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旅游发展的综合要素,该文以这两个指标建立旅游扶贫适宜性分类模型,构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指数评价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2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四象限法对23县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得出各县由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的高低组合决定的旅游扶贫适宜性类型,并依据各类型特征提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政策性项目拉动模式、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及大区带动发展模式4种旅游扶贫模式,针对各县的具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指出适宜模式下的旅游扶贫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运用针对中国重要客源国居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外国人来华旅游意愿总体情况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从旅游供给侧及客源国居民旅游感知的视角,探讨来华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外国人来华旅游意愿总体上不太强烈,在区域、华裔特征、来华次数以及年龄、学历和职业等人口学特征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资源和产品、语言沟通、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服务、交通便捷度和旅游价格等对来华旅游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旅游资源和产品影响最大,其次是语言沟通、旅游安全和旅游接待服务,交通便捷度和旅游价格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从生活质量上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35%,就城乡整体而言,已经进入了小康型生活,部分城镇居民进入了宽裕型生活。然而,社会分化很严重,城乡差别、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持续扩大,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随之显露出来,特困企业职工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弱势群体的就医、子女求学、就业等问题,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上访事件,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对贫困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切实做好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社区是组建社会的微观单位,是城市的细胞,在中国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社区成为城市空间重要构件和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单位,当前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是社会学者和城市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居民满意度成为评价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以乌鲁木齐市6种类型7个案例社区中的743户居民为调查对象,对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内在因素中社区类型差别是关键,社区周边环境对居民做出判断具有决策效应,社区居民个体差异,包括年龄结构差异、文化水平差异、收入状况差异对居民满意度评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调查对象所反馈的信息进行一种客观描述和重现,期望对后续学者进行社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居民满意度研究有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度,为城市社区的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5.
居民感知是旅游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扶贫村的生命周期是影响扶贫绩效感知的因素之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贫困山区实现脱贫目标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以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恩施州的22个旅游扶贫村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维度,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判定各村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扶贫村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差异。结果表明:(1)居民对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的感知包括政策执行力度、微观政策覆盖面、宏观政策覆盖面三个维度,对旅游扶贫效果的感知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正负效果六个维度;(2)旅游扶贫村分别处于探索、参与、发展和稳固阶段,且大多数处于探索、参与阶段;(3)扶贫村居民对政策执行力度和广度的感知水平均随着旅游业发展阶段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表明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既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4)发展、稳固阶段扶贫村居民对经济和环境成本的感知水平都显著高于探索或参与阶段,同时,对经济和环境效益以及素质提升的感知水平也显著较高,表明在旅游发展较成熟的扶贫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并存。本研究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扶贫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可以为扶贫村居民脱贫和旅游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度量居民在城市公园的游憩满意度对于改善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构建了用于测度居民游憩满意度(RRSI)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在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居民游憩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三大潜变量中,可达程度对居民游憩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深入分析发现,可达程度中的“公共交通”、“与居住区距离”,感知质量中的“景观品质”、“休憩设施”、“公园治安”、“文娱活动”、“标识系统”,感知价值中的“门票及消费”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城市公园游憩品质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理论上阐述了宜居城市的构成和内涵,并指出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根据信息金字塔原理和统计学原理设计了一个由5组指标构成的能反映各项人居环境要素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城市宜居性进行初步研究。基于ACSI模型建立宜居环境满意度模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连市居住小区进行调查,从而进行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测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居民对宜居满意度的最主要因子是环境感知;居民对居住环境满意度最高的是生态环境,满意度最低的为人文环境。对大连建设宜居城市提出了加强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重视社区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东北农村贫困地域性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基于结构性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中国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地域性特征,并对区域内部典型农村贫困区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与解构。研究认为: 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和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区以及中俄、中朝边境地区,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西部片区呈带状自北向南延伸,东部片区内存在两个团块状贫困人口集聚区,整体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② 区域内部存在5个农村贫困高发区,分别为中俄北部边境贫困高发区、中俄东部边境贫困高发区、松嫩平原贫困高发区、西部贫困高发区、中朝边境贫困高发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特征明显。③ 农村贫困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吃穿与医疗保障问题突出;罹患疾病以及耕地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是导致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的主因,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出务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④ 区域内部存在西部农牧交错区、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三大典型农村贫困区,西部农牧交错区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农户自身思想认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不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性外流所引发的系列效应导致;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发、耕地资源不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针对中国重要客源国居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外国人来华旅游意愿总体情况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从旅游供给侧及客源国居民旅游感知的视角,探讨来华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外国人来华旅游意愿总体上不太强烈,在区域、华裔特征、来华次数以及年龄、学历和职业等人口学特征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资源和产品、语言沟通、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服务、交通便捷度和旅游价格等对来华旅游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旅游资源和产品影响最大,其次是语言沟通、旅游安全和旅游接待服务,交通便捷度和旅游价格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假设模型,对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关键驱动因素(居民期望、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居民期望、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5个重要驱动因素。(2)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等变量与居民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居民期望、负面旅游影响感知则与居民满意度呈负相关。(3)在5个驱动因素中,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而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对居民满意度的总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影响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城市宜居性是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科学议题,深入探讨宜居满意度影响机理对把握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促进宜居城市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基于2013年宜居城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主要感知因素,并分别从居民宜居感知因素、个体与家庭属性因素两个视角,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特征与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主要由污染噪声因子、生活设施因子、人文环境因子、出行便捷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安全环境因子和休闲活动因子等7个维度构成。②宜居满意度受到宜居感知因素和个体与家庭属性共同影响,但宜居感知因素的解释力明显要强,其中污染噪声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和出行便捷因子等因素是关键因子。③宜居满意度与宜居感知因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且存在个体与家庭属性差异。通常宜居感知因素得分低居民,其宜居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另外,远郊区、租赁房、有迁居经历、男性、30~39岁、高中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和外地户口等社会群体的宜居满意度明显要低。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DPSIR-PLS模型的中国水贫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水贫困评价中系统间缺乏关联性和指标体系未验证的情况,在借鉴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基于因果关系的DPSIR模型和PLS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构建中国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和框架模型,并进行验证,最后测算了2003-2014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水贫困现状。采用ISODATA聚类方法,划分各省区水贫困驱动系统类型,进一步通过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水贫困分布的整体形态和演进趋势。结果显示:我国水贫困状况逐渐向"俱乐部收敛"转化,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水贫困类型出现跨越式发展,但流动性较低;不同省区出现严重水贫困、较重水贫困、中度水贫困和微水贫困集聚的现象。评价结果基本可以反映各省区水贫困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SPSS大连徒步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徒步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主流,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深受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喜爱。徒步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研究徒步旅游满意度对发展徒步旅游意义重大。以大连徒步旅游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相关分析以及配对样本r检验,了解到徒步者对徒步体验的重视度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遍存在高重视程度、低满意度的情形。徒步者最为满意的是“滨海、山体风景”,而“洗手间问题”、“休息饮水处”、“交通距离”、“医疗应急安全措施”以及“购物便利度及价格”这5项满意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制度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职住关系变化产生的职住分离及其引发的交通、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基于2005年、2010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和空间探索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城市居民通勤满意度的社会属性差异和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2010年北京市居民通勤满意度总体较为满意,但与2005年相比,通勤满意度有所下降。②不同人群的通勤满意度差别明显。其中,一般平民和年轻打工族的通勤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年轻打工族对通勤不清楚或不关注的比例相对略高;而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通勤满意度相对较低。③通勤满意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通勤满意度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聚在内城、南城区域的个别街道,满意度较低的"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远郊边缘街道;但在不同区域也零星存在通勤满意度得分的异质区域。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可持续旅游理论设计了一组游客行为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在香港居民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香港居民对内地游客在港旅游行为的认知。结果表明:香港居民对内地游客在港行为的认知比较负面,这有可能会影响到香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以可持续旅游和游客行为为基础的新视角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本原理的旅游社区居民激励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居民的支持直接关乎地方的旅游形象甚至关乎旅游业发展成功与否。从人本原理和双因素理论出发,得出:要调动和维持居民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诸如让居民监督旅游业发展、为社区建设服务等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诸如参与规划制定、参与管理决策、鼓励居民持股、为居民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培养居民自豪感等激励因素去激发居民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居民的工作满意感。并且认为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应开辟新的途径,让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WPI体系的大连市水贫困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贫困的概念和大连市水资源在资源、途径、能力、利用和环境5个方面的具体状况,选取22个分指标构建了大连市水贫困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水贫困指数法对大连市2001~2009年的水贫困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2009年,大连市水贫困指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势态良好,但各年的值均不高,水资源依然处于较贫困状态;从各子系统得分变化分析,途径、能力和利用得分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环境得分呈下降趋势以及资源得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居民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社区居民越来越被整合到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之中,研究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将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感反映了人与地方的特殊情感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地方感作为理论切入点,以发展期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地方感—发展期望—影响感知"理论模型,并以安徽省天堂寨作为实证案例。结果表明,地方感较强的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赋予更高的期望,对旅游影响感知的能力更强。发展期望在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机制中具有积极的中介作用。社区旅游发展的总体程度是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处于旅游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