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质学刊》2005,29(1):32-36
  相似文献   

2.
    
《华东地质》2004,25(3)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质》2004,25(2)
  相似文献   

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东地区属高陡构造发育区,伴随四川盆地经历了华南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聚敛构造旋回;具有明显的顺层挤压滑脱与垂向分层特点。围绕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三叠统膏泥岩滑脱层可划分为上、中、下3套构造层;在各滑脱层之下,围绕各自所发育的有效烃源岩层,形成各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川东高陡构造主要为印支期形成,燕山期发展,喜马拉雅期改造定型,其构造变形机制总体表现为“断层转折、楔入反冲与双重构造”模式特征。下构造层沿下寒武统滑脱层,形成叠瓦构造、双重构造和楔入反冲构造;中构造层沿下志留统滑脱层,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对冲构造和反冲构造;上构造层沿下三叠统滑脱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对冲构造和反冲构造。区内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集中于中构造层,具有下构造层继承性低隆起构造高部位的寒武系—震旦系白云岩与礁滩发育区聚集,中部构造层沿不整合面的潜伏构造围斜部石炭系白云岩与志留系砂体发育区聚集,中部构造层的潜伏构造背斜与向斜区二叠系与下三叠统礁滩与白云岩发育区聚集成藏特点,对应其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北缘,是一个由前寒武系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组成的中-低P/T变质带。通过对老湾金矿带变质岩产状、岩石组合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的变质岩原岩及其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老湾金矿带龟山岩组斜长角闪岩类原岩为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基性岩脉;云母石英片岩类原岩为中性泥质岩、砂岩等沉积岩;大理岩原岩为纯净的白云岩。2)龟山岩组形成于中-新元古代(920 Ma±),经历了志留纪(410 Ma±)、石炭纪(314 Ma±)、白垩纪(130 Ma±)三期变质作用,龟山岩组变质岩是其先就位于地壳中的原岩后来发生陆壳俯冲再折返抬升退变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相似文献   

7.
    
中国多旋回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具有多因素联合控制与多阶段复合成因的总体特点。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北部地区超深层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之上存在相对完整的上奥陶统、志留系,几期不整合没有叠加且暴露时间相对较短,储层发育受控于沿断裂发生的深循环岩溶作用,主要沿断裂带分布。阿满过渡带南部地区奥陶系超深层储层发育受控于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分段性及热液流体改造,分别形成了热液白云岩储层(古城墟隆起鹰山组下段)、热液流体交代形成的硅化岩储层(顺南斜坡区鹰山组上段)、热液流体改造形成的微生物岩储层(顺托顺南地区一间房组)。基于断裂流体主控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式和针对性的地震采集、处理工作,通过叠前各向异性裂缝反演、多参数定量雕刻与叠后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及与应力场模拟的结合,可预测储层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宇 《地质找矿论丛》2019,34(3):361-367
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为MVT型铅锌矿床,产于NWW向F1与F15断裂所挟持的断陷构造带中;含矿围岩为寒武系、震旦系白云岩,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矿体的发育区段,富矿体多产于"黑色破碎带"的下侧;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地质体为沟通会理群与下震旦统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麦地坪组、处于碳酸盐岩与泥页岩转化部位的NWW向和NW向断裂交汇处的构造破碎带;文章还对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潜力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是世界上著名的巨型多金属矿床,但对其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而同位素年龄是解决矿床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测年方法对白云鄂博矿床同位素年龄数据收集整理,结合矿床地质背景对矿床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进行讨论:白云鄂博矿床发育在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结晶基底色尔腾山群之上,中元古代白云鄂博裂谷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同生沉积作用发育了层状的含稀土铌铁矿层,同时发育了广泛的碳酸岩墙群和基性岩墙群,这是白云鄂博矿床最主要的成矿事件。白云鄂博矿床还经历过至少三次后期成矿热事件叠加或改造成矿,主要包括:(1)新元古代南华期热事件(约720Ma);(2)早古生代志留纪晚期叠加成矿事件(约440Ma);(3)晚古生代二叠纪岩浆岩侵入事件(约280Ma)。白云鄂博矿床是中元古代裂谷成矿事件为主并叠加了后期多次热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色岩系在全球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对于探讨地球浅部的化学元素的分布规律与机制,重塑地球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滇东会泽县大海乡老林村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岩系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微量元素Pb、Zn强烈富集,B、Cu、V、U相对富集,Sr强烈亏损;w(Th)/w(U)值明显低于大陆地壳平均值,说明该样品总体受到的风化程度低,可以用来反映古环境及其演化信息。②w(B)/w(Ga)值反映古水体盐度变化为咸水→半咸水→淡水→半咸水,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再升高的过程。③亲氧元素Sr强烈亏损,指示筇竹寺组沉积时期还原环境占主导地位;w(V)/w(V+Ni)值表明该沉积时期古水介质总体为水体分层不强的厌氧环境,下部沉积泥质灰岩和粉砂质白云岩时经历了短暂的氧化环境,中上部沉积碳质页岩时经历了短暂的硫化环境。④w(Sr)/w(Cu)值指示该沉积时期古气候总体为温暖潮湿,下部沉积时期经历了短暂的炎热干旱气候,这与下部具高盐度咸水和氧化的古水介质相对应。此研究对于该区黑色岩系矿床形成背景的探讨、矿产资源勘查及页岩气选区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地采访、地块土地利用/覆盖调查和1 260个土样的收集和实验室分析等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1984—1985年和2003—2004年265个家户的人口、农业系统、土地利用和土壤质量数据,研究了孟加拉国6个村庄农业诱导强度增强对土地和土壤质量的影响。1984—2004年家户和土质数据的百分比变化用来构建诱导强度增强模型和土地退化模型中的统计变量和土地退化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种植强度和土地生产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低压泵灌溉的普及,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及水稻、蔬菜和虾生产的多元化高产。诱导强度增强模型可以解释研究区81%的种植强度增量和73%的土地生产力增量。人口压力和市场驱动也诱发了农业利用强度的增加;环境约束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低压泵灌溉等应对干旱的技术也对农业增产有一定贡献。然而动力耕作机、低压泵灌溉和化学物质的持续利用再加上除草性水稻、蔬菜和虾的频繁耕作和养殖已经导致土壤结构、质地和化学属性的退化,生产力也有所降低。利用强度越大的土地退化现象越严重,生产力下降得也更多。土地的不断退化将有可能会引发孟加拉国的马尔萨斯危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 ,降水分布不均。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总需水量也相应激增 ,农业用水日趋紧张 ,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根据晋中区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和经济状况 ,农业节水应加快发展喷灌 ,除少数经济效益好的地区或作物可适当发展固定式喷灌外 ,其余大部分地区应建设半固定式和移动式喷灌为主 ,尽快把农业节水搞上去 ,以确保农业高效用水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地质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从1980年以来,笔者在四川的支农实践中发现了地质背景对大农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岩石、土壤、植(动)物系统具有连续多变的动态性规律,能揭示出地质背景的资源性价值及理论意义。因此摒弃了农业地质旧概念,试提出完全不同的新含义。 (一)农业地质含义由来及其特点 “农业地质”一词是19世纪中期欧洲地质学家法鲁(F. A. Fellow)和李希霍芬(F. V. Richthofen)等仅用于研究土壤形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由地质学和农学渗透结合而孕育的农业地质(新义)逐渐受到欢迎和重视,因而积极开拓农业地质,面向大农业(农林牧副渔等)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农业地质含义及研究现状 “农业地质”是19世纪中期欧洲地质学家法鲁(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等用于研究土壤形成关系时提出的,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  相似文献   

16.
洪湖流域传统农业条件下营养盐输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桂峰  于革 《第四纪研究》2006,26(5):849-856
文章选择位于长江中游的洪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探讨传统农业条件下流域营养盐输移的规律。模拟时段选择为建国初期的1951~1960年,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地形、土壤、传统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其中土壤资料包括营养盐(N和P)、有机质含量、粒径等理化参数等。根据流域汇水范围的变化,模拟分汛期与非汛期两个时间段进行。通过对模型参数率定和调试,水文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程度,由此进行营养盐输出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传统农业条件下流域营养盐输出,TN和TP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体现了耕作制度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同时,该时段营养盐浓度相比较自然条件下有了很大的改变,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影响,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湖泊水域面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地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地质学是农业科学和地质科学结合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她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阐明了农业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实例说明了农业地质学研究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地质工作应综合运用先进的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手段,开展地区性农业地质学研究服务于农业。  相似文献   

18.
19.
农业地质学展望李英,张连昌(西安地质学院,西安710054)关键词农业地质学、发展现状、土壤、环境科学文献上出现农业地质学(AgriculturalGeology)一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本世纪中期已出版了专著《农业地质学》(H.L.Emerson,...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农业地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充分消化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海南岛的主要地貌类型与地貌轮廓,阐明了海南岛地貌形成的条件与过程、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地貌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