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自动站的正点数据和分钟数据中均有量化的体现,通过这些数据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  相似文献   

2.
石正  陈柏坤 《浙江气象》2003,24(3):29-33
通过对“飑”现象的认识,叙述了飑的成因、概念及出现时各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飑与非飑现象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简要阐述如何进一步准确观测飑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关于“飑”的认识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贤产  高洁黄嵘 《浙江气象》2000,21(3):36-38,F003
通过对两个站点的飑与非“飑”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对可记可不记飑”的那种“气象要素突变”也应记为飑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怀化CB雷达数据以及NCEP 1°×1°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6年4月2日和4月15日影响怀化的两次飑线过程(前者简称“4·2”过程,后者简称“4·15”过程)的特征和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过程均具有飑中系统的典型特征(出现雷暴高压、尾流低压、飑线前低压和飑锋,飑线过境时气温骤降、气压涌升、相对湿度和风速增大)。(2)“4·2”过程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配置形势(暖区飑线),“4·15”过程属于斜压锋生类配置形势(冷锋型飑线)。“4·2”过程CAPE超过1 000 J/kg,融化层高度较“4·15”过程低,出现大冰雹;“4·15”过程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较大,产生雷暴大风的站次多,强度强,K指数大于32 ℃,整层比湿积分也更大,短时强降水明显。(3)垂直风切变强弱与雷达回波组织形态有密切关系。“4·2”过程为拖尾型(TS型),“4·15”属于“平行型”(PS型)。弓形回波、强中层后侧入流、中层径向速度辐合和低仰角速度大值区等特征是产生雷暴大风的典型雷达回波特征,“V”形缺口、弱回波区等是典型的雹暴特征。  相似文献   

5.
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风暴分析预报中心”(CAPS)开发的ARPS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发生在美国VORTEX-1995试验期间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三维模拟,ARPS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飑线中的β尺度结构特征,该模式对飑线强对流天气系统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试验研究表明,地面中尺度汇合线或切换线是此次飑线过程主要的触发系统和重要的维持机制之一;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在飑线的发生、发展中重要作用;高低空的急流合形势为飑线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2001-06-12日宝鸡地区出现飑线大风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此次飑线天气发生在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中,西北气流上携带强的冷平流向南扩展,在宝鸡附近形成不稳定层结,在地面露点锋的触发下,出现强对流天气,飑线发生时红外云图上对应有-50℃的较强高温中心值的白亮云团,雷达回波呈“人”型,高低空环流的有利配置和中小尺度系统的强烈发展是形成这次飑线大风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值,较好地模拟了1993年“5.5”.黑风暴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中尺度飑线的主要特征,即近地面风场切变线,与切变线相伴的风核、狭窄强对流带、强水平温度、气压梯度带以及上述特征带(线)的形成、迅速增强的时间和移动方向,并模拟出这是一条基本无降水的“干”飑线。飑线垂直结构的初步模拟揭示,飑线温度水平剧烈变化及垂直上升速度中心都在对流层低层的700hPa(地形高度在850hPa),垂直环流随高度向后倾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模拟与沙尘暴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大气湿过程也许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山东半岛海风锋在一次飑线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6月30日生成于华北南部的一次长生命期的强飑线过程,造成了山东地区大范围风雹天气。文中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雷达监测产品,分析了山东半岛复杂的海风锋特征在这次飑线系统的断裂、再组织化以及极端大风、冰雹灾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是在地面冷锋辐合线上触发的弱对流,在对流系统向更不稳定区域移动时与水平对流卷相交,对流迅速发展,并组织成东西走向的直线型飑线。(2)飑线系统在平原地区继续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断裂,这一过程与渤海湾在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两条移动方向不同的海风锋以及飑线系统的阵风锋有关:向内陆推进的两条海风锋与阵风锋在飑线系统中段的前部相交,诱发新生单体,造成该处对流系统更快地向前传播,最终导致飑线系统断裂;与此同时,断裂后的西段风暴因低层暖湿入流被切断而逐渐减弱。(3)断裂后西段残留风暴系统出流阵风产生的新生风暴向东北方向发展,与断裂后的东段风暴的后向传播(向西南方向发展)机制相互作用,完成了飑线的再次组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弓状特征、水平尺度更大、近似于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系统。(4)长生命期飑线系统造成的极端雷暴大风和最大冰雹出现在飑线再组织化初期,位于飑线系统“弓部”位置,地面极端雷暴大风是冷池密度流、后侧入流急流和水成物对应的前侧下沉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后侧入流急流几乎完全分离的、与水成物对应的前侧下沉气流在这次极端地面大风发生时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5)山东半岛东侧的黄海海风锋向内陆推进(东南向西北)过程中与自西北向东南移动的飑线相遇,加强了风暴前侧的抬升、水汽供给和组织化程度,为飑线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并对热带风暴“帕布”与台前飑线环境大气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此次台前飑线系统是由孤立的对流单体逐渐发展而成,陆风环流的抬升作用有可能对飑线的初始生成起到重要作用;(2)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和强度受海岸附近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海岸靠近陆地一侧的强度远比内陆和海洋上强,移动路径倾向于沿海岸线平行;(3)台前飑线在发展和成熟阶段,其水平结构具有典型的尾流层云降水特征;其冷池强度和垂直结构具有典型的热带飑线特征;(4)台前飑线发生在具有深厚水汽层、对流凝结高度较低的环境大气条件中,与热带飑线的环境大气条件类似;而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度与中纬度飑线接近;(5)热带气旋外围大风一方面使低层风切变加强,同时为环境大气提供了高层的水汽。在下沉环流区内太阳辐射使陆地明显增温,一方面使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海陆温差增大、海风环流加强,导致低层风切变进一步加强,低层水汽输送增大。下沉逆温抑制了低层弱对流的发生,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对流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0.
飑是一种天气现象,众所周知,但关于“飑”字的读音,不少人却常弄错,误读成“bāo”(音包)。正确的读音应该是“biāo”(音镖”)。现在该是纠正的时候了,否则,  相似文献   

11.
鲜凌云  蒋玥 《广东气象》2013,(6):31-35,64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2年4月24日发生在黄花机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为槽前型飑线,飑线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短波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此外,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配合强烈的低层辐合抬升也促进了飑线的组织化发展.(2)飑线过境时,各气象要素短时发生剧烈变化,风的变化是最剧烈要素,风向瞬时从偏南风转为偏北风,风速猛增至21 m/s.(3)此次飑线以断续线型与后续线型相结合的型式在回波上以“西南-东北”的狭长强回波带向湖南东南部移动,期间还发生了“跳跃”现象.(4)在飑线的不同阶段,回波特征和移动方向不尽相同,其移动方向与风暴的核心区发展高度有密切联系,当风暴核心区高度发展越高,回波的移动方向与环境风偏差越大.(5)此次飑线部分单体出现“云顶上冲”,云内垂直切变强烈,个别单体发展为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12.
一次中纬度飑线的阵风锋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子鹏  王瀛  崔胜权  陈艳秋  黄阁 《气象》2011,37(7):814-820
2009年8月发生在辽宁省中部的一次飑线前部出现了两次特征不同的阵风锋发展过程,并伴随有灾害性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应用多普勒雷达数据、常规探空、地面加密观测及飞机观测(AMDAR)数据对飑线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场中强的风垂直切变促进飑线上对流单体发展并使飑线倾斜。西路冷空气进入飑线使对流加强,形成第一次阵风锋。而北路冷空气与飑线的暖心间温度梯度增大,造成地面风速增大是第二次阵风锋发展的直接诱因。最终飑线系统母体中的线状辐合带转移到第二次阵风锋上,该阵风锋形成新的飑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飑定义的更深一步了解,并从果洛州气象台1996~2006年地面观测资料中31次飑记录人手,分析记录大武地区飑现象出现时风、压、温、湿要素的变化特征,正确理解飑出现时风向突变,风速猛增,气压涌升,并形成明显的“雷暴鼻”,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度上升的变化趋势特征,从而对飑天气现象进行准确的观测和记录。  相似文献   

14.
李刚 《河南气象》2004,(1):48-48
过去本站是用EL电接风向风速仪观测和记录风向风速的,近两年改成了EN风数据仪以后,不少测站都发现容易漏记飑线现象。经分析发现,EN风数据仪记录风向风速是每一个定时正点和非定时正点打印一次风向风速,同EL电接风向风速仪比较,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缺乏风向风速的连续记录,不能把风向风速随时问的变化完整地记录下来。当有飑线过境时,就很容易遗漏掉。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诀窍,飑线漏记现象还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飑”是一种较复杂的天气,发生频次较少。本文通过对飑的特征的分析,总结了判断的方法,并结合典型个例分析飑与雷暴过境的区别,对其记录方法加以说明,对观测员正确判断记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飑是强烈对流天气的产物,是一种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它的水平尺度在10公里以下,时间尺度在10分钟以内。它常出现在单一气团之中,是当气块处于对流性不稳定下产生的。一般出现飑之前天气较好,出现飑后往往有降水发生。正因为飑的生命史极短,它来得突然,去得迅速,稍不注意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开平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风、雷雨、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记录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记录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DVD(Two-Dimensional Video Disdrometer)雨滴谱观测资料, 分析广东地区2017年5月4日(槽前型飑线)和2017年8月22日(东风型飑线)两次不同飑线系统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雨强和雷达反射率随时间变化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 同时以20 mm/h为阈值将对流降水划分为对流前沿、对流中心和对流后沿。结果表明, 两次飑线系统在不同降水时期的微物理特征参数变化有所差异。槽前型飑线过程中, 对流降水的粒子分布较为分散, 中等粒径的粒子比重较高, 且对流区前半部分粒子尺寸大于“大陆性”对流特征, 后半部分粒子尺寸小于“海洋性”对流特征; 层云降水的粒子分布较为集中, 小粒径粒子居多。而东风型飑线整个降水时期基本上是由高浓度中小粒径粒子组成, 降水粒子粒径分布较为集中, 对流降水粒子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对流区之间。   相似文献   

19.
“5.5”黑风暴中-β尺度飑线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值,较好地模拟了“5.5”黑风暴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中-β尺度飑线的主要特征,即近地面风场切变线,与切变线相伴的风核、狭窄强对流带、强水平温度、气压梯度带以及上述特征带(线)的形成、迅速增强的时间和移动方向,模拟显示这是一条降水很小的“干”飑线,从全物理过程和不考虑水汽的干模式对比来看,云降水过程在本例飑线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飑线垂直结构的初步模拟揭示,飑线温度水平剧烈变化及垂直上升速度中心都在对流层低层的700hPa(地形高度在850hPa),垂直环流随高度向后倾斜。中低层短波扰动引起的槽后强冷平流在飑线后下沉是飑线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天气现象飑的统计分析,揭示飑暴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地域分布特征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特征。分析触发飑暴的物理机制,对飑暴及飑中系统的准确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