技术,分析现有养老机构在空间分布和规模上的合理性。在对老年人口数量预测的基础上优化养老机构配置,提出优化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合理性和模型求解算法的优越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养老机构缺口大,部分机构偏离最佳区位。有3所养老机构在现有区位运行欠合理,部分养老机构需适当调整规模,需增设13所养老机构。优化后的养老机构配置方案公平性提高59.71%,居民出行效率提高47.30%,投资者经济效率提高7.25%。在优化过程中,改进遗传算法的求解精度和求解效率优于传统的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一般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6.
程敏  崔晓 《地理科学》2018,38(12):2049-2057
综合考虑政府、居民、投资者3方需求,构建带约束多目标的养老机构配置优化模型,基于改进免疫算法和GIS技术,对上海市虹口区养老机构的配置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现有养老机构在空间分布和规模配置上的合理性,提出优化配置方案。研究表明:研究区现有养老机构数量缺口较大、部分养老机构偏离最佳区位、规模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3所位于江湾镇街道的养老机构在现有区位运行欠合理;为充分满足居民养老需求,需在虹口区南部地区增设15所养老机构;通过与一般免疫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得到的优化结果对比可知,改进免疫算法在此优化问题中的求解效率分别提高45%,38.89%,21.43%,46.34%,求解精度分别提高1.61%,2.73%,5.80%,6.91%。  相似文献   

7.
吉宇琴  姜会明 《地理科学》2022,42(5):851-862
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老龄化、养老资源配置、养老资源配置与老龄化适配度的演化格局进行了探讨,并揭示空间适配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且呈现“东高西低”空间特征;② 中国养老资源配置整体水平提高,空间分布上离散程度上升,各省(区、市)之间的绝对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扩大态势;③ 各省(区、市)养老资源与老龄化的空间适配度明显改善,适配度呈现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的发展格局,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④ 养老投资、政策关注度、养老相关志愿者、老年人抚养比均推动本地养老资源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适配,养老相关志愿者、老年人抚养比还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而老年人协会则抑制周边地区养老资源空间适配。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养老的老年学和地理学研究中,“就地养老”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并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需求的有效政策手段。迄今为止,关于就地养老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很多能够让老年人健康就地(或在家)养老的物质方面的因素,比如住房条件或家庭照护。有些老年学研究者们认识到,就地养老受到居住环境中实体环境和社会、情感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我们认为,在养老体验研究中,要更加深入地审视“人”和“地方”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我们主张就地养老成功的因素是地方具有维持良好关系的潜力。提到“地方(place)”一词的时候,人们过分局限于关注老年人身体上接近的地理空间,或是具有实体边界的地方,例如房子或社区。而我们通过回顾现有文献发现,对许多选择就地养老的人来说,更具有意义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所建立起来的多元的、网络化的社会和非社会关系。基于这个新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年人与地方的多层次的联系,以及从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的人与地方的关系来考察就地养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颜秉秋  高晓路  季珏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86-1597
养老设施规划配置的关键应着眼于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主体模拟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前期研究的梳理,归纳出养老机构配置问题中需要考虑的老年人、养老机构等主体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差异特征、其行为规则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多主体微观模拟模型,对2010-2030年间养老机构需求与供给态势进行了预测,并讨论了养老设施布局的评估指标,通过设施利用率、百人床位数和空间匹配度等指标,对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政策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多智能体模拟技术对把握人口动向及养老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特征而言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研究工具,能够很好地体现各种要素的空间属性。对于北京市的“9064”养老服务规划和养老设施专项规划的分析表明,如果仅仅对养老模式的分担比例和百人床位数进行控制,而忽视对空间布局的管控,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有可能出现继续上升的趋势,为此,必须制定城市中心区养老机构的比例,同时对养老机构的定价、选址和服务质量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平最大化目标的2020年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卓霖  程杨  戴特奇  李雪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609-1616
北京市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对其布局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预测了自然增长状态下2020年北京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然后建立设施布局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各需求点到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差异最小化为目标;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对北京市养老设施进行以公平最大化为目标的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平最大化的目标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即中心城区)所提供的机构养老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本地需求。城市发展新区在满足当地的机构养老需求之外,还将为中心城区提供大量机构养老服务,生态涵养发展区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少量机构养老服务。该布局导向与《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提出的布局建议相一致,且符合中心城区用地紧张、郊区自然环境较舒适的现实情况。研究结果能为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建议,所采用的方法也能为其他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地理学视角来看,西方国家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研究经历了从非地理学者的早期探索,到多学科交叉领域,再到地理学研究分支领域的发展过程。论文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西方老年人长期照护地理学研究的5个主题:① 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地理分布;② 照护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可达性;③ 长期照护服务的利用状况与制约因素;④ 不同空间或场所的照护体验;⑤ 长期照护的政策讨论与应对,以期为从地理学视角解读中国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提供借鉴,并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地理学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居住迁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老年人居住迁移的地理学研究在理论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提出了老年人居住迁移的研究框架,回顾了欧美、日本和中国地理学界对老年人居住迁移研究的成果和进程,以期为未来中国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Tempos of Elderly Age and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measure two types of tempos: 1) the tempo of elderly age concentration, 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elderly proportion in a region; and 2) the tempo of elderly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the rate of change in a region's share of the national elderly population. The two measurements are applied to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tempos var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lative tempos are also introduced to compare the indi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regions.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基于老年宜居社区内涵,探索性地构建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源数据,选择辽宁省149个城市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参评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  相似文献   

15.
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颜秉秋  高晓路 《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滞后、设施及服务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基于北京市区内6 类典型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包含老年人居住环境因子在内的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模型;并引入社会学及心理学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SEM Multiple-Group Analysis) 方法,以分析不同社区内各个老年特征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分析结果表明:①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度(指来自家庭、朋友、邻里和社会的各种支援) 构成居家养老满意度的首要影响因子;②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程度对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广泛而显著;③ 按照不同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型及其影响路径特征,可将城市居住社区划分为居住环境影响型社区、基本因子影响型社区、社会环境影响型社区、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影响型社区等4 种类型,不同类型社区的老年人在居家养老需求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揭示了提升对老人的社会支持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相关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中国农民工聚居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扩展阶段、社会空间转向和社区治理3个阶段。总体上看,对农民工聚居区的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从静态走向动态,社会网络方面从群体走向空间,形成机制方面从传统的社会学、城市地理学视角转向制度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生产视角,聚居区从改造管理走向合作治理,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论文从研究思潮、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的差别,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林琳  肖纬  顾敏煜  范艺馨  钟志平 《热带地理》2022,42(8):1301-1313
以广州市长者饭堂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度地图API、居民点POI、广州市为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可达性和运营可行性,并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通过转换测度结果和过程变量,刻画长者饭堂的供需匹配情景。研究发现:1)广州长者饭堂在“行政单元全覆盖”推广下供需空间匹配度六成合格,形成平衡型、剩余型和短缺型的数量“631”结构;2)供给和需求的主体优势、空间分布错位,需求获取优势高于供给,空间呈现“内低外高—单中心圈层”供给结构与“南强北弱—多核网状”需求结构;3)出行优势中心两级分化,成为剩余型和短缺型的主要聚集地。主核心片内出现“老城中心洼地”和“黄埔高地”,外围行政区出现多个剩余小高地或短缺谷地。最后,为精准干预长者饭堂网点布局,提出存量提升、配对整合、存量精简等适宜不同空间关联条件的不匹配型优化思路,优先考虑强空间关联的剩余型和短缺型街道配对整合;以及直接提升、主动提升、被动提升的匹配型提升思路,实现广州长者饭堂全覆盖全匹配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街道数据,多尺度考察了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2000—2010年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老年人口分布最为集中,城市发展新区增长迅速;10年间老龄化程度加深,区县间空间分布差异增大;老年人口总体呈"中心高、外围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社会隔离度区域面积显著扩大且在郊区集中分布,低社会隔离度区域面积缩小;养老设施总体供给不足,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不匹配;基于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最后从人口自然加龄、外来人口、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