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儿庄区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发生地。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镇和1个街道,共211个行政村(居)、30.1万人、耕地面积40万亩,200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小生态城市试验区。我们枣庄是全国知名的煤城,开采煤炭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3.
沈海清 《地图》2002,(5):70-74
最近江南古镇首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是江苏的周庄、用直、同里和浙江的西搪、南浔、乌镇6个古镇集体申报。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员及国内的文物保护专家一行4O多人,对江南6个古镇进行了考察。有专家指出,江南水乡古镇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5.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是首家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以建设"运河古城、江北水乡"为目标,实施了节能降耗、生态修复、污染源治理、造绿富民等系列工程,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推行绿色建筑 建设生态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全面体现“四节”要求的建筑和建筑活动。推行绿色建筑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一、推行绿色建筑是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于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这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武大吉奥结合此精神,从地理信息工作者的角度给出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以资源为对象,以时空为手段,以管理为目标,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为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空间化(时间、空间、状态)、智能化(感知、预警、处置)和生态化(低碳、绿色、循环),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打造资源集约、智能环保、自然宜居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8.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几年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确定了以水利为核心,以绿化为重点,以管护为保证,以发展为目的的工作方针,制订了《白城市生态市建设30年规划》,确立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实力生态城和人文生态城的发展目标,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地级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围绕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建设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大力营造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宜…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     
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趋势之一。190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为1.5亿,到2000年时已达29亿,增长了19倍。到2007年时,世界将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1900年时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屈指可数,如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已有408个,还有20个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千万。东京人口有3 500万,比加拿大的总人口还要多,墨西哥城的人口有1 900万,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纽约、圣保罗、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及上海紧随其后。城市发展需要将粮食、水、能源以及其他自然界无法供给的原料进行集中,然后又要对产生的垃圾、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了基于G1S城市生态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原理和设计开发,为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辅助技术支持,对GIS、DSS和SDSS的有效结合并应用于城市生态规划作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这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武大吉奥结合此精神,从地理信息工作者的角度给出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东莞市为例,从建设基数、交通、人口和经济4个关键方面探讨其对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产生和形成的影响程度,揭示了交通是主要影响要素,而人口和经济因素不具有显著的驱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交通便利性及个体利益的驱使可能是诱发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发展潜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发政 《今日国土》2014,(11):30-32
钱学森提出的草业理论和山水城市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预见性,但还鲜为人知。本文就草业和山水城市作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并认为无论是发展草业,还是建设山水城市,都必须遵循水土生态规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人与土的关系、人与植被的关系以及由水、土、植被长期共存与演化而来的自然环境,保持水土生态平衡,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一、深绿色理论——前卫思想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生态城市定义: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定义准则准矣,高则高矣,但对于我们从事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者而言,还是很难把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代的城市环境意识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和天才直觉,其哲学智慧至今光辉不减。 生态城市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2大特征。 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的绿化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等都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而只是通往生态城市阶梯中的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国土资源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成绩,并寄语国土资源工作要找准定位、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框架的不尽合理问题,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构建了包含主导性和限制性逻辑的综合评价方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将生态敏感性作为限制性因素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区的分析结果显示:西峡县整体新增城镇建设区呈现南北区域不适宜而中间适宜的特征,而适宜和较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分布在鹳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地带。但在中心城区外缘某些区域生态敏感性强,应禁止开发活动。研究结果有效体现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呼唤森林的归来,是当今历史进程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几年。漯河市立足当地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实施百万亩森林生态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森林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地图》2011,(6):14-14
大地龟裂,湖水干涸,如果你的大脑自动联想到了极度缺水的北非撒哈拉地区,那就大错特错了。上述情景正是人们印象中降水丰沛的我国南方。近年来,南方频遭旱情袭击,今年春旱影响尚未消失,入秋以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干旱。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来不会想到,本该阳光明媚的天空,今年春天竟然会如此长时间地笼罩着"非典"恶疾的阴云。由于非典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蔓延是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染介质,因此以人口高密度和高流动性著称的一些现代都市,便防不胜防地演变成了非典肆虐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