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秦岭区域复背形南侧的“秦仓沟组”,原定为一套混合岩和混合岩化变质岩,划属太华群的上部组元.近年经研究确认为具典型韧性变形的动力学标志的古老糜棱岩带,是在左行走滑的强烈挤压条件的深层塑性变形产物,从而肯定了太华群南侧也与北侧一样,为古韧性剪切带所围限.结合实际资料提出了对太华群划分方案的意见.太华群边缘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对小秦岭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的认识具重要意义,开辟了认识区域构造格局和金矿分布规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豫西小秦岭太华群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华群具明显的两分性特征,下亚群属下部基底岩系,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TTG岩系;上亚群属上部基底岩系,具孔达岩系特征的一套沉积变质岩。根据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提出了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上下亚群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下亚群时代为晚太古代,上亚群时代为古元古代,故太华群应予以解体.或给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豫西地区华北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主要出露在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个隆起的地块上,这一带矿产丰富,有大型金矿床和钼矿床产出。因此,对这一地区古老岩系的研究,无论在恢复地壳早期演化历史或找矿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七十年代初期,地质三队在熊耳山一带工作时,曾于太华群深变质岩系中发现了数百  相似文献   

4.
近年有许多地质工作者将我省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定为太古代绿岩带。因小秦岭太华群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资源,故又将金矿床与太古代绿岩带联系起来。笔者根据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成果,对小秦岭太华群是太古代绿岩带的论点提出质疑,并希望进一步探讨。一、太古代绿岩带浅释太古代绿岩带,《地质辞典》解释为:“是发育在太古宙克拉通范围内的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的特殊组合。……平面形态呈长条状或树枝状,剖面形态一般呈向斜状。规模不等,一般长几十公里,宽几公里,大者断续延伸达七百公里以上。地层由独特的三位一体的岩石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秦岭地区金矿物质来源成矿模式探讨,举出世界绿岩带与本区太左界、太华群岩石组合进行对比,提出怀疑,又对太华岩群金含量高低是金矿物质来源进行否定,又从多方面阐述了金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矿源浓集区及矿床形成过程.从而说明了小秦岭金矿类型多、分布广、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分布于豫陕交界的小秦岭金矿,虽然在矿床成因、生成机制或控矿条件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较大分岐,但是有一点认识却是颇为统一的,即几乎所有金矿均被限定在太古界太华群的变质岩系内。如果我们把研究领域稍加扩大即可发现,在崤山、熊耳山区域内绝大多数金矿仍然分布于太华群内或与其紧邻的熊耳群陆相火山岩底部,而不论它们是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或者是爆破角砾岩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整个含金岩系中,闾家峪组含矿更为集中。无论是石英脉条数或者是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脉数都占去了全岩系中总数的80%左右(表1)。  相似文献   

7.
本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部边缘。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的一套深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包括混合岩),在区域南部尚有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太华群地层主要由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组成,其中夹有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的小透镜体,底部偶见大理岩及石英岩夹层。区内伟晶岩、辉绿岩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8.
巍巍小秦岭,藏金埋银地。在豫西小秦岭金矿区,驻守着这么一支队伍——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用忠诚捍卫着“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法律尊严,用血汗维护了矿业秩序的长久稳定,被人们誉为“小秦岭矿产资源保护神”。这就是灵宝市地矿局所属的9个基层矿管所。  相似文献   

9.
文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成矿带的中矿带西段,是小秦岭成矿带中14处大—中型金矿床之一。矿床深部共圈定出6个矿体,矿体形态较简单,主要呈薄脉状产出在绿岩地层太华群和侵入其内的变TTG岩系中,受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控制明显,厚度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根据野外找矿经验,总结分析了矿床成矿规律,为该矿床后续勘查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5月17日,河南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在豫西灵宝市娘娘山主景区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调研员袁小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张志光、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饶维智,国内知名旅行社负责人、新闻媒体记者及当地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参加了开园仪式。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及伸展拆离构造形迹为特色,以古老变质岩地貌、花岗岩地  相似文献   

11.
航磁、重力异常和遥感影像证实,在崤山太华群之下有一隐伏花岗岩体存在,其规模可与小秦岭文峪岩体相比,岩体从南西(深处)向北东(浅处)侵入,在申家窑以北又转向北西。岩体的发现,深化了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解决了金矿成矿的热源问题。研究表明,崤山地区金矿成矿条件优越,具备找到大型金矿的前景。经综合分析,预测了三个有希望的成矿区  相似文献   

12.
河南小秦岭是我国重要金矿田之一。金矿赋存于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中,金矿化受韧性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以含金石英脉型矿化为主。金矿的形成时代是许多地质学家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栾世伟等(1983,1988)多次强调燕山期金的成矿作用,并特别强调晚燕山期花岗岩与金矿的成因联系。我们在“小秦岭韧性剪切带特征及与金矿成矿关系研究”中,根据金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控矿条件等因素分析,认为小秦岭金的成矿作用是多期的,金矿的形成是长期、多次、多阶段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3.
围绕豫西花山花岗岩已发现百余金矿床和矿(化)点。如祁雨沟、上宫等大中型金矿床,唯独北东部研究差而矿点不明,且本人通过近几年地质、物化探工作,对花山花岗岩北东侧金成矿特征仅作初析。1 地质背景(1)地层:出露地层以太华群和熊耳群为主。太华群与花山花岗岩侵入接触,呈南北向分布,地层走向15~45°,南东倾,倾角11~47°。熊耳群分布在太华群东部,走向135~180°,北东倾,倾角52~66°。(2)构造:研究区位于华熊地块中北部靠近嵩箕地块,属中元古代火山弧后盆地边缘。主要有庞沟—三合坪背斜和北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构造带北侧与太行山新华夏系隆起南延部分之复合部位;矿体主要产于太古宇太华群斜长角闪片麻岩、片岩地层中;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矿化明显,充分证明了该区成矿条件良好,找矿远景乐观.  相似文献   

15.
豫西的北秦岭经过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之后,进入以盆岭为特征的伸展构造体制演化阶段。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等太古代片麻岩地体实为变质核杂岩。本文介绍了上述变质核杂岩的一般特征,并以崤山变质核杂岩为实例,介绍其外缘剪切带的构造岩、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均表明豫西的金矿受控于剥离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16.
驾鹿金矿床是小秦岭金矿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矿床类型,产于古老韧性剪切带中,围岩蚀变强烈而广泛,尤其是成脉前的钾长石化。蚀变带及其中的石英脉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矿床属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本文在论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稳定同位素研究,认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是成矿的主导控制因素,成矿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物质则部分来自太华群,部分来自上覆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矿床成因属大气降水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豫西西峡地区原秦岭群南缘解体出一套浅变质地层,并将其新建定名为峡河岩群。本文就岩石组合、变形—变质等地质特征为基础,对其生成环境和构造演化历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康山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 ,花山—龙脖背斜南翼的马超营断裂带内 ,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宙太华群及中元古代熊耳群。太华群为矿田的矿源层 ,基底隆起控制了矿田的范围 ,一、二级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床分布 ,四级及三、四级断裂的交汇处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燕山期岩浆活动 ,为矿源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动力和热液背景。  相似文献   

19.
关于金的嵌布类型,通常划分为裂隙金、晶隙金、包体金三类。近来作者在河南省陕县申家瑶金矿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嵌布类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黎盛斯先生,根据金的特征照片,建议将嵌布在含金构造角砾岩的砾砂间的金命为砾间金。一、地质概况申家瑶金矿位于河南省小秦岭金矿田以东的崤山台穹中,为一断裂构造型金矿床。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太华群混合花岗岩。金的矿化与硅化、多金属褐铁矿化密切相关。金主要赋存在含金多金属褐铁矿化石  相似文献   

20.
8号金矿脉(Q8)是小秦岭金矿田中含金量较高、具中等规模的一条金矿脉,产于小秦岭复背斜的南翼,赋存于太华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建造的变质岩系中。矿床属中低温中深岩浆热液型矿床。矿脉长4430m,地表厚0.7~1.2m,地下最大厚度可达7m。 金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尤其与黄铁矿密切相关;矿石具粒状、压碎、交代、次生四大结构类型,以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以条带状为主,其次是块状、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晶洞状、次生构造较少;矿石类型主要是黄铁矿型和多金属硫化物型两种,金品位较高且分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