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嵌线螺科(Cymatiidae)贝壳呈纺锤形、梨形或棒槌状,表面多具外皮和绒毛。壳质坚厚,螺层表面通常有肿肋。壳口一般呈卵圆形或圆形,唇厚,具齿肋。前沟长或短,后沟不明显·厣角质。  相似文献   

2.
琵琶螺(Ficus)生活于浅海沙泥质的海底,是我国东、南沿海渔民拖网常捕到的腹足纲软体动物,肉肥大供食用,壳可制工艺品。贝壳呈梨形或琵琶形,螺旋部短小,体螺层特别膨大。壳面具肋,肋简单或纵、横交织呈网目状。壳口宽,前沟长,唇薄,无脐。外套膜极发达,边缘肥厚,伸张时两侧叶能反卷包盖贝壳的一部分。头部狭长,有锥状触角一对,眼位于触角基部外侧。足宽大,前端圆,后端尖,无厣。水管细长。吻长,管带状。齿式2·1·1·1·2。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的幼体变态发育需经过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均伴随形态及附肢特征的改变。采用显微观测摄像法对Z1-Z12各期幼体样本30尾进行观察测量,结果显示:Z2与Z1在复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Z3的主要特征为尾节与第六腹节分界;Z4尾扇分为内肢和外肢,均具羽状刚毛;Z5无腹足,尾节狭长,且末端平直;Z6的腹部出现腹足萌芽;Z7腹肢芽延长分为内外肢,Z7与Z8的分期特征主要位于第1触角的内鞭、外鞭的分枝上;Z8的第1、第2对步足具不完全的螯;Z9第1、2对步足具完全的螯;Z10后额角上缘的齿刻增多,Z11第1触角内鞭和外鞭分节数量比Z10多;Z12的形态与成虾相似,额角上、下缘均有齿刻。  相似文献   

4.
军曹鱼骨骼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军曹鱼骨骼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军曹鱼有发达的额骨、鼻骨和上耳骨,犁 骨、腭骨具齿,左右顶骨被上枕骨分开,具背肋和腹肋,无眶蝶骨,头部有些骨骼左右不对称。  相似文献   

5.
军曹鱼骨骼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军曹鱼骨骼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军曹鱼有发达的额骨、鼻骨和上耳骨,犁骨、腭骨具齿,左右顶骨被上枕骨分开,具背肋和腹肋,无眶蝶骨,头部有些骨骼左右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对从漓江河谷钻孔中的泥砾层取得的481粒石英砂表面形态特证研究结果:石英砂多数颗粒保持棱角状外形并遭受不同程度的磨蚀,具阶状贝壳断口,平直或弧形刮削面和多向擦痕,沿解理面破碎呈“V”字形沟和撞击碟形坑,以及微溶蚀孔、隙、蜂窝状溶孔群和SiO_2再沉积等表面形态结构特征。认为它是在第四纪古地理湿热气候条件下泥石流沉积的产物,物源可能来自境内或周边的泥盆系砂岩和境外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早古生代主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晚奥陶世期间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为古秦岭洋北侧具沟、弧、盆体系的主动大陆边缘。在此背景下 ,有序地发育了可分别用镶边碳酸盐陆棚模式及重力流模式概括的弧后盆地与残留海盆地沉积类型 ;构造轮廓为向洋呈阶状断落和块状错移结构特征的基本格局。晚奥陶世末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陆 -陆碰撞作用结束了主动大陆边缘构造阶段  相似文献   

8.
对珠母小核果螺 [Drupella margariticola (Broderip)] 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壳高12.92 - 31.74 mm,平均26.17±4.31 mm,壳宽8.10 - 18.46 mm,平均15.34±2.48 mm,螺体质量0.36- 5.30 g,平均2.99±1.14 g;消化系统由口、吻、嗉囊、食道、胃、肠、直肠及肛门等消化道,以及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等消化腺组成;成螺肉食性,摄食时将吻伸出,吻管内有齿舌,齿舌上有齿3 列,每列有齿3 枚,对称排列,齿式1.1.1,齿舌在齿舌软骨表面产生运动,切刮食物;雌雄异体,外形上难以区别,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前列腺、储精囊、输精管和阴茎组成,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缠卵腺、交接囊和阴道组成.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8月 ,广西自然博物馆在广西扶绥县那派盆地的茏草岭地点进行的野外发掘中取得重要进展。发掘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发掘 ,先后发现了包括四股骨、背椎、颈椎、尾椎、颈肋、背肋、肠骨、坐骨、耻骨、肩胛骨、胸骨等化石材料 ,到目前为止 ,根据出土的牙齿及骨骼化石可以确定的化石种类有 :蜥脚类、蛇颈龙类、鸟脚类和肉食龙类 ,较为完整的骨架有蜥脚类恐龙 2具 ,其中较大的 1具最长肋骨超过 2m、坐骨长 1.8m ,由此推测这条恐龙长度约 2 0m ,背高 5~ 6m ,为目前世界上可以装架的最高大的恐龙之一 ,在世界上与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少…  相似文献   

10.
方目网囊对蓝圆鲹和多齿蛇鲻的选择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鱼参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 ,2 0 0 0年 1 1~ 1 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 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 ,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 (如蓝圆 鱼参)、圆形或近圆形 (如多齿蛇鲻 )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 ,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5、5 0mm时 ,蓝圆鱼参的5 0 %选择体长 (L0 .5)分别为 1 2 1 2 2、1 2 8 77mm ;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0、45、5 0mm时 ,多齿蛇鲻的L0 5分别为 1 2 4 1 2、1 2 6 75、1 3 9 3 2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鱼参、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 ,发现 5 0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好于 40、45mm目大的网囊 ,因此 ,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 5 0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 ,同时建议将 1 5 0mm作为蓝圆鱼参、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pH(5.0、6.0、7.0、8.0、9.0)、亚硝酸盐浓度(0、0.036、0.357、0.714、1.429mmol/L)和氨氮浓度(0、0.036、0.357、0.714、1.429 mmol/L)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 H条件下各组双齿围沙蚕的耗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为7.0时,沙蚕的排氨率较低(2.37±0.51μg·g~(-1)·h~(-1)),pH为9.0时,排氨率最低(0.44±0.13μg·g~(-1)·h~(-1))(P0.05)。随着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升高,其耗氧率仅在0.714 mmol/L组升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排氨率0.036 mmol/L组升高,之后急速下降,1.429 mmol/L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双齿围沙蚕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当氨氮浓度0.714~1.429 m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1982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矿物》特种邮票,全套4枚。雌黄T73(4-1)雌黄的化学成分为As2S3。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结晶体多呈片状或柱状晶簇,似盛开的花朵。邮票图案右上角标有"雌黄"及其拉丁文学名"orpimenent"。辉锑矿T73(4-2)化学成分为Sb,S,。晶体常呈柱状,柱面具有纵条纹。颜色和条痕都为铅灰色至钢灰色,往往具暗色带蓝的锖色。邮票图案右上角标有"辉锑矿"及其拉丁文学名"stibnite"。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辽宁省朝阳煤矿北腰矿井石炭系煤层内获石英岩漂砾。漂砾层厚约几 cm,漂砾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倾斜产出,长约2.5—4cm,宽约2.2—3.5cm,厚约1.2—1.5cm。砾石呈深灰色,表面光滑,有一层薄膜,无棱角,具裂缝。煤的变质程度低,灰分高。推测系华北地台型聚煤盆地北缘古陆震旦系石英岩被风化剥蚀,随水流长距离搬运,并泛入泥炭沼泽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东天山金铜矿带不同单元按构造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石炭系分出有序和无序两套地层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 ,两个构造 -火山活动带和两个古陆边缘成矿系统。碰撞造山与韧性剪切带强时空耦合 ,岛弧火山岩成带分布 ,杂砂岩形成于塔里木陆缘岛弧边缘 ,碰撞花岗岩呈中小型东西成带分布 ,地球化学分省分区。构造演化呈多阶段 (分 12个阶段 ) ,碰撞造山细分 3阶段 6期 ,金铜成矿时代以海西中晚期 ( 2 90~ 2 30Ma)为主 ,不同古陆边缘成矿系统其成矿类型、特征等均不相同 ,指明了金铜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地质特征.工作区位于内蒙一兴安古生代地槽褶皱系的东部,二级构造单元属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的柴河源一五一林场中生代断陷边缘,工作区附近断裂及褶皱构造较发育。1.地层奥陶系中下统多宝山组:主要由灰绿色变中酸l生一中基性火山岩,夹褐黑色凝灰质粉砂泥岩、粉砂岩。由于多宝山组经受低级浅变质作用,多数岩石仍保留有原有的结构构造特征。多宝山组与早三叠世碱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接触带附近岩石具碎裂岩化,裂隙发育辉钼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和黄铜矿化等。  相似文献   

16.
桐柏刘山岩铜锌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历来定为石英角斑岩。经工作具以下特征:与上下去石(层)为整合接触;岩石具晶屑结构,片理构造,晶屑具坠裂构造,主要组成矿物长石、石英、绢云母含量变化幅度大,SiO_2比正常的石英角斑岩明显偏高;而Al_2O_3CaO偏低;矿体与围岩同步褶皱,矿石与围岩呈过渡关系,矿石为浸染状。上述种种特征显示具火山碎屑沉积成因。主要矿物石英糜棱化,并重结晶形成长条体,其中的黄铜矿为碎裂或碎斑状,是为后期动力变质作用所致。另外,细碧角斑岩系中矿床围岩通常为石英角斑凝灰岩。鉴于以上特征:桐柏刘山岩铜锌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应为变石英角斑凝厌岩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水温26℃、盐度31条件下,研究LED蓝光(波长450 nm)不同光合光子照度对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细胞生长速率及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合光子照度的梯度实验组藻细胞生长速率及色素含量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66~171μmol·m~(-2)·s~(-1)范围内,细胞相对生长速率随光子照度的增加而加快,在171μmol·m~(-2)·s~(-1)时达到最大值0.48个·d~(-1),在192μmol·m~(-2)·s~(-1)时出现下降;藻细胞的7 d色素累积量在171μmol·m~(-2)·s~(-1)下其叶绿素a、叶绿素c、类胡萝卜素及总色素的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分别是3 340.16、1 176.23、1 566.43及6 082.82μg·L-1,与其他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蓝光LED下湛江等鞭金藻细胞光合作用的最佳光合光子照度约为171μmol·m~(-2)·s~(-1)。  相似文献   

18.
养马甸子韧性剪切带发育在花岗岩房胜沟超单元,麻计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元内,为一韧性平移剪切带,呈右行。据韧性剪切带中岩石矿物的应变特征,计算出该韧性剪切带剪应变值为1.24—2.32,形成深度为13—20km,温度为450—650℃,围压为325—550MPa,最大剪应力为σ=113—141MPa,差异应力为31—35MPa。■棱岩富SiO_,贫Al_2O_3、Na_2O和K_2O,各种矿物显微旋转应力结构发育,具铜矿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金牙金矿床石英的化学成分、包裹体、物理性质及稳定同位素等万面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因信息和找矿标志。认为该矿床属浅成中低温地下热(卤)水渗滤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围岩。还指出石英颗粒极细小,多为隐晶至微晶,自形程度低,呈白色或无色、透明;比重低,晶胞棱长a_o大而Co小、单位晶胞体积增大(与标准石英比);红外光谱有1个宽峰、4个吸收峰和2个强的特征峰的波段,具单峰或双峰发热光曲线(在50~350℃范围内);具结构铝,含Ca、Fe、Mn、Au、Ag、Co、Ni、Se、Te与∑REE等杂质元素,其中Au与Al成正相关,而Au与∑REE呈负相关;包裹体呈无色透明、个体细小且少,以液相为主.气液比低,且出现沸腾包体群,其含盐度低,无子矿物,Na、Ca较高,为富含CO_2,CH_4的Ca~(-2)-Na_a-HCO_3~1-Cl型地下热(卤-水(温度305~190℃、压力25669~16945kpa.深度小于1km);δ~(18)O、δ~(18)O_(H_2O)、δD值具大气降水特征,δ~(13)C值类似油田碳等特征,是找“金牙型”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湘西北地区以盛产层控型低温热卤水铅锌矿床著称。矿床赋存于早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早期分别受台地边缘相、台前斜坡相和局限台地相控制的碳酸盐地层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且具多层性,局部可切层,少数呈脉状。其产出受岩石的原生孔隙和容矿层内构造如虚脱—滑动空间、破碎带及裂隙系统等多因素控制。深大断裂带为主要导矿构造。容矿层不是矿源层,铅锌矿不存在同生沉积特征或痕迹。铅同位素年龄晚于赋矿地层年龄。矿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建造以下的一大套碎屑岩建造,部分来自深部和造山带。矿床无围岩蚀变则无铅锌矿化,矿化富集强度与多类型围岩蚀变强度及层内构造空间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在划分出的4个找矿远景区内,许多低工作程度区和找矿空白区里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可望找到新的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