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射线技术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射线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有关数字射线技术的标准对于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规定还相对简单,难于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因而在实际检测中可能出现较大的随意性而影响检测结果评判。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线阵列射线探测器与阶梯试块进行射线检测实验,得到了不同厚度所对应的灰度图像,测试了影像对比度,同时分析了图像的信噪比和检测灵敏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提出了数字化射线检测图像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多能谱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在CT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探测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能谱分辨能力的光子计数探测器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并在X射线成像领域开始得到应用。使用该种探测器,可以将具有较宽能谱分布的X射线分为不同的能区分别进行计数,获得详细的能谱信息及不同能量射线的衰减信息,由此引出了“多能谱成像”的概念。本文介绍了近些年来光子计数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在X射线成像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多能谱技术应用于CT成像所带来的一些优势,如降低辐射剂量、提高信噪比、提高物质识别精度、提高造影剂成像效果等。目前,许多研究机构都致力于研究更快速的电子学设备,以适应高计数率下快速成像的需求,随着多能谱成像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X射线成像及CT领域带来许多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接投影断层成像技术的一般原理及其使用价值。方法:自制柱透镜及反投影机与电视透视机相结合,进行反投影试验。结果:用该直接投影机能显示出模型的断层图像。结论:直接反投影断层原理成立,可以显示出物体断层图像,因而进一步研究直接投影用于人体(或生物体)断层成像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食道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X线及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X线钡剂检查和CT扫描。结果:45例中,颈段1l例,胸上段8例,胸中段10,胸下段12例。本组病变最长llcm,管理全周或局部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食管癌侵犯周围组织。结论:X线和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CT判断食管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较X线更准确,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全面了解食道癌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列出CT检查与X线摄影的成像原理,及各自优缺点,提示临床正确应用CT检查与X线摄影,使得诊断更加正确有效,并节省患者的的检查费。  相似文献   

6.
本文列出CT检查与X线摄影的成像原因,及各自优缺点,提示临床正确应用CT检查与X线摄影,使得诊断更加正确有效,并节省患者的检查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X线钡餐与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及两者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两者的联合使用对食道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学技术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食道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X线钡餐及CT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①分布部位:56例中,食管颈段8例,胸上段10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15例.②X线钡餐征象:早期表现为粘膜增粗、紊乱,蠕动减弱,以及小的允盈缺损和小龛影(13例);中晚期为粘膜破坏、管腔狭窄,管壁僵硬,以及较大的充盈缺损和恶性龛影(43例).③CT征象:直接征象为管壁不规则增厚(56例),腔内肿块(36例),管腔狭窄(51例)或闭塞(3例),狭窄以上扩张(43例);间接征象为肿瘤对临近结构的侵犯和转移,以及并发症征象.表现为食管周围脂肪线侵犯(43例),气管支气管侵犯(16例),主动脉侵犯(22例,其中3例可疑),心包侵犯(7例),淋巴结转移(8例),并发肺脓肿(1例).④与手术病理确诊对照:X线钡餐正确诊断率为83.8%,CT正确诊断率为95.3%,两者联合诊断正确率达100%.⑤CT分期:Ⅱ期13例,Ⅲ期36例,Ⅳ期7例.结论:X线钡餐与CT扫描各具其优劣.X线钡餐能观察食管的功能性改变,对病变部位长度及粘膜病变显示精准,CT扫描对肿块位置、大小、范围及周围组织器官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优势,两者联合使用有利于全面观察食道癌的病变范围和程度,提高了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对指导临床分期、制定治疗及手术方案、判定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X线及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被诊断为肺脂肪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患者的胸部X线片及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行X线片扫描5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片状密度增高影,2例表现为双肺中下野分布为主的片状阴影,1例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行CT检查5例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3例弥漫性分布、1例呈“地图样”片状分布、1例合并肺小叶间膈增厚呈现网状阴影),3例表现为多发实变影或结节影,2例合并有双侧胸腔积液。结论:X线平片仍是诊断肺脂肪栓塞比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螺旋CT能够提供更多特征性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是研究额、筛窦粘液囊肿X线和CT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鼻窦粘液囊肿方面的价值。方法粘液囊肿患者12例,共15个粘液囊肿,所有患者都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结合手术对照分析额、筛窦粘液囊肿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9个粘液囊肿发生于筛窦, 6个粘液囊肿发生于额窦。 X线表现: 15 个粘液囊肿都表现为窦腔透亮度的减低,不同程度的窦腔扩大,骨质变薄及窦壁骨质的吸收、破坏。CT表现:11个粘液囊肿表现为低密度,3个表现为等密度,1个表现为高密度(同面部肌肉密度相比)。4例行CT增强扫描,3例显示囊肿周边粘膜环行强化而中央无强化。15个粘液囊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窦腔膨大、骨质变薄,囊肿轮廓光滑完整,其中9个粘液囊肿可清晰显示骨质的吸收、破坏,囊肿突入到邻近结构。结论是CT检查能准确、全面显示鼻窦粘液囊肿的骨质改变,又能显示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对于粘液囊肿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腕骨脱位及骨折并脱位的影像,探讨外力在腕关节传播的过程。方法:对129例腕骨脱位患者行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腕骨脱位或骨折并脱位的类型。结果:月骨脱位32例,腕中关节脱位2例,月骨周围型脱位95例。95例中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50例,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脱位23例,经头状骨月骨周围脱位4例,经三角骨月骨周围脱位7例,经尺骨茎突月骨周围性脱11例。在合并其他腕骨骨折的病例中。经桡骨茎突及经舟骨骨折病例X线检查均得到确诊,其余56例中,X线漏诊6例则是通过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才做出正确诊断,单纯月骨周围型脱位较少见(仅3例),有5例X线检查为单纯月骨周围脱位的病例在CT扫描发现合并腕骨撕脱性小骨折。结论:X线检查对腕关节节损伤的程度有可能低估,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可作出准确、直观诊断。分析外力损伤腕关节的过程对腕骨脱位或骨折并脱位的影像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阳原台石英水平摆倾斜仪数字化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0月由张家口中心地震台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仪器厂,共同对阳原台SQ-70型石英摆倾斜仪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改造后的仪器,经过6个月的运行,目前,该仪器运行良好,产出资料稳定、可靠、精度高。  相似文献   

14.
数字实时成像(DR)与X射线胶片成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实时成像技术与X射线胶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几个方面对两种技术的特点做了比较分析,并初步讨论了X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的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最佳单能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优化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能谱增强扫描检查患者30例。通过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出最佳单能量值,分别用30% ASiR、40% ASiR及50% ASiR算法进行重建,分析比较三组图像及混合能量组图像中各静脉的CT值、图像噪声SDn、CNR及SNR。由放射科两名资深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四组数据进行主观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混合能量组与其他三组在CT值、SDn、CNR及S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0% ASiR组、40% ASiR组及50% ASiR组图像在CT值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0% ASiR组与50% 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0% ASiR组与40% ASiR组,40% ASiR组与50% 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下腔静脉主干、左肾静脉、右肾静脉、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30% ASiR组与50% 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0% ASiR组与40% ASiR组,40% ASiR组与50% 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图像之间的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最佳单能量(65keV)+40% 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质量较其他三组有所提高,可以在临床腹部静脉血管成像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钢板试件的数字透射成像检测试验,分析并研究了非晶硅面阵探测器成像检测系统、透照参数、检测工艺与检测图像质量的关系,并给出了检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试验表明:面阵探测器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在一定厚度范围内的像质计灵敏度优于同厚度的射线照相B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助嵌有磨玻璃病灶的胸部体模研究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数字断层融合(DTS)3种检查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枚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影像表征相似的类椭圆形磨玻璃影磨玻璃病灶置入体模内各肺叶处,分别用低剂量CT扫描、DTS扫描和X线摄影方法检查,更换病灶位置后再次检查,对3种方法的总检出率、磨玻璃病灶所在胸壁位置、肺叶位置、大小等对各方法检出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CT技术的总检出率高达100%,DTS技术(52.6%)次之,但与最低的DR技术(31.6%)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CT技术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TS技术对前后方向上胸侧壁处的病灶的检出率可达100%,而对胸前壁或后壁处的病灶均未能检出,对病灶大小(不小于2.21cm×1.55cm)的敏感度为62.5%,不如对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胸侧壁处)的敏感度(100%);DR技术在此检出的最小病灶大小为4.86cm×4.5cm,其检出和未检出病灶的大小之间存在差异,对病灶大小(大于4cm×4cm)的敏感度(85.7%)高于对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胸侧壁处)的敏感度(60%);DTS或DR技术对不同肺叶内的病灶的检出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技术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当量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R技术最低,为0.026mSv/次,CT技术(0.829mSv/次)比DTS技术(0.709mSv/次)稍高。结论:除病情严重、炎症范围较大、行动不便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考虑采用DR技术进行检查外,其他情况下宜用体检用低剂量CT检查方法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