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提出一种测定历史地震的新方法.其测定对象是湖泊沉积物,测定方法是磁化率为特征的环境磁学方法.其目的是将保留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历史地震信息提取出来,试图建立抚仙湖周围历史地震与由历史地震可能引发的浊流沉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邓辉  董非非 《地震学报》2020,42(4):491-503
通过对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系统地调查研究,以地域人文背景、史志记载情况等为切入点,综合考证历史地震记载的完整性,并在充分挖掘可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公元412年、1603年、1847年和1888年等历史地震事件进行了甄别和参数核定。研究表明,公元1500年之后赣南地区的地震记载相对较连续;区内地震活动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且地震主要分布在NE或NNE向主干断裂附近,以及主干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接复合地区;原地重复发生地震的频率相对较高。该结果可用于修定新版地震目录、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历史地震调查等工作中,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防震减灾规划决策等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查阅历史文献地震记载的基础上,梳理了黔江地区的历史地震事件。在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黔江断裂带的活动证据,通过对黔江历史地震与黔江断裂带活动性的综合分析,认为黔江地区是四川盆地东部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殊部位,黔江断裂带是这一区域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  相似文献   

4.
运用历史地震资料重在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备、翔实、可靠的历史地震资料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基础.云南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漏载数量巨大,深入挖掘史料并认真考证,对于历史地震编目和地震活动性研究尤为重要.以云南为例,阐述了历史地震资料考证的重要性、原则和例证,进而认为:历史地震资料的采择应当审慎;应使用最新出版的经过考证的资料;采用本文所述考证原则对解决疑难历史地震有效;历史上的某些点滴记载有时可能是大地震事件的线索,值得深入考证;加强历史地震基础性研究,对于地震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吴清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3,29(4):411-423
以1995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 世纪~ 公元1911 年)》为基础,首先统计了中国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的总体分布情况,然后对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历史强震的烈度点资料普遍偏少。在时间和强度上,公元1500 年以前,受条件所限很多历史大震没有记载或者有些记载没能流传至今,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地震也仅有少数烈度点;公元元年以前,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且有缺漏,导致估定的最大震级记录不超过7 级;公元15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8 级以上大震记录。在空间上,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记载点明显较西部地区更为翔实。本文对单烈度记载点历史强震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既有仪器记录又有宏观考察的现代地震按照历史地震参数获取方法进行处理,以讨论烈度点稀缺对确定历史地震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列出全世界105个国家的最早地震记载情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在世界文明古国当中,最早的地震记载时间顺序为:中国、埃及和希腊,其最早地震记载时间均在公元前22~23世纪,前后只差121年。本文说明,在《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公元前2221年夏天,山西省永济县地震泉涌。这一文字记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闽东北地区的历史地震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闽东北地区为例,阐述了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历史地震调查的新思路和研究内容:① 根据地区文化发展史和灾异记载状况,进行地震资料完整性考证;② 由实际记载资料进行历史地震影响状况评价,并复核确认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 按照这种新的技术思路开展研究工作,能够对历史地震调查赋予文化历史和可信时间域的内涵,增强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其目的在于促进历史地震调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泰安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泰安地区主要断层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地震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域所处地块在地质结构改变,岩石破裂方面,存在一个固定趋势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作用到了地震事件的分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泰安地区地震趋势没有明显转折,依旧维持目前的趋势。持续的小震活动,是本地区4级左右中强震延迟孕育的有力证明依据。  相似文献   

9.
福建历史地震与地震灾害特征史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2005年复核审定的“福建省历史强震简目”为基础,将收集到的强震参数与“福建省志·地震志”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建立统计对比表,突出历史大地震的参数、地震影响和地震灾害特征,并就历史地震资料的修订和使用提出看法,充分认识和反映该地理区域真实的历史地震活动和震害影响,为福建地区历史...  相似文献   

10.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着大别造山带的陆一陆碰撞变形带,构造背景复杂多样,断裂十分发育。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着两侧的构造格局,大别山东缘的霍山地区多条断裂在晚第四纪有新活动。史料记载表明安徽地区历史地震以中强震为主,最高震级为M6 1/4级。根据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第四纪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习性做出归纳和分类,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中等强度地震和小地震密集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可欣  王荣 《湖泊科学》2022,34(6):2016-2024
抚仙湖有近210亿m3的优质淡水资源,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但是近年来出现水质退化的现象.沉水植被是湖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重要生物门类,其演变过程能反映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目前还缺乏对抚仙湖沉水植被长期连续地观测记录.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了抚仙湖北部沉水植被面积的动态变化,结合气候变化和水质水文要素分析发现:抚仙湖北部湖区沉水植物在1987—2020年间存在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1987—1995年,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北部湖区面积的1.64%;1996—2010年北部湖区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缩减,湖泊处于高水位低营养状态,水位上升是此时期沉水植物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011—2020年,水位降低,营养增加,营养和水位的共同作用导致抚仙湖北部湖区沉水植物面积显著增加.沉水植物覆盖度变化伴随着沉水植被以苦草为优势种群转为以穗花狐尾藻为优势种群,沉水植被结构转向耐污染性更强的属种.通过抚仙湖北部湖区沉水植被发育与营养、水位等驱动因子的关系分析,建议现阶段需要严格限制入湖氮磷排放,强化水生植被的长期动态监测,构建水量、水质、水生态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开展抚仙...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体捕捞量现状及波动原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二十多年来抚仙湖表层湖水中藻类的第一手监测资料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揭示其发展趋势与成因.结果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增长了10.5倍,种群结构从45种增加到78种,主要原因是入湖TN、TP滞留率高达88.5%和93%,星云湖泄水高浓度藻量,为抚仙湖藻类增长提供了种源及营养源.  相似文献   

13.
ntroductionTurbiditycurrentsedimentisanoutcomeofdensityflowsedimentation.Theresearchonmodernturbidilitycurentsedimentsfromde...  相似文献   

14.
闽粤海外的历史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毓寿 《地震学报》1991,13(4):505-516
闽粤海外地震集中分布于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最为强烈的近岸海域断裂靠近南澳和泉州的两个地段.1918和1906年南北两段分别发生过7.3和6.1级地震.笔者以这两次地震的仪器测定参数为准,通过宏观资料对比,参考地震背景,估定各早期地震的参数,编制了历史地震序列表.南、北两区地震活动基本同步,所记最大地震均在7.3级左右.大震以前,地震活动常有增强.主震后余震频繁,但强余震多发生在1至几年以后.15世纪晚期以来,出现过两次地震活动高潮:第一次在1600年前后,两区各发生43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南区最强为6.7级,北区约7.5级;第二次在19世纪初,南区地震18次,最强达7.3级,北区仅6.1和5.5级地震各1次.1942年以来,整个地带极少中强震活动.究竟系减震作用影响,还是北区正在酝酿较强地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四川壤塘地区历史地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在雄  徐吉廷 《地震研究》1996,19(3):239-245
  相似文献   

16.
抚仙湖富营养化初探   总被引:42,自引:12,他引:30  
李荫玺  刘红  陆娅  王林 《湖泊科学》2003,15(3):285-288
近二十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研究分析表明,抚仙湖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出现了加速富营养化趋势,浮游藻类数量增加了2.6倍,Chl.a含量增加了3倍,透明度减小了将近一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急剧上升,揭示了发生富营养化的危险性。促进因素主要有外来污染增加,氮、磷等营养盐在湖内迅速积累,湖泊生态系统过于简单、脆弱等因素,呼吁加大对抚仙湖污染防治的力度,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Biologically configured ββ-hopanes, geologically configured αβ-hopanes and the biogenic hopenes were determined in dated sediment cores from Lake Fuxian in SW China and Lake Changdang in Eastern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the abundance, composition and provenance of hopanoid hydrocarbons in lake sedim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hopenes were prevalent, with maximum values reaching 148.9 μg g−1 TOC in sediments of Lake Fuxian, an oligotrophic deep lake (average depth 89.6 m), where the long water column provided ample potential for the growth of hopene-producing bacteria especially the cyanobacteria. Sediment hopenes have diminished in abundance to values of 13.4–78.5 μg g−1 TOC in Lake Changdang, a eutrophic shallow (average 0.8–1.2 m) body, reflecting comparatively reduced importance of nutrient level on hopene production. Historical trends in hopenes input to the sediments of each lake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nutrient statu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human-induced eutrophication has greatly boosted bacterial production, enhan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hopenes in sediments. Inputs of petroleum-derived αβ-hopanes were exceptionally high (average 71.2 μg g−1 TOC) in post-1968 sediments from Lake Changdang, their increase coinciding with the advent and acceleration of petroleum product use around the lake, in particular by fishing boats. Lake Fuxian on the other hand, has undergone sl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ppearance of petroleum-derived αβ-hopanes in sediments was delayed to 1990 since when the average value has been 27.1 μg g−1 TOC. The abundance of αβ-hopanes in Lake Changdang has created a marked decrease i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hopenes to total hopanoids since 1968. Conversely, the amounts of αβ-hopanes introduced to Lake Fuxian since 1990 has yet to yield a clear change in 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hopenes, but the abundance of ββ-hopanes has declined relative to total hopanoid levels for the period.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把地震矩和地面加速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与地震烈度和该加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结合起来,导出了使用Ⅵ度等震线平均半径估算我国历史大地震矩震级的公式。 我们使用这一公式给出了53个大地震的矩震级,并对其它震源参数作了计算和讨论。从本文的结果来看,板内地震的矩震级不大于9.0。  相似文献   

19.
This project was started in 1985, after a particularly extensive period of rockburst activity in several Ontario mines. Three partie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through CANMET, the Ontario Ministries of Labour and Northern Development and Mines, and the Ontario Mining Association.The first two years of the project have been mainly devoted to the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of new 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s. It is intended to install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monitoring systems at the four mining camps experiencing rockbursts (Red Lake, Elliot Lake, Sudbury, and Kirkland Lake). Seismograph units will be installed at each mining camp to obtain permanent records of the larger seismic events and their magnitude. Macroseismic systems are being installed around five mines (Campbell, Quirke, Strathcona, Creighton and Macassa). These systems consist of triaxial, strong-motion geophones with processing units for event detection and data digitization. Complete waveforms are captured to study first motion, peak particle velocity, seismic energy and spectral frequency. At present 13 mines in Ontario operate their own microseismic systems which are used exclusively for real time source location of seismic events.The instrumentation already installed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activities at the mines a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Presented at the Fred Leighton Memorial Workshop on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Montreal 1987.  相似文献   

20.
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抚仙湖水位波动显著,尤其是2009—2012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使抚仙湖平均水位(1721.31 m)低于法定最低水位(1721.65 m),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找到合适有效的湖泊水位模拟方法,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未来水位进行预测,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运用DYRESM水动力模型对抚仙湖1959—2050年水位进行了模拟.因抚仙湖流域尚无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水文观测数据,故利用模型和水量补偿法对抚仙湖入湖水量进行反推,构建了降水量-入湖水量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有效的实测入湖水量和水位数据,对回归方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利用全球气候模式BCC-CSM2-MR中SSP245和SSP585两种情景提供的未来气候预估数据,运用DYRESM预测了抚仙湖2021—2050年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构建的DYRESM水动力模型和降水-入湖水量回归方程精度较高,模型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抚仙湖水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且能有效捕捉到抚仙湖的水位峰值.(2)在SSP245和SSP585两种情景下,抚仙湖2021—2050年多年平均水位分别为1722.98和1723.93 m,较1959—2017年平均水位1721.77 m分别升高1.21和2.16 m.两种情景下抚仙湖未来水位均有部分时段超过法定最高蓄水位(1723.35 m),但均高于法定最低水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抚仙湖水量的影响有限,并不会导致水位过低,当水位超过法定最高蓄水位时,可通过控制出流闸门将水位调节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