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韩琨 《探矿工程》2006,33(6):37-39
通过对陕西某黄土质边坡的支护,概述了锚杆喷射混凝土的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应用,以及工程完成后的工程质量检验监测。  相似文献   

2.
兰州西部地区的黄土潜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的侵蚀机理是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侵蚀综合治理的关键,通过兰州以西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区1∶5万区域地质野外调查,认为黄土的潜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黄土侵蚀的过程中,潜蚀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宏观上,它可以形成各种黄土潜蚀地貌,同时它还能引发或者加剧其他侵蚀作用。黄土的岩性是黄土具有潜蚀能力的内在因素,而气候、地下水、构造、植被以及人为因素是其外在因素。在黄土区1∶5万区域调查过程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举世瞩目,现在的侵蚀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侵蚀,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制约.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历史演进,自然与社会因子影响侵蚀的比例不断发生改变.本文从数字黄土高原的角度研究黄土的分布特征和堆积、侵蚀过程,建立了地貌、地质、黄土剖面、水文等空间数据库,研制数字黄土分布图件,展示黄土分布特点,构建黄土的三维分布模型,模拟主要地质时期黄土分布,探讨了侵蚀过程和人类活动对侵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虑重力侵蚀影响的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具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相伴发生的特点,在大多数针对黄土高原的侵蚀模型研究中未考虑重力侵蚀的影响,使得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差。针对黄土高原的侵蚀特点,采用量化影响重力侵蚀发生的主要因素,确定重力侵蚀发生的具体沟道栅格单元的方法,从而考虑了重力侵蚀对产输沙过程的影响。所建立的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以逐网格汇流的水文模型为基础,采用逐网格侵蚀输沙的模拟方式,能够模拟上方来水来沙对侵蚀输沙的影响。经小理河流域实测资料验证,模型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黄河沙量记录与黄土高原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黄河沙量记录研究揭示,黄土高原黄土的侵蚀现象是我国脆弱的黄土环境中出现的一种天然环境地质过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其侵蚀强度表现出明显的脉动特征,且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密切关系。迄今黄土高原上的人为经济活动并未明显加速这一侵蚀过程或改变它的脉动特征,因而人为活动不是支配黄土高原黄土侵蚀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故乡。她创造了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场所精神",孕育了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园林、传统民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传统建筑解析地域解析地理位置陕西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区域内山水环绕,地形多样,形成了陕西北部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区。截然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使陕西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地域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河龙段岩土侵蚀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传尧 《陕西地质》2001,19(2):82-86
黄河中游河龙段岩土侵蚀环境地质问题极为突出,岩土侵蚀的地质背景主要有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方面。区域大地构造将黄河中游河龙段置于岩土侵蚀最为强烈的空间部位,黄土高原分布的黄土和砂泥岩均为易侵蚀岩土。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降雨集中与黄土沉积松散等特性,使地表侵蚀严重.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中部典型的地貌体,堆积了完整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揭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地质记录.另一方面,现在洛川塬遭受强烈侵蚀作用,沟谷密度大于2km/km2.对洛川塬地质时期侵蚀程度的定量认识有助于全面理解黄土高原堆积和侵蚀过程,进而定...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现象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水流侵蚀;(2)重力侵蚀;(3)风力侵蚀。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为:降水、地形、植被和岩土性质。降水和地形两个因素称之为“侵蚀性因素”;植被和岩土性质两个因素称之为“可蚀性因素”。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否,以及侵蚀的程度,最终取决于上述侵蚀性因素与可蚀性因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侵蚀性因素的效果大于可蚀性因素的效果,则发生侵蚀作用;反之,则侵蚀作用不显示。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土高原古地理演变,黄土地层年代学和侵蚀期与堆积期的资料分析,我们得出黄土高原出现之前为红土高原,250万来的黄土高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140万年之间,为高原物质内部侵蚀循环期,第二阶段出现在140~0.04万年之间,为高原物质侵蚀外流期,第三阶段出现在4千年以来,为高原植物加速侵蚀外流期,此外,本文还讨论了黄土高原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高层建筑的特性,结合多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的特点,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可行的观点出发,对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工程实例着重阐述灰土挤密桩(DDC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琪  李阳  段旭  常园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2):309-314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陕北黄土高原梁峁区三四线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填方工程,陕北大孔隙黄土与特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下引起建筑物地基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开裂甚至失稳垮塌,危及人身与财产安全。为了全面分析梁峁区高填方地基变形规律,课题组在陕北黄土高原某梁峁区填方场地选取了西北地区最大的试验场(直径超过90m),通过原位监测对高填方地基地应力、含水率以及地基沉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土填方地基含水率随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深度,并发现黄土高填方地基中存在土拱现象,总结出沉降与填方高度的关系。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反演分析推测出高填方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对上部结构作用下地基变形规律进行了预测,为类似黄土地区高填方工程设计及其变形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路路基黄土湿陷性评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公路工程对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房建建筑的规范和试验规程进行勘察和设计,由于公路路基的工作环境和受力状态与房建工程地基差异很大,将房建建筑的规范直接应用于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的湿陷性评价与计算存在着盲目性、不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缺乏针对性。本文通过对现有规范在路基黄土湿陷性方面的合理性与实用性研究,结合降雨入渗的分布规律,提出了适合黄土地区高速公路的路基黄土湿陷性评价方法与模型。  相似文献   

14.
陕北台塬区深层湿性黄土厚度大,地基处理困难。室内试验表明:该区黄土的湿陷性与其结构、天然含水量、孔隙比、时代成因等因素相关,黄土的湿陷系数由上到下逐渐递减,表明湿陷性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黄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分别与湿陷系数呈反相关和正相关关系。提出陕北台塬区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时,对单位荷重小于250 kPa的建筑物,适宜采用灰土垫层、灰土挤密桩或灰土挤密桩与灰土垫层相结合方案;单位荷重大于或等于250 kPa的建筑物,宜采用桩基础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既有建筑物的增层改造工程的发展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为了提高原有建筑物地基土强度和变形能力 ,对其基础加固处理也愈加频繁。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其地基加固质量及其空间变化的均匀性是关系此类工程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某一工程为例 ,讨论既有建筑物增层改造工程的地基加固质量的检测和综合评价方法。该建筑物建于 5 0年代 ,原设计为 5层 ,现增层为 6层 ,采用高压注浆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6.
Milovic, D., 1988. Stress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macroporous loess soils. Eng. Geol., 25: 283–302.

Herein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and field tests which were carried out on loess in Yugoslavia.

Experience gained during recent decades show that the loess soil in some cases undergoes structural collapse and subsidence due to inundation. In order to find the explanation of such behaviour, numerous laboratory and field load tests on loess soil have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obtained results, several correl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unconfined test result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itial dry density,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unconfined compression strength has been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the consolidation subsidence tests (about 550), carried out on undisturbed loess samples, made possibl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ee of subside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the dimensionless coefficients of subsidence. These coefficients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several values of the initial dry density, for various degrees of saturation and for several stress levels upon wetting. Using these coefficients, the values of the additional settlement caused by flooding of loess under the foundation can easily be calculated. It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note that, in general, water penetrates under one part of the building, producing differential settlements, which are in most cases very dangerous.

By the comparativ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isturbed loess samples obtained by thin walled sampler and samples obtained from pit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mechanical disturbanc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factor which governs the shear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 loess soils.

The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btained on undisturbed loess samples, cut from blocks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have shown that this soil exhibits anisotropic properties. For this reason a stress deformation problem in an anisotropic medium has been treat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atic penetration tests and field load tests in loess soils with natural water content and also after saturation have been performed and a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of the observed settlements for two statically identical multi-storey buildings are also presented. Using the coefficients of subsidence for the undisturbed samples cut from blocks, ver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the observed settlements has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17.
黄土斜坡最危险滑裂面的遗传算法确定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土滑坡尤其是地震作用下的黄土滑坡历来是我国西部广大地区一种突出而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文研究了一种采用遗传算法基本思想和原理确定黄土斜坡最危险滑裂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实例的验证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准确、更高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黄土受强夯扰动的工程特性与环境公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孟喜  王玉玲  冯建龙 《岩土力学》2004,25(12):1903-1909
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原位测试试验,对强夯引起的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特性、密实度、湿陷性、比贯入阻力和承载力变化等扰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划分了不同的扰动区域;同时对强夯所引起周围建筑物的环境公害进行了分析。在实测统计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不利扰动影响系数,该扰动影响系数不仅考虑了振动的基本特征,而且考虑了包括建筑物刚度、强度、高度、基础情况以及隔振措施等综合影响因素,其结果可作为强夯振动的扰动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与剩余湿陷量的合理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对采用不同处理深度的挤密地基进行了大面积深层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用挤密地基处理在6~12 m深度以下进行深层浸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基湿陷下沉,而地基处理在15 m深度时(剩余湿陷量远大于200 mm)地基整体实际下沉量相对较小,说明现行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乙、丙类建筑地基关于最小处理深度的规定过于严格,不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将12~15 m作为乙、丙类建筑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合理深度。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对乙、丙类建筑剩余湿陷量控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剩余湿陷量折减系数” 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该折减系数的建议值,可为同类工程建设和规范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建筑物附近,尤其在故河道边缘地带大幅度开采浅层地下水,将导致建筑物地基产生后期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变形破坏。应引起建筑施工、浅层地下水开采时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